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 App(CA)公布了2021-2022申请季截止到1月17日美本最新申请数据。比疫情爆发之前增长了19.8%。相较本土学生,国际学生的申请人数增长更快。在艺术留学领域,2013年以来,中国艺术留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大大超越留学总人数增长速度。一方面,随着美育教育的普及和艺术课程涵盖面的扩展,有意选择艺术作为发展方向的学生与家庭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国内创意设计产业不断发展,名校留学背景在艺术创意产业的含金量居高不下,也促使着原本对于就业信心不足的艺术学生选择加入留学大军中。多重因素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艺术方向申请竞争的“内卷”。萦绕在艺术生和家长心头的疑问变得越来越多:我们得以机会和树英学会的三位学生聊了聊。他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花路”——用艺术作品集,敲开顶尖综合性大学的大门,分别录取了康奈尔大学、塔夫茨大学、南加州大学。他们有着共性:从小学习画画,并一直坚持到长大;艺术与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而不仅仅是用来升学的工具;他们热爱艺术,也同样收获了艺术类院校的offer,但却并没有将纯艺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这让我们也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机遇,让他们最终选择大U而不是艺术类院校?在“两条腿”走路的过程当中,如何去平衡作品与标化的关系,有哪些经历值得借鉴?从他们的成长故事和作品集里,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美本录取了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DEA专业(设计交叉学科)高中就读于瑞士卓世高中lyceum alpinum zuoz美本录取了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Design设计专业美本录取了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艺术学院和文理学院双学位 5年制项目刚刚离开体制内,来到WLSA开启高中生活的张逸文,对全新的学习模式感到了恐慌。高一上学期,上课听不懂,不敢上台presentation,还在期中考试的前夜因为熬夜复习从寝室上铺摔下来而骨折,可谓“身心俱疲”。国际学校课程带来的最大挑战并非课业,而是在陌生的学习环境中“走出舒适圈”。为了拿一个好看的GPA,她不得不违背自己内向的天性参与课堂互动,不得不上台在几十个人面前公开演讲。这些现实中的困境和迎难而上的经历,让逸文逐渐塑造起全新的自己。当克服了心态上的瓶颈之后,她开始发现国际学校趣味横生的一面:老师发布的project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学校举办的活动像是电影节和艺术展,也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在课堂和课外的实践与探索之中,生活不再只有试卷与名次,而是有更多充满意义的选择可能。在逸文很小的时候,父母便让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钢琴,舞蹈,体育,马术……唯一常年坚持并且始终保持着旺盛兴趣的只有绘画。从儿童水彩画,到素描、水粉和油画,技艺上不断精进。家里也因为逸文的画作,浸染了满满的艺术气息。从三四岁起直到高中,在周日上午家人一起陪着逸文去上画画课成为十多年以来的固定保留日程;每年到了父母的生日,逸文会送上自己的配图祝语;走廊和房间的重要位置,成为逸文习作的展示区。在申请阶段,逸文保持着年级前10%的GPA,加上活跃的校园活动经历,专业方向的选择空间很大。但她几乎没有纠结和迟疑——绘画与设计,是自己的心之所在,也是倾注了许多热情、并且想继续发光发热的领域。“我感觉画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除此之外,也很爱在闲暇时候自己动手做些小模型。无论是绘画还是DIY,因为喜欢和长期的坚持,做出来的作品效果都还蛮不错的,收获了不少称赞,也因为这样的反馈更加强了对于艺术创作的信心。可能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吧,觉得自己应该蛮适合走这条路的。”逸文的作品集不太有什么特别天马行空的东西,她将自己的审美基础与艺术能力,运用于对生活细节及人类情绪的捕捉,通过观察从而进行灵感表达。例如这组灯光层次渐变的灯具,幽暗中散发出的蓝色光影,模拟了社交恐惧的心理状态与感知变化。在完成概念发想之后,逸文选定亚克力为制作材料,确定尺寸,选择最合适的颜色,并联系切割和打磨,最终纯手工粘贴完成,呈现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效果。在申请辅导的过程中,树英的老师发现了逸文独具的闪光点——她喜欢去研究大众视角下难以关注到的部分,通过重新打造package和多次的交流沟通,逸文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个人特质,以及以前从未想过的、能够冲击藤校级别的综合类院校的可能性。