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人围观的直播,火到外太空
7月24日,酒泉,天气,晴。
这是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出差的第49天,也是“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第一次加入航天旅行的日子。
此后,“太空出差三人组”将在问天实验舱完成科学实验柜的组装,开展交叉科学实验,并择机实现两到三次出舱活动。全新的太空授课也将在舱内开展。
这意味着距离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又飞出了新高度;距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达成,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问天实验舱
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坚守和传承,航天事业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才能以最严密的系统设计,以及最严苛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标准,去追求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踏上拥抱星河的浪漫征途。
而新的故事,正在神舟十四号飞船上降生。
01
还好你坚持,不放弃
成为航天员只是拿到了前往太空的敲门砖。
少有人知道,若想真正获得入场资格,航天员还需在极致的热爱之上,经受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更多艰苦与磨练。
为了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完成自己人生中的首次飞行,蔡旭哲一磨就是12年。
水槽失重训练,一练就是大半天,饿了只能喝水,痒了也不能挠;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在密闭环境中,三天三夜不能睡觉,忍着疲劳完成大量工作……上百门科目轮番挑战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可蔡旭哲依然硬着头皮,拾级而上。
蔡旭哲在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
这条步履维艰的登天台梯,同样也是刘洋、陈冬来时的路。
担任此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指令长,陈冬身上的责任大,压力更大。他生怕自己做不好,拖了团队的后腿。但也是这种思危精神以及登上太空的强烈愿望,一直激励着他迎难而上。
“那种愿望就好比冰激凌没吃前,大家都说好吃,就想吃。吃了以后,发现果然好吃,就更想吃了。”
2016年,完成了长达33天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后,陈冬未作片刻休息,就选择再次投入紧锣密鼓的飞行训练中。于是,才有机会又一次站在我们眼前,载梦而飞。
陈冬为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进行飞行训练
登上太空的强烈愿望,同样支撑着刘洋熬过一项项挑战人体潜能的“魔鬼训练”。几十本学习笔记,上百张座舱图、仪表图和线路图,全年无休的训练日常,几乎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一般而言,航天员从选拔到执行任务大概需要5年。但当初以“零基础”入选的她,却仅用了2年时间就跟上了一众前辈的步调。
从2001年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开始,从抗震救灾到消云增雨,从空投伞降到实兵演习,从天空到太空,刘洋需要应对的环境和难题始终复杂多变。唯一不变的,是她挑战自我、飞得更高的信念。
训练中的刘洋
广袤无垠的太空之下,人类的存在显得如此之渺小。但陈冬、刘洋、蔡旭哲等无数中国航天人却在自我突破、自我求新中,不断点燃自己有限却无价的力量,最终聚沙成塔、攻坚克难。
对话过去的自己,刘洋说,“还好你坚持,不放弃”。
02
高大上,也接地气
在当下这个中国空间站即将成型的关键时期,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工作量、复杂性和难度皆呈指数增长,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距地400公里高的穹顶之上,在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期内,“出差三人组”需要辨析掌握的技术状态较之以往更多也更难——
不仅要完成一系列既定空间任务,包括组合体构型、交会对接、分离撤离、转位任务、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精细化操作;还将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实现轨乘组轮换,并共同驻留5-10天时间,首次实现载人航天在空间站不间断驻留。
届时,一个由六名航天员、三个空间站舱段、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构成的,装载了空间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科学等大量高水平太空实验装置,总质量接近100吨的中国空间站将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在载人航天事业30周年之际,我们将亲身经历中国的太空家园的竣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乘组一定坚决完成任务,用精细保证精准,用精心换来精彩。”这是担任指令长的陈冬,代表神州十四号飞行乘组向祖国作出的郑重承诺。
紧紧攥住每一个可以努力的契机,以陈冬、刘洋、蔡旭哲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就是这样凭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不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也因此,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和空间实验项目的深度展开,一系列航天技术成果得以走进千家万户,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03
将星空宇宙带入烟火世界
随着问天实验舱此次加入太空之旅,全新的“天宫课堂”也将在“新教室”内展开。
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将浩瀚星河当作“最高讲台”,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的天宫课堂,无疑是一场“宇宙级浪漫”教学试验,以及太空科普盛宴。
角动量、浮力与重力伴生、凸透镜成像原理、微重力环境……从前那些看似高深的名词,在400公里高的课堂上,只需要通过一个个直观有趣的实验,就能化繁为简,帮助广大青少年轻松解码科学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宇航员们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液桥演示实验
上一次太空授课还是在今年三月,单是在微博,相关话题就斩获超10亿次阅读量——天宫课堂,名副其实的,直播界天花板。
且新的精彩,已经在提速赶来的路上。
实际上,太空探索,不仅是中国人用脚步丈量宇宙的伟大征程,更是中国孩子培植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后花园。
这也是为什么,在繁忙的航天飞行任务之余,中国航天员依然坚持在天宫课堂上辛勤耕耘,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为了鼓励更多梦想在广袤宇宙中绽放,近日,伊利金领冠发起了“小小领航员 共筑航天梦”活动,邀请萌娃和宝爸宝妈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共同观看问天实验舱的启航。
近距离感受航天大国的实力,领略科技创新的魅力,或许更能教孩子们直观地看见,每一步伟大成就背后,每一位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
除了守护孩子们的航天梦,在注重科技创新、严苛质控生产等方面,伊利金领冠也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启程的第30年。
2022年,也是伊利深耕母乳研究的第20年。
秉持“不创新 无未来”的理念,多年来,伊利金领冠在中国母乳研究及婴配粉制造关键技术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持续推动婴幼儿配方奶粉配方迭代升级。
早在2003年,伊利就已启动母乳自主研究项目,建立了国内首个企业级“母乳研究数据库”。截至目前,其已获得5项核心配方发明专利*,14项海外专利授权认证**,并成功应用于金领冠系列产品当中,为中国宝宝带去更优质、更专业的营养。
如今,在中国航天的支持下,伊利金领冠又成为首个通过“航天严选”的高品质奶粉。
通过此次互补互强的科研合作,双方将再次为中国母乳研究助推升级,持续推动生命早期营养发展,守护中国宝宝健康成长。
“航天事业和健康事业,一个看星空宇宙,一个看烟火世界,正是因为彼此对创新的真诚追求,‘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合作’才得已真正实现。”
展望未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建秋希望伊利以航天科技赋能产业应用,树立产学研融合的典范,推动航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生。
将星辰宇宙带入烟火世界,更富有想象力的广阔征途正在“金领冠宝宝们”的眼前展开。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标注:
*5项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680013841.3、专利号:ZL201510291739.7、专利号:ZL200810241156.3、专利号:ZL201510300587.2、专利号:ZL201510290842.X
**欧洲(10国)发明专利,专利号:EP3266310;澳大利亚发明专利,专利号:AU2016228670;新西兰发明专利,专利号:NZ735399;印度尼西亚发明专利,专利号:IDP000069361;马来西亚发明专利,专利号:MY186145
[1]人民日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前来报到!》: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727435/6599438
[2] 新华社:《逐梦苍穹真英雄——记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687868236232250&wfr=spider&for=pc
- End -
推广资讯
作者 | 粗面 尹耀鸿
编辑 | 邹迪阳
统筹 | 孙 梅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