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课! “中华诗教播瀛寰”,南开大学张静教授的古诗词课
今天,叶嘉莹先生的亲传弟子、南开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教授在B站开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古典诗词具有表达公共情绪的强大感召力,古典诗词中的名篇佳句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就像张静老师在开篇词中讲到的:“只有浸润其中,你才会真正明白,诗词能够赋予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是使人心灵不死的力量,是不断更续的诗教精神。”
🛒 购买课程: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下单
能与古诗词相伴,是上天赋予我的最大的幸运
每当我在读诗词的时候,读到那种共鸣,或者每当我在讲诗词的时候,能够把这种共鸣传递给我的学生,我就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真是了不起,因为前人把诗写的太好了,所以我自己好像也被赋予了一种能量。
叶嘉莹先生曾说:“诗词不是她创作的工具,也不仅仅是她教研的对象,而是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力量。”也许,只有在我们个体的生命经验中有过那样一个刹那。诗词曾给到你这样一束光,你才会真正地体会到诗词能够赋予人的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不断更续的诗教精神,它到现在潜在的那种能量。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感到最难讲的一首诗,恐怕是当代诗人彭莫的“一开一落即生涯,流水泥尘原是家。教我如何忍说与,风中最后那枝花。”
“一开一落即生涯”,就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花有繁盛花开的日子,就一定会有花落凋零的日子,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必须面对的规律。“流水泥尘原是家”,那么作为个体来讲,我们最终的归宿又是什么呢,无非是流水,无非是泥尘。所以这种悲哀和感慨,是我们对于人生的思量。我认为,读古诗词一方面是找到一种与吾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很多时候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无惧的情感,可能恰恰是诗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传递了出来,所以我们在阅读古诗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一种知音相和的感受。
但是更多的时候,诗词可能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比如彭莫这首诗的后半段,他写“教我如何忍说与,风中最后那枝花。”虽然大家都知道“一开一落即生涯,流水泥尘原是家”。但是偏偏有那样一枝花与众不同,它不愿意随波逐流,它仍倔强、执着地待在树枝上。但是让我如何残酷地告诉它,任何人都不可能逃遁、逃脱的真实呢。所以我觉得诗词带给我的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我跟学生其实是借由诗词而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因为诗词就是这样,它不仅是我们的一位良师益友,还像是一个诤友,就是(告诉)我们必须得去面对的事情,同时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种反省。
我们常常说,只要人心不死,中国的古典诗词就不会灭亡。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自信?因为诗本身就有让人心灵不死的力量,它就是让我们的心要活泼、鲜活起来的一种质素。如果我们读诗的时候,都能够有更活跃的思维,能够打开自己更丰富的联想,我想这就是诗教的一个很好的承传。
不仅仅是在教育体制内,各个专业领域的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诗词给自己打开一扇门,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认清自我,了解他者,能够更好地与这个天地万物打成一片。未来,诗教可能会服务到更多的人群。我们在每一个生命的阶段,可能都将与诗相伴。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诗词在当下仍有许多朋友爱好它,喜欢它,传诵它,不断地为它再投入的原因。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吧。
“沐浴人间烟火气,今古诗情日日新”
我开设《南开大学张静教授的古诗词课》这门课程,一个核心要义就是“今古诗情日日新”。就是说,古人的诗句在我们当下还有怎样的一种理解的可能。也许在这门课程中,我梳理的更多的还是家喻户晓的名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佳作。但是即使是这些作品,我们老友重逢,除了会心一笑的那种相识之初的莫逆感受之外,我们也会有那种乍见之惊喜,仿佛有“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那样的一种感受。
这门课程我们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是跟大家开个头。
第二部分“君诗何以解人愁,初日红蕖碧水流”,是围绕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不断完善、自我成长来讲。
第三部分“诗怀浩浩晴澜外,人事滔滔流水东”,是讲个人和他者、与世界的关系。
第四部分“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是跟朋友们分享更广阔的天地宇宙的概念。
最后一部分“千年留句待君来”,是结束的话。也许此刻的你我,当下的你我,即使是诵读已经很熟悉的篇目,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相比介绍这门课程的特点,我想更重要的是谈谈我们自己对于古诗的一种体认,一种感受,就像李商隐诗里所讲的那样,“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我们每个人在大千世界中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就像微尘一样,那我们又该如何安置喜怒哀乐爱无惧的情感呢,就像顾随先生在诗里所讲的那样,“眼前哀乐非难遣,心底悲欢不可名。”我们可能遇到一些具体的事件,可能也有自己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是我们的那种莫名的惆怅,莫名的情绪袭来的时候,我们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放。所以我也尝试着选取一些古代的诗词,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开启我们的谈诗论词之旅。
读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我特别欣赏朱自清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说,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
我们常常说到诗教,说到孔子所讲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或许不同的人对温柔敦厚的诗教有不同的理解,我想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当下做起,能够像朱自清先生所讲的那样学会节制自己,学会替人着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宋代词人晏几道曾写过一首《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这首词的意韵是非常丰厚的,我想要着重强调的是这首词的下阕,“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就是说一个人对于自己认定的一个人、一段情,或者是一份事业、理想的一种追寻。“罗衣著破”,就是说当年我穿的这件衣服,我现在一直还穿着,即使它穿破了,尤有余香。“旧意谁教改”,只要我们内心是强大的,是坚定的,任何外在的变化,都不会影响到我的本意和初心。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晏几道说“一春离恨懒调弦”,这句有着非常丰富的解读的空间,也就是说他有一春离恨,但是他最后调弦了吗,没有。为什么,他说是懒,真的是懒吗。崔颢在一首《代闺人答轻薄少年》的诗里,最后有这样两句,他说“愁来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筝不忍弹”。也就是说我们都有相思怀念的时刻,甚至我们也都有烦恼郁闷的时候,但是抱得秦筝不忍弹,就是说你有这样一种感情,又有这样一份技能,为什么不忍弹。这里面就有一种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的深意在。
顾随先生讲,感情是诗,感情的节制才是艺术。也就是说我们在任何时候能够学会节制自己。“愁来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筝不忍弹”,其实里面就有这样一种含蓄内敛的意味,也是我们的古典诗词非常着重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它的生命力在哪里,它的厚度在哪里,就是值得我们反复玩味,甚至对于我们当下的修为有所引领的部分。
叶先生的文学记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它的英文翻译是“Like the Dyer's Hand”,就是染匠之手,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当我们的双手在一个环境中沉浸的久了,不由自主地,我们的指甲缝里就会带有了染料的颜色。如果我们在诗词的氛围中浸润地久了,我相信大家也会获得这方面的引领和提升。就像杨万里在诗里所讲的那样,“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其实我们的诗词课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整天只是待在自己的书斋里,只是闭门觅句的思索,可能未必会有怦然心动的感受。也许恰恰是在征行之中,在我们生活的历练之中,某一天我们也许会有自己的顿悟和体认。
这门课程会有哪些收获,我想或许就像杜牧的诗里所讲的那样,“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这样,都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浮生恰似冰底水”,河面上是结了冰,但是河下的水还是不断地流动。“日夜东流人不知”,或许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就在我们与诗词的浸染之中,我们的生命也在不断的变得充实而丰盈。希望我们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好诗相伴,也能开启自己的诗意人生。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南开大学张静教授的古诗词课》免费试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