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半年内两次曝出“流动性”危机 是否仍有蔓延风险?
导读
硅谷银行、签字银行(Signature Bank)关闭不足几日,大洋彼岸的欧洲银行业再起风波。
在披露全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约78亿美元)、宣布其2022年和2021年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后,再叠加沙特大股东“无法向其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等表态,3月15日,瑞士信贷集团(股票代码:CSGN.SW/CS.N,以下简称“瑞信”)盘中暴跌30%,投资者在利空消息面前迅速抛售银行股,引发欧洲银行股下跌,并触发全球股市波动。
这是半年内,瑞信再次出现风险事件。在2022年10月初,有传言称瑞士信贷出现流动性危机,当时沙特国家银行以14亿瑞郎的价格收购了瑞信9.9%的股份。
3月15日晚间,瑞士国家银行(以下简称“瑞士央行”)及金融监管机构及时表态——必要时瑞士央行会向其提供流动性。此举稳定了市场情绪。
而但短短几日内,欧美银行相继爆发风险事件,引发人们对于银行业危机可能威胁全球经济的担忧。硅谷银行和瑞信均表现出流动性风险,市场人士在讨论欧美央行是否会停下加息的脚步。
但加息并未停止,北京时间3月16日晚间,欧洲央行宣布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从2.5%上调至3%,以坚持其抗击通胀的目标。
瑞信(Credit Suisse)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成立于1856年,有167年历史,业务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
不过近半年时间里,这家老牌银行风波不断。
3月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瑞信提交的2022年报提出质疑,瑞信推迟公布年度报告。此时正值硅谷银行关闭事件发生,全球的银行股市场均有所反映。
3月14日,瑞信发布年报,宣布其2022年和2021年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material weaknesses),主要与风险评估流程等内部控制等的缺陷有关。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对瑞信内控的有效性出具了“否定意见”(adverse opinion)。
并且,当日披露的2022年报显示,瑞信全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约78亿美元),且四季度有大量存款和净资产流出,瑞信同时承认如果存款外流无法抑制,将对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月15日,瑞信最大的股东——沙特国家银行主席Ammar Al Khudairy对媒体表示,由于监管和法律问题,不能在瑞信持有超10%的股权,因此无法向其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在去年10月瑞信出现流动性危机后,沙特国家银行以14亿瑞郎的价格收购了瑞信9.9%的股份。这是瑞信当时42亿美元融资的一部分,目的是为改善其投行业务的业绩、解决一系列风险和合规问题的大规模战略改革提供资金。
大股东的表态成为瑞信股价盘中暴跌30%的导火索,盘中创下历史新低1.55瑞士法郎,报收1.7瑞士法郎,跌幅达24%。瑞信债券的五年期信贷违约掉期(CDS)飙升至1000基点,升至历史最高水平;瑞信的一年期一级资本补充(AT1)债券交易价格低于面值的80%,达到不良债价格水平。
截至目前,瑞信的股价经历了长期的持续下跌,盘中最低股价较2021年2月下跌了85%以上。而在2007年,瑞信的股票交易价格超过每股80法郎(86.71 美元)。
当日,欧洲部分银行股价的跌幅达到了两位数,并触发全球股市波动,标普指数在3月15日收跌0.7%;欧洲斯托克600指数下跌2.9%,其中,欧洲银行分类指数下挫6.9%。
瑞银认为,在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后,欧洲银行板块的投资情绪已经转差。债券市场预计货币政策取态将会较鸽派。德国、瑞士及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跌48、35及36个基点。
瑞信董事长阿克塞尔·莱曼(Axel Lehmann)在股价暴跌当天的会议上称,该行重新恢复盈利能力的努力不能和近期美国小型银行陷入流动性问题相提并论。并表示,“我们受到监管,我们拥有强大的资本比率,非常强大的资产负债表。我们都在甲板上。所以这不是话题。”
不过,监管部门及时出手,3月15日晚间,瑞士央行表示,瑞士信贷的资本和流动性水平仍然充足,会在有必要时向该机构提供流动性。
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在一份联合声明中指出,“瑞士信贷满足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如有必要,瑞士国家银行会向其提供流动性。”
瑞士监管部门此举极大地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3月16日,欧股开盘后,瑞信股价上涨40%,创最大涨幅纪录。
瑞士信贷的股价暴跌并引发了欧洲其他主要银行的下跌,在美国发生硅谷银行倒闭的事件后,市场对世界银行体系是否具有更深层次问题的担忧在提升。
