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女性:为什么女厕所总是在排队?健康2022-09-05 14:09如果你是个女的,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日常:在公司、电影院、旅游景点、商场的女厕,队伍已经排到了门口,而隔壁的男厕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 你想过这是为啥吗?英国女性主义活动家、记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解释,虽然男女厕的面积大多相等,但其实并没有考虑到女性身体的需求: 处于月经期的女性需要更换卫生棉条或卫生巾,怀孕等因素会让女性更频繁上厕所,女性也更可能要陪同老人和小孩上厕所……综合下来,女性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 2.3 倍。 跟重男轻女、同工不同酬这些相比,这是一种更为隐性的性别偏见,典型的特征不是差别对待,而是女性的「不在场」:在看似性别中立的规则中,女性的身体、需求并没有被真正看见。 本期「简单聊聊」,编辑部聊了聊那些自己观察到、经历过的「隐性的性别偏见」。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首先,我们要让问题「浮上水面」。曾经我以为自己已经离性别偏见很远了但其实并没有我一度觉得,性别偏见是一个客观存在,但离我自己的生活比较远的事:我是独生子女,家人(至少是主要养育者)没什么重男轻女的观念;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工作上还可以跟同事一起交流我们对女性问题的理解。我觉得,我已经很大程度免于这种偏见了。但最近读《看不见的女性》,卡罗琳罗列出来的一些例子和数据,让我在平静里打了个激灵:从看似「平等」但其实完全没考虑到两性差异的公共厕所、公共场合以男性为标准的空调温度,到抑郁症药物的研究、汽车安全措施的设计,这些性别偏见很难被识别,但一直存在——性别偏见不是一个遥远的议题,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这其中,最触动我的一个例子是:标准的钢琴键盘尺寸对大多数女性的手长都是不友好的,有研究发现,它对 87% 的成年女钢琴家不利——让她们练习更加困难,还会带来疼痛和劳损。我在想,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多少热爱钢琴的女孩会把这种不适和挫败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这会不会影响她们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信心?我发现,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也有类似「钢琴键盘」这样的事:比如读书的时候,总听家长们一起交流:「女孩乖巧现在成绩好,但男孩子聪明,有后劲啊。」比如「女孩子学理科就是不行」。比如选专业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建议不关心你的天赋和兴趣,而是聚焦于几个「适合女孩」的选项:考编制,当老师,进银行或者高校——为啥呢?稳定,有假期,「女孩子要顾家啊」。这些声音无形中植入的,是一个单一的、缺乏可能性的剧本:要优秀但不能太过,不能影响结婚、照顾丈夫和孩子这些「初始设置任务」。关于「我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女性的想象力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限制,或被外界的不鼓励挫败,还很容易内化成「自己的原因」。开始质疑这个剧本,本身就是一件带来力量的事情。意识到我的不适、不愿意并非是「我有问题」,而是剧本的原因,我们就会把那些自我怀疑的能量省下来,去创造更丰富的、属于自己的剧本。▷ 《我的天才女友》骑摩托车一年了我还没找到合适的女款手套 一年多前,我开始骑摩托车,但直到现在也没找到一双合心的骑行手套。市面上大多数为男士使用款,就算手指长度合适,手掌的宽度也会多出一大截。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牌子,但产品瑕疵导致戴起来还是非常不舒适,骑久了手指就很酸痛,功能性也不是很全。 同样骑摩托车的男朋友买手套就容易很多:他只需要挑品牌店,选固定尺寸就可以了。 在我了解的摩托车同好圈,女性骑行者其实已经不算少数了,但在骑行用品商店,还是很难找到适合女性的产品。 在《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性别数据缺口」:在公共设施、科学研究、电影、新闻、城市规划、电子产品设计各个领域,女性的声音和需求都是缺席的。