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97年开始上网,算下来我的网龄应该比许多读者的岁数还大。在网络世界里待了那么长时间,我自然也有我的一些观察和理解。这里存在很多重视角,如果从舆论的角度看,那么网络世界的基本特点就是批判性的。
这也很好理解。网络的基础功用就是传递信息,就像是乡民们在村口得了一座烽火台。烽火台肯定不会用来传递“邻村收获了一个100公斤的西瓜”这样的事,正常情况它应该警告乡民“鞑靼人的骑兵来了”才对。怎么理解“鞑靼人的骑兵来了”这条信息?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因为这条消息反对了你目前安宁祥和的田园生活,所以需要提请你的注意。网络上的舆论以批评和否定居多,这是它的天然属性。是到了很后来,人们开始把网络视为一种舆论工具之后,才注入了大量的“正能量”。你当它是一种工具,那么你自然会想着让它去传播一些所谓正面消息,抵消负面消息的影响。到了现在,算法完善了技术手段,又让你整天看到你想看的你喜欢看的信息。这样的话,就会不断强化你的某种情绪,某种观感,因为算法在源源不断地向你推荐单方面证据。不管了,这些都是大佬们的事。
作为你我这样的升斗小民,网络批评对于我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听说过一种很愚蠢的评价,叫做“三观正”。什么意思?就是网络批评符合我个人的观点时,我给出一个叫“三观正”的认可。为什么说它愚蠢?因为网络批评不是这样用的。针对同一件事情,网络上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当然,可能批评的声音居多,然而即便是都是批评,彼此也并不相同。它们的价值不在于某一种声音是正确的,或者持续正确,而在于我们可以全都听一下,试图理解一下各种声音背后的想法,于是我们因此而变得聪明了一点点,思考问题的角度丰富了一点点,分析问题的工具增加了一点点。如果你也相信这种价值,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对诸多网络批评的态度是中立的,没有太多感情涉入。你的想法比较简单:都听听,多想想,最后自己再拿个主意。你的态度也很简单,面对那么多人,那么多声音,你就像是小说《围城》里的唐晓芙小姐对方鸿渐说那句话一样:“我感激得很方先生肯为我表演口才”。但所谓“三观正”不是这样,三观正的意思是想要从这些声音里专门挑选出符合自己心意的来听,然后把持有相同观点的人视为“自己人”。然后那些和自己观点相对立的观点是什么呢?那自然就是“屁股歪”,那些“屁股歪”的人则应该视为“敌人”在。在我看来,三观正和屁股歪是一回事。有这样的对立和选取,人就无法接近真实,更不用说是真理。因为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只有自我强化自我证明的过程。把相同的话说了一百遍,自己说了还不满意又额外分别找了100个人来,请他们每人再说一遍相同话,于是等于证明自己正确了100倍。
没有这样的算法,0乘以100也好,10000也好,结果还是零。但是多了很多敌人,也多了很多自己人。在未来的某一天,敌人可能也会“三观正”,那时候就有点尴尬。自己人可能会突然“屁股歪”,那时候又得开除人。总之,就是挺忙的样子,且情绪始终高涨。但是对所有声音一视同仁的开放心态这些年来在网络上已经消亡了,也许是我的观察有限形成了这样的偏见,但我感受到的情况的确如此。在理想的网络世界里,每种声音都应该有它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在现实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党同伐异,希望有一种单一的声音实现大一统。这就是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区别,对此我的认识非常清楚,并没有太多幻想。所以这些年来我很少发声,我觉得这是基于对应然的坚持,和对实然的尊重。因为无论我说什么,并不会增进网络的丰富程度。相反的,那些和我观点一致的人,会拿去当作武器攻击对方。而那些观点和我相异的人,则会把我树立为一个靶子,呼叫集火。这样的事情在过去我已经经历过太多次了,每一次都是一地鸡毛,我从中看不出任何意义来,也不认为需要我的加入。最关键的是,我认为网络世界发展到这一步,已经没有什么网络批评的存在,只有乡民械斗,而且还不是为了水源、猎物或者道路,只是为了豆花吃甜还是吃咸。在一个封闭的角斗场里,无论是做甜豆花角斗士,还是咸豆花角斗士,无论每次出场能获得多少欢呼和嘘声,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就是个角斗士,而且还是豆花角斗士。打得肝脑涂地,就是为了一碗豆花,我认为这很荒谬。近年来我更有一种新的想法,但并不确定它是否正确。就是说从人类历史上来看,所有人围坐在一张圆桌边上,彼此交换看法,相互辩论,碰撞思想,但是最终还是和和气气结束的时代算是个意外。大多数时候不是这样的,大多数时候人们是坐在一张长桌的两头,疯狂往对面投掷酒杯和碗碟,真心实意地希望能把对面某个人砸得头破血流。前者叫批评,后者叫械斗。
