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中年人,开始集体恶补国学
最近发现了一个现象,身边好多人一过40岁,开始学习和研究国学了。
特别神奇,老王一过40岁开始读《道德经》《庄子》,最近我也开始读王阳明的一些书籍。
好多学术圈的朋友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引入各种的领域。我们接受的大多都是西方那套研究范式,年少轻狂时看不上自家传统文化,觉得不够“科学”。到了40岁突然觉醒了,回头看发现真正的智慧早就在我们手边,可惜我们错过了。
于是开始恶补。
至于为什么会在40岁的时候觉醒了?
叶圣陶先生用一句话击中要害:“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
40岁以前,还迷迷糊糊、随着大流往前跑。跨过40岁这道坎,开始懂得停下来思考人生,复盘回头看、放眼向前看;该有的都有了,开始摆脱物质的裹挟,探索精神世界的丰盈。
40岁不惑,我更觉得不是大彻大悟了,而是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欠缺什么。
比如我,虽然读到了博士,我总觉得自己有知识、没文化,实用的专业知识学了一大筐,文化了解的太少,尤其作为理科生。
年纪大了,越来越看清,在人生关键时刻,能帮我们拨云见雾、解决问题的,往往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心智模式、眼界和见识。而以上素质的习得和提升,根源就在于文化。
可惜,我们的教育,总是太侧重实用。
朱自清先生在专为中学生写的读本《经典常读》开篇写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补短板”的路径和方法,也侧面解释了40岁开始集体学国学的原因。
我们40岁恶补,感叹学得太晚太少,映射在孩子身上,就会希望他们开始的早一些,收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一些。
所以,老王会带着大宝,每天坚持读《道德经》《庄子》,我会一直给他买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
因为在这一方面的浓厚兴趣,看到了孩子学习古文的必要性,我们在认识申怡老师的第一时间,就跟她请教经验和方法。
她讲了很多,其中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义,想跟大家分享。她说,古文学得好的孩子,现代文势必能学好,进而语文成绩肯定好。
她反复提到了《世说新语》《古文观止》这两本书,强烈推荐孩子把这两本作为学习古文的抓手、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
我知道,语文考试中古诗文的占比越来越大,学好的应试价值。但没想到,它还有这样触类旁通的效果,对学习现代文还有“溢出效应”,通过它,语文学习的雪球越滚越大。
申怡老师还分享了好多很有启发的观点,一下子说不完。明天晚上老王把她请到了直播间,和大家深度聊聊孩子古文学习这件事。感兴趣的同学记得预约,准备好问题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