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不如!北大妈都头疼的8岁男娃,当了30年教师的姥姥一周搞定
暑假还剩四分之一,想采访一下各位爸妈,大家的“假期鸡娃大业”,进行得怎么样了?
对于我来说,我家8岁儿子的暑假,有点一言难尽,确切来说,像是经历了一场“过山车”——
暑假进度25%:兴致勃勃做了暑假计划,每天能第一时间完成作业,阅读运动执行得也还行,基本实现母慈子孝。
暑假进度50%:万万没想到,中间上了一周夏令营,彻底放飞没学习,回家后态度就懈怠了很多,觉得自己期末考得好,不用再复习,连作业都要每天催800遍。还随时杠精附身,动不动就想拿起iPad看动画片,导致老母亲每天爆炸N遍。
果然,比“不会鸡娃”更可怕的,是“根本鸡不动”啊!!
暑假进度75%:竟然弯道超车了!主动背古诗,比学校进度快了200%;不用催就高高兴兴做题,还能比我布置的写得多;iPad不想摸了,不学习的时间都是户外运动,做手工,拼机械玩具等等。
就这样,孩子从放飞躺平,到恢复自驱力,不到10天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都震惊了。要问秘诀是什么,我其实很汗颜,因为我并没有做什么,背后真正的关键人物,是做了30年老师的孩子他姥姥(下文都称为“姥姥”)。
背景是这样的——平时我都是自己带娃,每年暑假带他回一千多公里外的姥姥家,一边探亲一边避暑。以前学习任务不重,回来后没有那么“鸡”学习,今年不一样了,马上要进入“小学第一道坎”三年级,这个暑假承前启后非常重要。
然而刚回来的时候,孩子还处于“躺平杠精”状态。姥姥一看,顿觉不妙,表示得及时把学习习惯和好态度捡回来,坚决不能留到开学后,否则一定大滑坡,半个学期都补不回来。
于是,姥姥毅然决然全部接管了“鸡娃”大任,才有了在学习态度上的“弯道超车“(PS:主要还是超自己的车,先不和别人比)。
作为近距离观察者,我看到如此大的变化,热泪盈眶地发了条朋友圈,结果编辑部的同事来约稿,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
如果你家也有这样的低年级男娃——上学时学习态度尚可,但一放假就容易放飞,磨蹭拖沓,老母亲百催不动,需要重新激发出自驱力,为下学期的收心做好准备,那么这篇文里面的经验,或许能提供一点思路。
那些孩子很自律,学习不用催的家庭,可以忽略我,欢迎留言分享你家的心得。
#姥姥鸡娃第一招
学习是一件充满愉悦的事
“学习是一件充满愉悦的事”,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就这??
没错,就是不遗余力为学习制造愉悦感。
举个例子,比如暑假作业中的一项——背古诗,暑假作业要求是背完三年级故事卡的前25首。
来姥姥家之前,孩子眼中的“背古诗”,是一件毫无感情、毫无愉悦感,只要每天完成1首的机械性任务,所以每次完成得很被动,就像是在给家长、给老师背一样。
而在姥姥家,这件枯燥的事情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了一件好玩、有趣、充满竞赛感的事,一天不知不觉背完5首。
姥姥是这样做的:
每一首诗,没有单纯扔给孩子一个人背,而是真正花时间,不看手机,全身心陪孩子一起反复读,而且是整首读几遍,一句一句读,两句两句读,花式读。
一边读,一边挑出里面的字词聊一下意思,把诗所讲的事情串一遍,有时候遇上感情丰沛的诗歌(比如《七步诗》),还会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讲故事,让孩子想象自己是在锅里哭泣的豆子,想要对同根生的豆萁说什么话。
整个过程,都是你一言我一语聊天,没有讲课式的单向灌输,甚至姥姥也会“演”一下豆子,孩子一下子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和作者的用意。
到了这时候,基本整首诗就能背会了。
背会了还没完,有些字是生字,可以加深理解,于是姥姥会“戏精”一下,假装不认识某个字,示弱一下,孩子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起来了。
他会马上查字典,把读音、组词都迫不及待“教”给姥姥,姥姥表现得“恍然大悟”,再趁热打铁夸一下孩子“能主动查字典太棒了”。
别看很幼稚,但对于低年级小男孩来说,这一招很好用,愉悦感很强。等下还会从大脑发育角度,讲为什么小男孩就比小女孩“幼稚”。
一首背完,如何鼓励孩子背更多?姥姥会给一个“课间休息”,让孩子玩一会儿遥控车,吃点东西,或者陪他玩会儿假想游戏,并一开始就提示“5分钟后我们一起背下一首”。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愉悦感得到了“续费”,其实是很乐意玩完以后继续背的。
做数学题也是一个路子,让孩子能开开心心一连做好多道有难度的题——姥姥会一起思考,并比赛谁先做出来,然后“恰好”不会做,让孩子快速思考,做出答案,再“教”给姥姥。
有时候,姥姥听一遍还“听不懂”,需要让“小老师”再讲一遍,彻底懂了以后,恰如其分给出一顿夸,孩子马上成就感爆棚,接着做下一道。
我一连观察了十多天,看着他们用越来越快的速度,把50首古诗全部背会,比学校的要求超前不少。
这种“制造愉悦感”、“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方法,我其实之前全都在教育学权威著作中看到过,但一直缺乏耐心陪伴孩子执行,真是汗颜不已。
① 为什么给学习制造愉悦感很重要?
