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类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最新专家共识这样推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标志物,反映了特定个体所有危险因素综合起来的终生影响,识别斑块的存在及特征对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共识提出以下推荐。
筛查推荐:对于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至少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无症状低危人群,行B超筛查颈动脉斑块是合理的,参照国内外相关专家共识,应用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对无症状人群风险重分类(图1);这组人群如果颈动脉B超筛查到斑块一般不推荐进行下游检查,但对于有高危特征的斑块,如溃疡斑块、无/低回声斑块等,可根据临床情况酌情考虑行颈动脉超声造影、经颅多普勒、颈动脉磁共振等明确斑块有无新生血管、斑块内出血及微栓子等其他高危特征。对这组人群一般不建议冠状动脉钙化(CAC)筛查,但对特定人群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或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进行CAC筛查是合理的。
筛查推荐:对40~80岁无症状中危人群推荐行冠状动脉CT检测CAC评分,以对此类人群进行风险再分类(图2),这组人群如果筛查到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一般不推荐进行下游检查。对于CAC=0的个体,可每隔5年重复CAC扫描;CAC>0的个体,可每隔3~5年重复CAC扫描。应用B超对颈动脉斑块筛查作为风险增强因子是合理的(图1)。对于特定个体,若CAC评分与基于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分层结果不一致时,以危险分层等级高者为准。
筛查推荐:应用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斑块是合理的,主要用于筛查无症状的显著狭窄病变(≥50%)或高危斑块,筛查结果不用于风险向下分类(图1)。一般不推荐筛查CAC评分。对此类人群行冠状动脉CTA筛查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筛查推荐:本共识适用于既往无已知冠心病史的稳定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及风险分层路径。参照2018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根据患者胸痛性质、性别及年龄因素,综合推断CCS的验前概率(PTP)。对于PTP中高概率(≥15%)的稳定性胸痛患者,冠状动脉CTA作为起始筛查方法是合理的。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冠状动脉CTA的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的下游检测(图3)。一般不建议在可能影响扫描诊断质量的情况下使用冠状动脉CTA,如心律不齐、冠状动脉广泛钙化、严重肥胖以及无法配合屏气命令等情况。因造影剂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建议在行冠状动脉CTA前常规了解受检者肾功能情况。
筛查推荐:本共识适用于既往无已知冠心病史的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及风险分层路径。适用于临床排除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急性心包炎和气胸等引起的急性胸痛,疑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当心电图和/或肌钙蛋白正常或不确定时,根据临床决策路径进行危险分层为中危的疑诊ACS的患者,推荐冠状动脉CTA作为一线筛查方法;对于危险分层为低危的患者可出院或门诊进一步评估;对于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患者建议尽早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图4)。
筛查推荐: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近期(<6个月)合并缺血性卒中或TIA,筛查颈动脉斑块是合理的;如果年龄大于70岁或多支血管病变或合并下肢动脉疾病或有颈动脉血管杂音的患者,可以考虑颈动脉斑块筛查;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广泛的多血管疾病筛查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直接点击阅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