“我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我关注的这些平时可能不太引人注目的小问题,并且意识到我在积极地make differences。”ED1罗德岛被拒后,反而成为了新机遇。在短暂的失落之后,逸文不禁开始思考:真的喜欢罗德岛吗?它真的适合你吗?是喜欢这个学校还是更喜欢“艺术界哈佛”这个听起来很厉害的title?一周后,她收获了ACCD递来的橄榄枝,ACCD的专业、地理位置、就业发展在全美是数一数二的水平,这封offer让逸文重新振作了起来,也想继续朝着更高的目标够一够。她又重新打开了康奈尔的官网研究起了DEA这个专业,发现自己的作品集竟完美地匹配了这个专业的各种项目任务。做给康奈尔的挑战题比做给罗德岛的更加顺利。“我没有很刻意地去往学校喜欢的方向靠,反而发现不管是2D还是3D的作品,都跟这个专业非常契合。康奈尔作为一所综合大学,可以让我有机会探索不同专业和领域。尽管觉得希望渺茫,但还是决定尽力一试,永远对未来怀抱期待吧!”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爬藤”梦想,最终开花结果。同样是从小喜欢绘画、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学习的仝乐尧,面对的心境却有所不同。尽管绘画陪伴了乐尧很多年,但直到高中自己还在为要不要走这条路而百般纠结。“小的时候参加了艺术培训班,画画这个爱好一直保留到了长大之后。但只是把它当做业余兴趣,并没有作为学习方向或就业领域来看待。”在进入高中接触国际课程后,乐尧很庆幸自己听从了心里的声音,选修了艺术课程。在此之前,画画可能仅仅是随性发挥的创作,而在艺术课上,老师鼓励和激发同学们运用各种方式展现创意,带领和引导大家采取不同的工具媒介进行表达。这些都让她对于艺术的认知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也开始认真考虑往艺术方向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当艺术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创作的作品便是融入了个人经历与思考的自然表达。在某次的自定题作业中,乐尧想要尝试从自己的故事出发,将生命中比较重要的记忆用画笔表现出来。她想到在家里妹妹出生的时候,自己曾担心过会失去妈妈的爱,还因此做了噩梦,这个难忘的梦境便成了灵感的原点。通过多种构图方式和色彩搭配的探索,加上对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基里科作品的参考,把梦里的场景和当时迷茫害怕的情感,以丙烯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个人成长的艺术可塑性也体现在了她的作品集中,其中的一个绘本项目,描绘了小女孩从怕黑到逐渐克服内心怯懦的故事。之所以想到以此为主题,就是自己经历了从害怕黑暗到战胜恐惧的过程。而选择绘本这一媒介形式,也正好和自己小时候喜爱绘本形成了巧妙共鸣。在确定专业的大方向后,乐尧依然对于艺术之路该怎么走感到有些彷徨。在申请阶段,一次和申请辅导老师的聊天,收获了专业选择的意外之喜。绘画之余,乐尧还很喜欢观察动植物,感受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高中加入了观鸟社,与同学们一起观鸟识鸟,认识许多新的品种,收获了快乐趣味的同时,也深受启发。和申请老师聊到这一爱好,老师不经意地说起:“那你很适合学习环境这个专业呀?”这个建议仿佛一下子打通了艺术和梦想的关联。乐尧第一次参与了环境相关的调研活动,这是西双版纳的野象救助项目,在完成为期几个星期的基础知识线上培训后,走进了西双版纳的村庄,实地采访了解野象生存的现状,以及与当地村民发生的冲突。“采访村民的时候,有个老太太说很感谢我们来了解这里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人来问过这件事,这句话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需要大家的努力,让世人对环境生态问题引起更多的关注,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对于自然与环境的观察思考,也体现在了她作品集的其他作品之中。乐尧同时收获了帕森斯设计学院、加州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以及英国部分大学的offer,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地选择了塔夫茨大学,尽管这是5年制的项目,但在她看来,多1年的学习,也多了一年经验的积累和资源接触的可能性。“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去宣传环保的理念,让更多人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初二结束就来到瑞士留学的刘磊达,发现生活的节奏整体慢了下来。课业的压力和老师的鞭策在这里不复存在,学习氛围相对宽松包容,自己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研究爱好和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磊达从小就喜欢绘画和拼装模型,理科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动手能力也极强,专业方向的选择一早就有了想法,9年级时定下了设计的大方向,到10年级学习工业设计的目标日渐清晰。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课程上也便有了指导方向。