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画家的生活总是离普通人很远。你会在画展,或是名人家中看到一些绘画作品,摸不清门道,凸显神秘与格调。或者你了解这幅画的风格,却不一定能够叫出作者的名字,想象中,他们就是一群闭门创作、悬居庙堂之上的“小众艺术家”。
但在微博上,接地气的画家着实不少。画家们不仅用图片晒作品、文字做解析,还用视频出教程、连麦直播对答,多形态晒出自己的创作与生活,包括平日的自拍和吐槽。大家突然发现,画家们也是食人间烟火的。
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与爱好者之间平等研习,爱好者之间聚合兴趣,再小众的领域,都能在微博上找到同好,每一种热爱都能被善待。一次热搜,小众艺术家就破圈了。
为了精进画技,@画画的张旺 不时会给自己设计一系列训练计划。今年4月5日,他决定开始临摹佛家文献中,展现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经文时手眼姿态的《四十二手眼法》。《四十二手眼法》脱胎于《大悲咒》,他觉得借由这层寓意,在作画的过程中,也能寄托自己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的愿望。真正进入临摹的阶段,张旺就把大部分精力倾注于画者的技艺之上了。临摹了数张佛手图之后,他开始试着在线条上做一些变化,推敲一些细节。两年前他临摹过同系列的画。这次经过他的拆解,佛手关节处的纹理相比两年前,多了一些带有张旺个人理解的细节。5月16日晚9点,临画计划的第四十二天,张旺完成了完整的42幅画作,他把这个消息发到了微博上。配图用了展现两只佛手上下重叠的《总持千臂手》。这次临画计划本该宣告收尾,但隔天,张旺就觉得这些画作只算是初步完成,自己还得继续推敲,继续学习。于是,新一轮的绘画又开始了。在天津的家中,张旺的绘画工具是端放于桌上的一方电脑,以及手中的压感笔、触控板。绘画时,他手握压感笔,眼睛盯着屏幕。勾线、染色,有条不紊地在临摹的同时注入自己的理解。图|@画画的张旺
知道内情的人,总会在知道张旺使用的画具时,停下来略微思忖一番。张旺在大学里学的是中国画,师从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艺术家范曾、杜滋龄等先生,研究生攻读美学,师从彭修银先生。在早年对张旺的报道中,媒体形容他,笔下的人物颇具传统中国画神韵,也由此好奇:从中国画转为电子板绘的张旺,是否某种程度上“反叛”了他的出身。2002年,毕业之后张旺先在外企做了一年游戏设计。接触到数字绘画后,在自己的钻研之下,正式进入绘画艺术圈,先后在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任教,教授的学科方向,一直都是数字艺术领域的知识技能。后来接受媒体访问时,他坦承,自己进入游戏设计行业,是出于个性的选择——平时的生活里,他也只是个热爱游戏的普通青年。至于数字绘画这种新创作方式,是否是对绘画传统的反叛,张旺也在接受报道时剖开过心迹:无论用什么工具绘画,他的画都坚持以中国画的技巧画风为基础。事实上也是。当观画者琢磨张旺的作品时,总是感慨:很难相信这些显现中国水墨画精髓的画作,究竟是如何用电子画板在电脑上创作而来?这是属于画家张旺的神秘感。除了画画,就是教画画。张旺这样总结自己的生活。当走出画室,张旺作为一名美术系教师,他承担着教师们共同的烦恼。疫情增加了知识从教师抵达学生内心的难度。“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无所谓,觉得一个视频会议软件就可以解决,”张旺说,时间长了,就意识到还是不行,“教艺术的,少了面对面的直接演示,少了学生直接观摩教师创作阶段的一举一动,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张旺十分惋惜,教书对他来说不仅是教授技能,更是他与外界搭建情感连接的方式。“你得和人交流,他们或许敏感,或许粗线条,都会帮助我们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构想。”师出大家,本身也是国内一流的艺术家,画家张旺在微博上的形象却无距离感。