而且,市场对瑞信的担忧远超过硅谷银行。对于硅谷银行,相对普遍的观点是其业务规模较小、客户群集中,发生连锁影响的可能性相对小。而瑞信则是一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避免风险事件重演,2011年起,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每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对这些机构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这些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业务,被认为“大而不能倒”。除了瑞信,还包括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集团(Citigroup)、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富国银行(Wells Fargo)等。
瑞信的体量巨大,即便经历大量资金外流和连续亏损,瑞信管理的资产规模依然超过1万亿瑞士法郎(约7.5万亿元人民币)。
“在上周硅谷银行倒闭之后,投资者努力思考三个关联但不相同的问题:银行的偿付能力、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表示,市场对银行偿付能力的担忧过度了,大多数银行保持强劲的流动性头寸。因此,绝大部分机构的存户仍受到保护。然而,如果融资条件在较长时间内仍较紧张,并且该行业的盈利能力挑战增加,则少数个别银行或需要央行的流动性支持。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尝试寻找银行风险发生的共同点并做归因,其认为,近期欧美市场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存款流失,既有行业原因,即利率上行带来的存款流失,也有个体原因,如核心客群所处行业遇冷、经营不善导致客户流失等;二是银行期限错配的经营模式,使其在负债端资金快速流失时可能无法及时获取现金,导致流动性风险,或者面临因当期变卖资产而带来的大幅亏损;三是利率快速上行作为外因催化;四是负面舆情和恐慌情绪加剧风险传导。
瑞银对欧洲银行股维持中性看法。“必须承认,银行盈利能力的阻力正在增加。部分银行将被迫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以降低存款流出的风险,批发银行也可能要求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增加融资成本。银行或会选择不发放新贷款,以提高流动性。由于经济前景疲软,银行或需要为潜在贷款损失上升而提高减值准备。”
几家银行发生风险事件发生后,美国、瑞士的监管部门快速反应,以稳定市场信心,支持银行流动性。经过前几日的波动,截至3月17日,欧美市场的银行股价及大盘走势趋于稳定。
瑞士百达财富管理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杜泽飞(Frederik Ducrozet)在3月16日发表观点称,各国央行在监测美国银行业危机的溢出效应时或会更加谨慎。近日美国银行业的流动性事件,导致全球宏观前景和利率周期戏剧性的重新定价。各国央行在监测信贷状况收紧时或会更加谨慎。然而,与以往银行业危机的一个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当下宏观环境阻力重重,包括持续的通胀压力。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尽可能地延迟降息,而这次突发事件使得抗通胀和稳定金融风险之间难以权衡。
在欧洲央行将加息50个基点后,杜泽飞预计美联储将在下周加息25个基点至4.75%到5.0%区间,但之后会停止加息。
瑞银认为,市场对主要银行的偿付能力担忧过度。资本状况强劲加上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严格监管,主要银行不会出现偿付问题。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联储的行动也应该缓解美国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的流动性风险,大多数欧洲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非常强劲。因此,大多数机构的存户面临的风险极低。
“然而,融资条件收紧确实增加少数个别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银行盈利能力的阻力广泛上升。持有过多银行股的投资者(金融股在MSCI全球指数中的占比约15%)应考虑将其风险敞口分散到其他板块。我们对欧洲金融股持中性的看法,并保持不看好美国金融股。”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表示。
危机已经解除了吗?“往后看,对于该危机是否会继续蔓延存在较大的变数,因为隐藏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这也是类似蔓延风险有多大、以及是否会导致更大危机等问题很难精准预判和回答的原因。”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刘刚表示。
刘刚认为,一是因为,目前很少有人能完全说清楚背后潜在可能的传染风险,尤其是期限错配、资产嵌套和风险敞口等都无从得知,很多时候只有当暴露出以后才能知道,否则市场也就不用猜测博弈。二是因为,一些传染的风险恰恰是市场波动本身所造成的(所谓“跌出来的问题”),可能已经不是问题的本身。正因如此,政策的及时且对症下药的应对以稳定市场情绪最为关键,否则可能会因为市场波动本身诱发更大问题。
相比美国金融市场,刘刚认为,除了同样的紧缩和流动性压力,欧洲有更高的杠杆,且增长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增长、金融体系和资产价格的压力更大。此外,欧洲长期的金融分化问题可能也对欧央行风险处置操作带来了比美联储相对更大的难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