理论来源:《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过程有思考,而且思考是愉悦的。要保证愉悦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经过了冥思苦想的过程,解决了问题。这样会激发出大脑的报偿机制,分泌出令人愉快的多巴胺。
单纯机械的背诵古诗,没有经过冥思苦想的过程,自然缺乏愉悦感。而如果有人陪着一起讨论、探索诗歌创作背后的环境、心境,就有思考,最后背会古诗,也就“解决了问题”,大脑自然会感到愉悦感。
② 为什么要巧妙引导孩子“教”知识?
理论来源:费曼学习法。如果你真想确保自己学会了,就把它“传授”给另一个人,而且是对此一无所知的人,这会让人对观点和概念有更深理解,培养成长性思维。
讲真,我也觉得这两种方法,非常费时间,非常需要耐心和演技,最重要还有爱和信任,其实对养育者的要求很高。但对于一个对学习已经有点懈怠,暑假独自学习时感受不到愉悦感的孩子来说,或许真的值得花点时间精力,让他们重新把愉悦感捡回来。
等到这种愉悦感形成了习惯,孩子会稳定地认为“学习很快乐”,会自己主动从里面找甜头、找成就感,就不会那么费家长了。
#姥姥鸡娃第二招
承认男孩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其实,姥姥也是第一次带小男孩(而且我小时候属于自觉主动的,和小孙子完全不一样),能找到快速有效的鸡娃方法,还要归功于30年的教学历程中,见过各种各样的男孩子,主动的、躺平的、调皮的、需要激发的……
要想做好对男孩的教育,得先承认他们和女孩不同,需要“定制化”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
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我发现姥姥的观察,和《养育男孩》这本书里的科学理论非常相似。
△《养育男孩》书籍封面
男孩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管,越来越杠精,甚至到了七八岁“狗都嫌“?
背后其实是生理发展、大脑发展在“作祟”,而不是男孩天然地“变坏了”。
👉3岁开始,男孩会越来越好斗,不要压制和一味谴责
比如从3岁开始,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有分离焦虑,认为自己被抛弃了,从而更容易烦躁,表现出好斗的行为,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到小学。
而缓解这种焦虑的方法是:有细心的亲人,或者有责任心的保姆看护,让他们学会和照顾他们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信任那个人,能够感受到温暖并理解别人的善意。
6岁以后,“好斗”行为并不会结束,反而会加剧——男孩突然会变得“男人气”,甚至最安静的男孩也会突然想舞刀弄枪,幻想自己身披超人斗篷,与想象中的坏人较量、大声吼叫。而且会更喜欢和爸爸等男性在一起,想向他们学习,模仿他们,他们的目的就是学着做一个男人。
如果在这个时候,父亲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儿子就会时不时制造麻烦,主要是为了引起父亲注意。
母亲的作用,依然没有减弱,最重要的是,认可他们的自然变化,接纳他们,让他们知道可以依靠母亲,不需要掩盖自己脆弱的感情。这时候如果能和身边的亲人保持亲密有爱的关系,他们就能向最健康的方向发展。
所以,对于我家孩子这种正处于8岁、特别杠精不听话的状态,姥姥没有强力压制,没有强迫孩子顺从,而是用有爱有趣的方式,耐心引导,给予理解,真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男孩七八岁狗都嫌,那是因为体内的睾丸激素在波动
睾丸激素,就是让孩子拥有更多男孩特征的物质,还会影响他的大脑和行为。
男孩长到4岁时,睾丸激素激增,达到以前的两倍。5岁时,会对决斗、英雄行为、冒险以及需要花费极大精力的游戏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终于知道为什么奥特曼成为男孩之光了)。
睾丸激素增加,生长发育过快,男孩的大脑组织也会重新整合。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行为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精力旺盛,脾气暴躁,杠精上身,甚至有时不惜气哭妈妈也要一争高下。还有,也可能有一段时间突然变得迟钝、木讷,做事无计划,生活一团混乱。
而且,有时候男孩表现得异常粗暴,到处疯跑,大声吵闹,其实是掩盖内心的忧虑和焦躁,他们的规则是,在人们拒绝他之前,先把别人拒之门外。这时候,如果老师或父母是和蔼可亲且公正无私(同时不失严格),那么男孩会停止所谓的“大男子主义”行为,继续自己的学业。
而且研究发现,如果男孩所处的环境不好,一片混乱,充满暴力,那么男孩体内的睾丸激素含量便会上升;如果人性化教育,家长老师不虐待、打骂和威胁,他们的睾丸激素含量就会有所下降。
同时,睾丸激素的也有“硬币另一面”——让男孩的创造力不断涌现,热爱竞争,渴望有所作为,渴望保护别人,发展出较强领导力。还有研究发现,过高的睾丸激素,和数学运算能力以及“左撇子”有很大关系。
