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01 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以来,整整 12 年后才出现了首位来自亚洲的获奖者——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那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写道:
“西方人过的是一种匆忙的、疲于奔命的生活;与这些恰恰相反,泰戈尔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印度辽阔的、平静的、奉为神圣的森林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获奖之时,西方社会正值一战爆发前夕。城市中随处可见高耸入云,冒着黑烟的工厂烟囱,人们忙乱,压抑,焦虑不已。
《吉檀迦利》像一汪注入钢筋水泥间的清泉,唤起了人心中对宁静平和的渴望:“我们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像平稳回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一样,它使我感到,一个寂静的感觉来到我们机械的轰鸣中。”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家庭文学气息浓厚。他从 8 岁就开始创作诗歌,14 岁正式发表了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一生勤笔不辍,发表了 50 余部诗集。
去世前,泰戈尔在他的最后一个生日上口述了一首献给中国的诗《我曾踏上中国的大地》:“我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穿上中国的衣服。我心里早就知道,我无论在哪里找到朋友,我就在那里获得新生。”
他曾于 1924 年来到中国,一边向中国读者讲诗,一边在徐志摩与林徽因的陪同下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诗人徐志摩将他称为“自然界的一个神秘现象”,不可侵凌,不可逾越。
泰戈尔与林徽因、徐志摩
传闻当泰戈尔即将离开北京时,有人问他是否落下了什么东西。
他答道:“除了我的心外,什么也没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