@画画的张旺 按部就班地更新着自己的日常,发布自己的绘画作品。当时,经过数年尝试,业内已熟稔他在传统中国画之上,利用数字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上传的一张数字国画试笔作品,积累了最原始的一批粉丝。一些业内老前辈看见了,鼓励他多做尝试。试来试去,他被更多的人看到,才有了后来2014年与中国邮政合作的系列作品《黄梅戏》和《诸葛亮》,那也是中国首次发行以数字国画形式创作的邮票。一开始注册微博,张旺只当做是一个普通的私人账号。后来,他在微博上认识了不同领域的画家、作家。大家内心都有表达自己的一团火,用着各自的方式在表达、交流,渐渐地,玩微博这件事,拓宽了张旺与外界交流、表达自己的渠道。现在,张旺微博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跨火盆”内容,火盆一出,趋吉避凶,变祸为福,从十二生肖的跨火盆,到以熊猫、恐龙等各种动物为主题的跨火盆,一张图片的转发往往都有上千。张旺习惯把自己的作品发到微博上与大家分享,渐渐成为拥有99.9万粉丝的大博主。影响力扩张,烦恼也随之而来。画作遭遇剽窃、抄袭等侵权,张旺不是不知晓,但他暂时选择冷处理。他说这并不是默许或纵容:”只是不希望让他们在难熬的时间段里,再加上一封律师函。“爱吃面的艺术圈游离者
他从不限于某个特定的场景或是状态,穿着T恤裤衩就落笔了,兴许是嘴里嚼着大蒜,笔下生的是鲜美的百合,奇怪的碰撞和反差总能在这一刻体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薛,安知面条大蒜于作画之趣。时至今日,薛继业的微博头像,还是一枚“捉”字印章的红色印记。那是他特地为画钟馗刻的。“钟馗不是捉鬼吗?所以就写了这个字,刻了一个特别大的印章。”严肃画家薛继业在互联网上的另一个身份,是微博上最会画钟馗的人。他深知,通过钟馗画认识自己的人,出发点大多不与艺术相关,而是来源于生活。“看到钟馗,就想到了镇宅辟邪,尽管无法证明真的有这个功能,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理慰藉。”薛继业说。就像贴对联、贴门神,是很多中国人的习惯——这也是绘画在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不阳春白雪,很质朴,但重要。在生活里,薛继业不抗拒绘画“功用”的一面。他觉得画作既展现画家当下的绘画水平,也可以拿来卖,“没什么可耻的,买钟馗的人多,那我就多画点。”黄觉、周迅、姚晨……薛继业的水墨画藏家名单中,出现了一系列名人。但其实,薛继业学的是版画专业,毕业后专攻油画、雕塑。水墨小画,原本只是薛继业画来赠与朋友的小物,属于闲暇时“不务正业”之作。在薛继业的理念里,画家通过创作表现自己,但在殿堂之外,也有质朴、实用的部分。他一开始画水墨画,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自己。“水墨画便宜,不像油画,一张几十万、上百万,大家买不起。遇到人说,薛老师,我家里还有你的原作。这是好事。”只不过,在内心里,他还是觉得绘画在某些时刻上,是他用来寄托内心想法、表达自我的方式。“我的很多画,和平时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但跟平时想的事有关。有时候就用水墨表达一种态度,或者可以表达喜欢、不喜欢一些人。这是思维外化的一种表现。”这不代表薛继业真的全然落入普通生活之中。恰恰相反,他在艺术创作的时候,会完全把自己包裹严实。他早期经常和人说自己的一套理论:画画这件事上,沟通是有害的。“别老跟画画的去沟通。画画是个视觉的感受,它会传染。最好是从早到晚一个人独立地去干,发展出一套审美系统、绘画语言,这样会更好。”这就是他的主张,让画家一个人创作,独立去创作出一套审美体系,或者艺术语言。
不过,现在他的微博粉丝还津津乐道,普通人民与艺术家还是有共同之处的。例如,大家也是疯狂的面食爱好者,常说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薛继业对此解释,吃面纯属自己的爱好,”玩微博,分享自己的一部分隐私或者爱好让别人看,其实也是内容之一。人家喜欢看,就每天吃些,反正这个面都是要吃的。更多的人是跟你逗着玩,这样更有互动感,更接地气。”是社畜,也是误打误撞的艺术家