在械斗时代里,对于批评要采取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首先要把日常械斗给去除掉,因为甜豆花角斗士和咸豆花角斗士都是套路打法,看1000遍战斗场景也从中学不会什么新鲜东西。而且也没有真正的交锋,事实上他们相互需要。豆花很珍贵,值得为此打得肝脑涂地本身是扯淡。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是因为两边那么不断地打,所以显得豆花珍贵。但凡有一方转身离场,剩下的一方随之也就失去了一切存在的价值,场面上只剩下一碗平凡的豆花,再也没有了光环。其次是要谨慎地选择那些尚可交流,愿意遵循批评原则的人。其实也没有多复杂,就是能做到讨论归讨论,交往归交往的人。虽然很简单,但是能做到的人却越来越少。更为主流的做法不是这样,而是:你在席间公然反对我的观点,那你就是针对我本人,所以你不是我的朋友,我要和你割席。或者:你居然支持这么荒唐和错误的观点,我的身边不能有这样的人存在,我要和你绝交并且随手举报。所以,找到可以一起讨论的少数人进行讨论,面对不可以讨论的大多数保持沉默,这大概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
最后是随时注意批评的范围。比如说我自从开始学习AI绘画以来,收到很多批评。但是我随后发现批评都集中在几个点上:1、画作没有灵魂;2、看多了觉得恐怖;3、不好看。极罕见批评扩散到色彩、结构和线条,也不会涉及风格、表达和主题。那我就认为这种批评没有多大价值,因为它们止步在相同的位置,相同的深度,我在其中并没有因此而受益,更没有激发我的更多思考。网络批评也是如此,如果经年累月集中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点上,与其说是在反复思辨,不如说是对于深入一步无能为力。2、把观点和人身分开,观点相异,不等于攻击人身---虽然现在大家差不多是那么想的;3、我们都需要大量不同的观点,形成对于事物和世界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一种观点代表某个人帮你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过一遍,对此应该心怀感激;4、无论持有何种观点,也无论反对何种观点,最终人都需要回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实践和检验观点---只是说现在人们在网络世界里花费的时间已经超过现实生活,所以不清楚所谓生活具体指的是哪一个;
5、小心地选择可以展开网络批评的人,和批评的议题。大多数人容易感觉到冒犯,他们不是合适的对话对象;
6、思考是你的事,这意味着有多少人赞同你,又或者是反对你,根本不重要。因为你的鞋穿在你的脚上,你的路也只能你自己走,他人无法为你背负任何东西;
7、基于6,你因为观点而喜欢某个人,和你因为观点而厌憎某个人,都同样荒谬。无论你喜欢或者厌憎,那都可能是在时间长流里某一个阶段的你自己。你在当下如此笃定地喜欢或者厌憎,无非是你误以为自己位于变动的中心,永远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8、永远,永远不要为了一碗豆花打得鼻青脸肿,肝脑涂地,那就是一碗豆花而已;
9、想要认识世界,想让一切围绕自己的心意运转的话,那你应该先去养一只猫看看。题图:《花园》
题图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算法提供:Disco Diffusion V5.4
prompts: A serene landscape of a garden by Gediminas Pranckevicius.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话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在竭力隐瞒多年之后,我家的猫咪还是发现了那个秘密。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猫咪从床边开始加速,一跃而起,落在我的肚皮上。着陆瞬间,四肢同时猛然发力,在我肚皮上重重一蹬,然后高高腾空而起,飞到床的另外一边。落地之后,再小步跑回起点,重复这个过程N次,乐此不疲。
南派三叔专区
π,我新近种植了一盆芦荟,感觉很是欣欣向荣的样子。你说,会不会是因为我没有规定它应该如何长才对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