所以,男孩这些不讨喜的行为,大部分是生理结构、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他们被激素控制,出现自己都理解不了、控制不了的行为,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依然鸡血上身,强力压制孩子,那么根本没法让男孩接受自己的本性,没法往好的方面发展。
面对精力充沛,喜欢捣蛋的男孩,咱们家长完全可以多给点耐心,引导孩子去运动,比打比赛,去完成高难度的创造力活动,以及帮助他人的公益活动。把过剩的精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男孩就能茁壮成长,获得成就感,初步立志。
👉男孩不喜欢语言学习、表达不好,是因为他们大脑发育“慢”
如果你家男孩也不喜欢英语、语文课程,总是不喜欢背课文、背单词、写作文,背后的原因,可能真不是他们不爱学习,而是大脑不擅长这些。
研究发现,当胎儿还在母体中时,男孩女孩的大脑发育差异就很大。男孩大脑发育速度明显慢于女孩,而且男孩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联系少于女孩。
这导致,男孩往往对某种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比如拼词测验和字谜),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他们只用一侧脑半球思考,女孩却可以同时用两侧脑半球思考,这一点有MRI核磁共振的证据。
而且,在做一些需要动用左右脑半球的事,男孩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阅读、谈论感情、反省。有时候如果觉得男孩冷漠,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可能真是他们大脑的缘故。
那么,对于男孩大脑的“缺陷”,咱们该怎么办呢?没关系,后天练习可以帮助大脑建立更多联系:
从小开始,多和孩子说话,而且家长的语言应该高出孩子一个层次。
充分利用散步、旅行、做家务等时间,和孩子聊天,对他们感到好奇的东西做出解释,回答他们的问题,孩子的大脑发育时从谈话开始的。
声情并茂地给孩子讲故事,不要害羞,哪怕夸张一点“演戏”,孩子不会感觉无聊,这种互动交流发挥的作用,甚至可以超过学术教育的影响。
帮孩子刻意练习同理心,学习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别人的内心感受。
学习如何交朋友,如何加入别人正在玩的游戏或谈话。
怎样读懂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生气,需要单独待会儿,如何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
在学习方面,如果男孩想掌握一种书面语言,或者口头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的帮助,哪怕多花点时间;也可以借助语言、阅读、戏剧等课程,来建立大脑左右半球的联系。
#姥姥鸡娃第三招
暂时收走电子产品,
增加真实世界的体验
这一点,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
我在这里提出,也是给大家提个醒:暑假很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都会增加,一项广州的调查也发现,67.5%的青少年选择网上冲浪来作为自己假期主要的消遣方式。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暑假也不想学习,总觉得无聊,想打开电子产品看动画片、玩游戏、刷视频,请务必在开学前至少半个月,让他们停下来。
这个过程,势必会伴随一些反抗、冲突,但我从姥姥那里学到一招:收走iPad,用五花八门的真实体验,填满孩子的无聊时光。
比如用纸盒子制造门禁系统: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散步玩水喂鱼:
比如让孩子花好几个小时,从零开始拼装一辆有难度的机甲车:
再比如,花4天时间,公路旅行1400km,看遍了青藏高原最美的风景(图是在茶卡盐湖,亲手摸摸原始形态的盐):
关于屏幕时间的权威著作《限屏教育》中说,10岁以下的孩子,会有大量假想游戏,热衷于角色扮演,也喜欢制作、创造,盒子、树枝、泥巴、沙坑都是他们的最爱。
他们需要真实世界的体验,摸到天然的植物、粗糙的石块、柔软的沙子,亲自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这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如果屏幕时间挤占了太多,势必会错过基于真实世界的学习。
孩子就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玩得越多,学得越好。大量证据表明,如果他们因为过多屏幕时间而无法发展出玩耍的所有技能,就很可能会在上学后遭遇困难。
希望本文的分享,能给因为自驱力而发愁的家长,一点有用的经验。也期待你的留言!
本期福利
暑假你家鸡娃了吗?
留言区分享孩子的暑期故事,我们将为留言区点赞前3名读者,每人赠送一本文中提到的《养育男孩》,包邮哦~本周五开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