基于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磊达选择了艺术和理科。但早期学习的不费力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磊达放松了对于课程难度的警惕。疫情原因加上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时间所带来的压力,进入IB的前半年,期中成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滑坡。这次受挫,磊达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选课太过自信,又总是习惯自己闷头学习,结果学不明白还不去找老师沟通请教;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心态上却努力有余进取不足。磊达因此开始正视起时间的利用,对待成绩不再抱有得过且过的敷衍。“佛系男孩”变得更加自律和用功,较真的态度和钻研精神开始主导自己的行动,甚至主动要求找老师做课外辅导,成绩不断爬坡。随着状态的提升,进入到大学申请阶段,选校的方向从以罗德岛为终极目标的一众纯艺学校,向综合性大学的可能性拓展开来。作为艺理双修的孩子,综合性大学能够提供的资源更多,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也更大。美本申请是一项系统工程,申请侧重点的变化,意味着作品集、文书、SAT备考、IB补课全部都要并行准备,而每一个环节都耗时耗力。磊达经历了最为奔波的暑假。整个假期只在家休息了两三天,其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自我提升之中。“虽然看起来很辛苦,但是这段时间我觉得无比充实,授课和辅导的老师都经验丰富,对待学生也特别耐心,无论是课程的学习还是作品的整理,看着事情一步步推进并最终成型的过程,我是觉得很享受很有成就感的。”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在磊达的作品集里同时得到了呈现,主要的几项作品,不仅有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设计,也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刻之作。磊达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学习架子鼓,也加入了乐团各处演出。在十几年的架子鼓经历中,发现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找到器材齐全、尤其是有鼓的练习房。架子鼓不像吉他或贝斯那样携带方便,每次无论练习还是演出都要自己背着巨大行李来回拆卸,磊达想解决这个麻烦,于是设计出一套鼓手可以随身携带的器材。整体构造类似可以叠加的保温饭盒,每一层都是一个电子鼓零件,只要有平面支持,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去年磊达参加了一个online art exhibition,是由ECO YOUNG发起的POLARIS INITIATIVE(极地计划),旨在通过创意教育普及极地地区(南极、北极)的环境问题。2021年的主题为“融化的极地”。据此他制作了一个视觉传感装置,利用玻璃块模拟冰川的形态,只要有人朝着与之相连的传感装置呼气,就会点亮冰上的灯光,配合投影仪播放的冰川瓦解的实拍画面,通过整个作品从视觉上放大呈现人类活动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对于选择了工业设计方向的他来说,艺术创作是与现实意义紧密结合的,去探索和发现更广阔的的世界,才能更好地运用提升自己的能力。谈及在ACCD、PRATT、SAIC等offer中最终选择了USC,磊达说到:“艺术院校只有设计,但我喜欢也希望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大U能带给我的机会更多。”无论是哪位同学,在申请的过程中,并没有就选择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进行取舍,而都是“两条腿走路”。他们最后也都手握除了最终选择的学校外,其他艺术院校的offer。综合性大学和艺术类学院在教学侧重点及培养方向上有一定程度的区别。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方向更偏向于开放式的跨学科教育,鼓励艺术生学习艺术领域以外的例如社科、物理等课程,和其他学院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机会也会较多,更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不同领域的过程中,找寻灵感。艺术院校则对设计类专业有更加细致的划分,每个专业会围绕其核心素质的培养,开设特定的相关课程,注重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相对的,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较少,学生一般可以通过辅修学习来丰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选择艺术类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先后顺序或优劣之分,只在于个人素质和想法的匹配。“毕业即失业”?艺术之路有花样走法!
