大团圆结局,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大伤害!电影2023-01-27 02:01 春节档评价最两极的影片当属《深海》,有人觉得它关注心理健康,哭得昏天暗地,有人觉得它消费抑郁症,对它嗤之以鼻。前者认为后者冷漠,后者认为前者滥情。造成这一差异的不止是观众的个体区别,问题可能在电影本身。(以下有剧透,请谨慎选择阅读。)关于结局的处理POST WAVE FILM《深海》被扣上“消费抑郁症”的帽子其实并不无辜,因为它最终营造了一个happy ending:在陌生人南河为女主人公参宿去死之后,参宿就这样被治愈了。这首先是冒犯了观众的道德观——非要一个陌生人为你死了你才好,结果抛弃你的那个妈、重男轻女的那个爸却可以全身而退,空手收获一个恢复健康的女儿?这其次是误读了抑郁症,抑郁症并非是经历了陌生人的善意,经由这样一个“想开了”的过程就痊愈了,而是要看病吃药,或是至少让那些致使参宿患上抑郁症的源头消减,但这些并没有实现。如果没有这个happy ending,《深海》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故事。在电影尾声,参宿在妈妈的呼唤和南河的救赎之中,选择了背对现世,坠入永恒之海。故事如果到这里为止,它就是一部虽然有点浅显但至少可以获得理解的情绪电影。但因为加了那个所谓的大团圆结局,它变成了一次廉价的情感消费。很难相信这是创作者做出的选择。再联想起,去年12月时,《深海》导演田晓鹏曾经把微博的简介和认证清空,头像换成黑色,引发《深海》遭遇过审困难的猜测。因此不难想象,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动修改过的版本。Happy ending是一种贺岁档惯例,更是一种想象中的积极引导,认为只要文艺作品里实现了人人都笑开颜,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但电影只是电影,矫饰不了残酷的事实。刻意的大团圆给电影带来的变化却是肉眼可见的。结局变动,导致影片底色变化,因此这部片子的基础非常薄弱。如此,其他剧情也受到了巨大影响,112分钟的时长里,前一个小时几乎都是饱和度极高的特效崇拜大赏,最后半小时是极尽煽情,整体观感非常差。混乱的想象世界POST WAVE FILM简单地概括一下《深海》的剧情:一个被确诊抑郁症的小姑娘参宿突然进入了深海大饭店的世界,认识了一位叫南河的朋友,他们在深海大饭店相识,一个想多赚钱,一个想找妈妈,产生了连接,又发生了分歧。最后参宿发现一切是她坠入海之后,根据一本画册所演绎出来的一场大梦,而南河是一位奋身救了她的路人小丑演员。片中真实人生的结局是,小丑演员死了,参宿健康地生活了下去。《深海》的前一个小时,就在演“他们在深海大饭店相识,一个想多赚钱,一个想找妈妈,产生了连接,又发生了分歧”这件事,这件事的主要场景就是参宿想象中的世界,除了奇观性,几乎没有太多逻辑可言。著名的表现梦境的电影《穆赫兰道》中,许多梦境中的人与物,与现实里都有对照,但却是一种可悲的现实与梦幻的理想之间的对比,串联起来之后,会让人更深刻地感觉到女主角现实生活的失意。而《深海》的梦境与现实,是一些非常浅层的意象对照。这就仿佛一些人在写诗词时,加入了很多典故或是隐喻,但这首诗本身没有太多韵律之美,再多隐喻也没有太大的美学价值。有时甚至过于牵强:人物方面,男主人公南河仿佛是聒噪版的童漠男(其实并不是他配音),一个动不动就变成小丑凑近了吓人的角色,我们可以理解参宿对这个人物是有害怕情绪的,因此在梦境里他也是如此乖张,但作为观众看着就很难受。再加上参宿与南河从初次见面就各说各话,后续在莫名其妙的推进下,不知为何两人越来越紧密,到后来又对于是否去深海之眼而产生分歧,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化缺乏铺垫。视觉方面,这部电影的前六十分钟是各种浮华的海底世界,大多数画面都像文具店售卖的彩色印刷包装纸,每一个物件都是饱和度极高地铺在纸面上,用来包东西可以,但作为一幅被定义为“画”的艺术品,它很难说有重点和层次可言。这就导致前一个小时的观感非常疲惫,眼睛要接受满满的元素堆积,看作者暴发户式地倾销各种设定,这个代表了什么,那个代表了什么,无意义的隐喻直愣愣地放在干瘪的剧情里;大脑还要自动填补人物互动之间的干涩,拼接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或是意有所指的梦境。硬堆情绪的后半程POST WAVE FILM《深海》的最后半小时非常重要,因为它揭示了观众承受前面一个多小时煎熬的主要原因。原来这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之后,被陌生人救赎的故事,而前面的一个小时幻想世界,都是这位抑郁症患者的残念。被告知了这一层意义之后,观众就在这里产生了分歧,有人被触动了,有人更烦躁了。这半个小时,《深海》先是要回放南河在海面上救参宿的画面,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一个陌生人,毫不犹豫地在狂风暴雨之中跳下海救素不相识的人也就算了,怎么都快脱水了,意识都殆尽了,还在不停念叨鸡汤呢?“你要多笑笑”,一个路人是怎么知道这孩子不爱笑的呢?就因为在海上漂着的这一会儿?在海上漂着,谁还笑得出来呢?对于真正存在抑郁症议题的人来说,这种劝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好像把抑郁症的源头归到了病人自己,是她自己想不通,是她自己不爱笑。这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充斥着这种不做功课乱煽情的伪鸡汤。其实如果不了解抑郁症,倒不如不要硬靠这个病,如果大类地去讲儿童心理健康,反而会更得宜。然后就是一个灰色房间的场景,参宿被困在这里,一面是妈妈的呼唤,是生;另一面是异想世界,是死。这个部分其实是电影最有力的部分:参宿最终做出了选择,背对现世、冲破灰色屏障的过程,是一个如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悲壮之举。如果电影在这里结尾,我会把这部电影看作一个批判,而不是一次和解。这样也比较能够解释为什么这部电影里的父母全程是缺席与失职的,并且全片几乎没有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篇幅。它原本应该是抑郁症女孩在世上的最后一声控诉。看起来只是多加一笔的大团圆结局,真的伤害了这部电影。 作者丨李慧慧正在吃补剂编辑丨李慧慧 排版丨石页「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推 荐 阅 读口碑两极化的《无名》,值不值豆瓣6.8?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