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其食
(摘自拙作“道德经品读与解析”)
80.5.1 饮食
“甘其食”。
在春秋时期,民众的食品主要是五谷,指的是麻、黍、稷、麦、菽。战国后期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南方,食品中又增加了水稻。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品种原产地是美洲,当时还没有引进到中国。这些食品主要负责使民众能吃饱,俗语就是“填饱肚子”,基本上不太追求味道。
而“甘其食”就是在此基础上更近一步,不仅要吃饱,而且要讲究吃起来甘美。现在人们都说中国菜好吃,而中餐馆遍布全世界,看来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食物品质的追求。因此除了主食之外,就要有菜肴。菜肴就离不开肉类,中国人从很早就开始驯养“马、牛、羊、猪、狗、鸡”,称为“六牲”。对食肉的种类有一些礼制上的规定,一般来说,天子食“太牢”,也就是什么肉都能吃,诸侯吃牛肉,卿可以吃羊肉,大夫可以吃猪肉,士吃鱼肉,庶民只能吃菜。本书前面讲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吃鱼属于“士”的阶层,和老子的社会地位是相匹配的。这可能是一些节日庆典和正规宴会上的惯例,民间日常的食用菜谱应该会随便一些。这里对鸡肉,鸭肉,以及一些猎物如青蛙、兔子、鸟、熊等没有提及,估计民众可以随意食用。
周朝末期蔬菜的种类远远不及现代,大部分品种就是树的叶子、草根和草叶,现在很多都无人食用了,只有葱和韭菜和现代的品种差不多。西红柿、黄瓜、苦瓜、茄子、白菜、油菜、萝卜这些蔬菜好像当时还没有。在烹饪过程中,油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在周朝时期,人们做菜主要用动物油,称为脂和膏。直到东汉年间,人们才开始使用植物油。其它的调味品还有盐、梅、酒、糖,其中梅是取其酸味,糖在当时主要是指蜜,后来开始使用麦芽糖。各种调味品配合一定的蔬菜和肉类可以做成各类的酱。因为当时肉和蔬菜主要是用煮和烹的方法,味道并不能有效地进入其中,这时就要借助于酱。基本上每一道菜都要配上特有的酱,看起来很讲究。孔子曾说:“不得其酱不食”,可见酱的重要性。另外,酒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饮品,用以营造氛围,与人助兴。在周朝时期,虽然对饮酒有一定的限制,但在一些节日和重要的喜庆日子,酒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饮品。
老子在这里提出的“甘其食”,意思是指要保证民众在能吃饱的前提下,能充分享受味蕾所带来的快乐。统治者应该在肉类的管制上有所放松,保证牛羊猪肉和鸡肉鱼鲜的供应,种植足够的蔬菜,保证民众“菜篮子”的需要,对盐糖酒类等用品进行妥善管理。在一个极权制的国家中,很多问题都要统治者和管理者掌控全局,统筹兼顾,才不至于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