树英的导师在采访结束后告诉我们,所谓的艺术类专业的申请,始终应该回到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我们看到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他们选择了对于自身有意义或与生活成长有关的主题,而不是任何随机对象来进行创作。经历+环境+想象力的结合,塑造了艺术灵感的永动机。在未来能够接触更多资源的校园生活中。
艺术专业实际涵盖了很多交叉专业,正如刘磊达所感兴趣的工业设计和仝乐尧所选择的环境方向,大量艺术跨界研究也在近年不断衍生发展,形成了新的学习专业。绝不仅仅只有纯艺这一条道路。
我们认为自己所了解的纯艺术专业,其实也包含着传统绘画,雕塑,摄影,视频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而设计类也包含着平面设计,交互设计、空间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等。针对于不同的专业。对应到不同专业,所需的作品也完全不同。在于认为固定需求的绘画基本功上,学校对于不同作品的倾向也会明确考量是不是与专业互相适合。
例如作为老牌的艺术名校罗德岛设计学院,在纯艺术专业的方向就极其看重对于基本功的掌握,以强调和对应到他们的硬核的艺术技法与传统。
而如果擅长和喜欢文本写作结合创作的,塔夫茨作为设置了文科和艺术学科同修五年的双学位,以及艺术史作为优势专业的芝加哥大学可以说是不二选择。在绘画基本功之外,它们更加关注于作品中包含的文本写作,想讨论的问题以及研究方向是不是足够深入以及适不适合学校方向。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了新媒体的专业,作品中对于交叉学科,创新行业的了解,以及对于动画,装置等综合媒介的掌握反倒成为更为对应到学校方向的特点,同时也被认为是未来整体的倾向。对于想象力丰富,而不是以基本功主导的同学会非常适合这些脑洞大开的专业。
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创意的方式或媒介,艺术在各行各业都能得到发挥。数据显示,50%艺术专业毕业生都在毕业后进入了大厂与大型企业及机构,拥有可观的收入与明晰的事业规划,20%直接创业,20%留任高校或担任国际学校老师,通常只有10%的学生,才会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家”。
艺术不仅仅是画一幅画这么简单,它背后承载着丰富、磅礴的知识体系,比如同理心、审美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等。这些也都是艺术所蕴含的能量和魅力所在。
树英也将于5月3日和5月8日,携今年金榜题名的三位艺术方向学生,和即将就业的学长学姐们,为大家带来两场精彩的线上对谈分享会。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他们申请并录取顶尖艺术学院和大U的经历,如果你对艺术新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好奇,这两场干货满满的对谈会不容错过!
嘉宾阵容
张逸文:树英2022届,即将就读于康奈尔大学DEA专业(设计交叉学科)
刘磊达:树英2022届,即将就读于南加州大学艺术专业
仝乐尧:树英2022届,即将就读于塔夫茨大学
Snow:树英2018届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摄影哲学。疫情休学了一年,现在大四
Tiger:树英2017届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工业设计本科;Georgia Tech 工业设计研究生在读中,远程国内实习
Meng:树英2017届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与计算机BXA项目。在腾讯游戏工作,计划继续回美国读研
Griffin:树英2017届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艺术与商科,走了偏商科的路线,现在在芝加哥工作
大家如果有什么对今年录取的学生想提的问题,或者想向学长学姐们请教的事情,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对谈上也会由老师或同学做出相应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