拥有156万粉丝的90后女画家@呼葱觅蒜,是微博上最炙手可热的画家之一。提到“呼葱觅蒜”,不少关注年轻插画师的网友会想到微博上那个“画无脸人物”的女画家。当年大学毕业时,她以聊斋为灵感和主题进行创作,每次画到要添加五官的时候就卡壳。“因为不知道神鬼妖狐长成什么样子,怎么画脸,都达不到内心想要的感觉,就先空着,用更多精力刻画环境和氛围。”呼葱觅蒜说,到后来,无脸反而成了她的标志。无脸古风系列插画是呼葱觅蒜的代表作,广受欢迎。2018年金庸去世时,她两年前为先生祝寿所绘的群侠合集冲上了微博热搜。微博粉丝破百万,她只用了4年时间。
图 | @呼葱觅蒜 绘制的金庸群侠之一
每天上午9点左右,画家呼葱大概率已经遛完狗,坐在自己的画桌前,开始新一天的日常创作,除非特殊情况,基本上不会看手机。
6月30日下午,呼葱“破戒”了。她正在画制一幅鲤鱼与荷叶的图片,还未完全结束工作,却被自己的两只柴犬蹲守前方,催促着她赶紧出门。
作为画家,“呼葱觅蒜”很亲民。她的画作,有一部分的灵感来源于自己喜欢的电视剧。2017年,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加长版重映,呼葱觅蒜所创作的西游系列无脸画,成为了重映版的海报。《梦华录》上映后,她在微博更新了数张取材电视剧中场景的无脸画作。在微博的评论区,不时还有古装偶像剧演员的追随者前来“求画”。
图 | @呼葱觅蒜 创作的梦华录花月宴图
“呼葱觅蒜”本名王晓艺。被网友认识之后,王晓艺总觉得自己的微博名与画家的身份稍显违和。
“呼葱觅蒜”,这个名字是她从书中看来的。“有一篇讲蒲松龄和他的师兄弟抢吃的,‘呼葱觅蒜,破冰流汤’,我就觉得,哇,这个画面太让人有食欲,很妙,就拿来用了。”当时她还只是个“吃货网友”,想把自己的微博打造成分享美食日常。直到后来作为画家,开始有出书签售的日程,她开始为这个决定感到后悔,因为后来每次出书签售“都要写很多字”。
图 | @呼葱觅蒜 在为自己的新书签售
更早的时候,她在一家绘画工作室当签约画师,全然是乙方姿态,不仅绘画内容自己拿主意的权力有限,还经常处于赶工的状态。一下从读书时期通过创作表达自我的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姿态,呼葱陷入了焦虑。合约到期,她没再续约,开始通过接一些喜欢的书稿的单子进行创作,花了小半年找回了创作者的从容姿态。呼葱觅蒜重视生活给自己的灵感,在一众舒雅的绘画作品展示帖之间,她还不停更新着自己外出觅食、寻得美食的日常。生活供养着她的创作。“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火花,我不愿意让它就这么随着时间消失掉,我就想把它记下来,就像收集叶子、小石头一样,我就是收集灵感,没有任何目的和功利性,只是我的一个习惯。” 绘画的AB面艺术家们天马行空的创造,源自于生活,并反馈给更多人的生活。这是一个提纯、理解市井生活后,进行艺术创作的职业。而在文化创造之外,他们也是普通人,三位画家在社交网络上的表达暗示着这点。微博展现着这些创造者热烈的生活,也承载着艺术家们表达的欲望。“玩微博吃面起初就是为了求关注,暴露自己的一部分生活隐私给别人,也是内容之一。”薛继业坦言,与别人逗着玩的乐趣,接地气。网友们喜欢他创作的钟馗系列,薛继业是这么理解的:“网络时代,大家可能就是一键轻松转发,庇佑自己平平安安。”每一个社交媒体都是一个小社会,会有跟风,也会有争论。无论是张旺、薛继业还是呼葱觅蒜,都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也不吝分享自己的生活、想法,并得到或褒或贬的反馈。互联网四通八达,越来越多艺术家在这处虚拟空间寻得一处自我表达的自留地。微博便是艺术家们进行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他们的网络表达,无意中,也让世人知道了这些关起门来创作的家伙,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怎样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