男性的标准约等于所有人的标准。 举个例子,痛经。这种每个月都会困扰非常多女性的生理疼痛,目前的医学解释和治疗途径是非常有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没有引起医学界足够的重视。医学博士理查德·勒格罗曾两次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申请资金,研究治疗痛经的药物,但最后以「审稿人没有把痛经作为一个优先的公共卫生问题」,被驳回了。 经前综合征(PMS)也有类似的处境,而一项研究综述表明,关于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是关于 PMS的 5 倍。 这些忽视很多时候并非故意和恶意的,而是「压根没想起来」——没人发现这是个问题,没人说这是重要的。这是一种难以察觉的缺席——因为那个席位一开始,就没给女性设置。 ▷ 《燃烧女子的肖像》作为一个女性那些心理上的「隐秘伤害」 社会中、职场上、家庭里,女性受到的很多不平等对待还是明显和可论述的,比如女性花更多时间在家务上、女性员工的职场歧视等等,但还有一些「隐形伤害」不那么容易发现,那就是长期的性别不平等对于女性心理的伤害。一项研究 ( Philip Goldberg,1968 ) 邀请一些女大学生对分别署名为约翰(男名)和琼(女名)的一篇文章的学术水准做出判断,结果学生们普遍认为约翰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学者,而琼只是一个才学平平者,但她们看到的其实是同一篇文章。这验证了:「妇女遭受的鄙视一旦在她们身上被深层意识化,她们便会鄙视自己并相互鄙视。」也就是常听到的「厌女」。 记得在不少女性来访者的故事里也能看到,她们心理症状的主要成因是自己的「女性身份」,因为女性身份的不被接纳、被蔑视、被剥削,而导致对自尊的损害、持久的不安全感、压抑的攻击性等等。说来不免让人心痛,如果一个人因为性别不被接纳,相当于整个自我都被彻底否定了,这对于心理的摧残是很大的。 或许这也从另一个层面给女性一些启发,在处理心理上的困扰时,不要忽略性别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单单因为你是女性就糟糕地对待你,那不是你的错,而是 ta 的问题,或者是父权制的问题,如果因此陷入自我攻击就太不值当了。 每个女性的成长心理上都多多少少有一些隐秘的伤害,修复这些创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值得被我们看到。 ▷ 《燃烧女子的肖像》「女性视角」作为一种贬义词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刚开播的《脱口秀大会》,最近它有一幕引发很多争议: 在现场投票环节,赵晓卉赢了 Rock(117 VS 79)。领笑员表示难以置信的同时,认为原因在「Rock 异性缘不佳。而现场观众男女比例,女观众多一些」。 最主要的槽点在这儿:赵晓卉的胜利没有被尊重(当然,现场观众也没有被尊重)。 她就不可以仅仅因为「好笑」而胜利吗?一定要扯到异性缘,你才可以接受「失败」吗? 在我们过往的许多日常经验里,女性的成功似乎总是被「性化(sexualization)」所消解。APA (美国心理协会)对这个词的释义为:当个体被视为性对象并根据其身体特征和性别进行评价时,性化便发生。 2015 年,我所在公司的招聘广告上写的「福利」是女同事全员单身——女性作为编辑的专业能力像往常一样被忽视,甚至招聘潜台词也在面向异性恋男性。 后来我做一个奥运专题。主编看完稿后说:封面图要换,「找女子花样游泳,选两腿朝天叉开那种图」,用户喜欢。 像这样: ——我想说的是,这种充斥男凝感的做事方式,曾经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它不会叫做「男性视角」,因为在编辑行业它本身就是「潜在标准」,或者叫「运营思维」。 但是,当我试图以女性为主体去书写,却总是面对这样的质疑:「你们的文章太女性视角了」。 面对这类评价,比起愤怒,我们更应该道谢。因为女性表达稀缺,曾经被认为次要。「女性视角」一再被要求解释「为什么存在」,只能说是「女性表达被抑制」在现实中的讽刺映照。 波伏娃说,「男子间的友谊,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而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身处的共同命运」。女性视角不该是一个贬义词。作为编辑,我相信最好的出路是承认自己的命运,然后坚持写下去。编辑:李歪歪责编:kuma封面图来源:《燃烧女子的肖像》如果你想在线下体验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欢迎你来「简单森林」线下心理健康中心👆关注森林服务号菜单栏领取 150 元的心理评估优惠券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