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尹锡悦的就职典礼说起
刚刚过去的5月10日,韩国新总统尹锡悦宣誓就职,开启了自己为期五年的高危职业生涯。
与以往派遣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出席典礼的惯例不同,此番中方派出以国家副主席为首的高规格代表团。
某种程度上看,相当于一次简化手续的工作访问。
《从俄乌之战看中国》一篇里提到过,欧洲和日韩是中国不容有失的两块对外开放阵地。
相对日本,韩国显然更容易争取一些,哪怕是一个相对亲美的领导人。
尹锡悦就职典礼上,日本方面派出了外交大臣林芳正携带首相岸田文雄亲笔信前往。
文在寅时代的日韩关系曾急剧倒退,两国已中断高层交往好几年;如今尹锡悦上台,日本政坛对其寄予厚望。
值得一提的是,林芳正外相曾担任中日友好议员联盟会长,被日本国内极右势力批评为“亲华派”“媚华派”。
现在世界经济大形势不好,全球化倒退,各国内部的民粹主义都十分严重,彼此割裂日深。
美国方面,派出了副总统哈里斯的丈夫埃姆霍夫。
为什么连洪都拉斯总统就职典礼哈里斯都去捧场,还被赖清德蹭了一个合影,而韩国总统就职却只派一个“第二丈夫”来呢?
那是因为5月20日拜登即将亲自访问韩国。
美国老大当惯了,姿态很高。
由于不想被外界认为华盛顿多么低三下四讨好韩国似的,副总统去完正总统去,所以就职典礼便意思了一下。
韩国总统金大中访问平壤,2000年6月
人类是一个记忆很短暂的物种,放到选举政治中,这种特质会衍生出规律性的“政策循环模式”。
以韩国为例。
在对朝态度问题上,韩国政坛一直存在两派:一派主张强硬,一派主张缓和。
二十一世纪初的金大中(1998~2003)和卢武铉(2003~2008)对朝鲜态度较温和。
在那些年的“阳光政策”下,双方建设起开城工业园区,还在北京谈了几轮“六方会谈”。
可让利一番发现效果并不明显,韩国政客和民众失去耐心了,于是对朝强硬派李明博(2008~2013)和朴槿惠(2013~2016)先后上台。
这一强硬不要紧,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等诸多冲突与悬案爆发,平壤的铿锵女主播李春姬一口一个“万古逆贼”。
胆战心惊间折腾了七八年,韩国人发现,实在是得不偿失。
你说制裁朝鲜吧,他已经穷得见底了,几乎没有对外贸易可言。
制裁俄罗斯可以禁运石油天然气、剔除SWFIT,朝鲜还能咋制裁呢?
扩军备战吧,韩国毕竟是一个穿鞋的国家——穿鞋的怕光脚的。(《朝鲜和韩国打一仗,谁能赢?》)
就算朝鲜随便你炸,可首尔经得起战火摧残吗,谁希望成为“不惜一切代价”中的“代价”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韩国又何尝不是另一个“乌克兰”。
想来想去民心还是渴望和平,于是新上台的文在寅重拾对朝缓和友好政策,南北两家恢复了其乐盈盈的画面。
不就是点“岁币”嘛,跟天价军费与和平发展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
根据之前的规律,韩国民心的转向大致是十年一轮回。
2022年“强硬派”尹锡悦的险胜其实伴随着一点外部形势的影响,比如俄乌冲突带来的巨大焦虑感。
二月份的韩国大选中,尹锡悦只赢了“温和派”李在明0.73%的票,差距微乎其微。
与竞选时对朝鲜“先发制人”的激进言论不同,当选后的尹锡悦态度有一定软化。
他在就职典礼上讲:
“如果朝鲜愿意放弃核武器,韩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提出一个大胆计划,帮助朝鲜发展经济,改善朝鲜人民生活质量。”
这便来到几十年间半岛最核心的问题——弃核。
主持高层会议的金正恩,越来越有范
作为特朗普时期的风云人物,金正恩在拜登时代已经销声匿迹很久了。
无论是之前铺天盖地的媒体版面还是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都并不取决于金正恩,而是华盛顿的决策。
美国总统上任后,往往会由外交团队拿出几个重点外交方向。
特朗普显然将实现半岛无核化问题作为其一个突破口,甚至有那么一点为了制华而拉拢朝鲜的意味。
对于新加坡、河内、板门店前后三次“川金会”,尽管我们不知道闭门时二人具体聊了些什么,但大致可以猜测,核心内容一定是朝美双方在互相出价砍价。
金正恩能拿出来让美国坐下谈的“牌”只有一张——弃核。
如果这张牌轻易打出去得不到想要的东西,那就是输得精光。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会晤,无非是平壤方面希望用弃核来换到更多东西,或者说希望美方对弃核流程打打折扣,给金帅留下几枚保命的弹。
很可惜,特朗普的开价最终没有打动金正恩,交易没谈成。
其实在《平壤风云记》中我们提到“四方交易”的思路,拉上中韩一起谈,类似当初“六方会谈”模式。
想法是好的,但随着川普下台,交易窗口期倏忽而过,拜登对于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丝毫不感兴趣。
尹锡悦就职前的几周时间里,朝鲜已进行了数次武器试验,甚至包括中断已久的洲际弹道导弹试验。
不过任凭朝鲜一次又一次发射导弹,白宫始终无动于衷,连个像样的谴责都没有。
无视,是最大的伤害。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间朝鲜半岛很难保持平静,随着双方调门的交替升高,曾经那些紧张的记忆或将重新成为现实。
同根相生,冤冤相报。
2003年启动的朝核“六方会谈”是前一年中美领导人农场会晤(《访美,2002》)的一个重要成果,会谈地点固定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
说到本是同根生,其实朝鲜和韩国割裂至今原本是一个偶然事件。
时间回到风云变幻的1945年。
这年的二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协议》中就朝鲜问题达成了原则性谅解,计划由中、美、苏、英共同托管。
半年后的“八月风暴”军事作战中,苏军横扫中国东北的同时越过鸭绿江,大举进入朝鲜半岛,平推至对马海峡指日可待。
美军主力当时远在冲绳,面对苏联大军如水银泻地般的南下,华盛顿方面一时心急如焚。
杜鲁门迫不及待的向斯大林提出“以三八线为界美苏双方分别占领朝鲜和接受日军投降的问题”。
出乎美国人预料的是,斯大林干脆利落的答应了。
正当苏联红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汉城挺进的时候,一纸来自莫斯科的命令让他们停住了脚步,之后迅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
直到半个多月后的1945年9月6日,姗姗来迟的美军才进驻汉城。
作为基辛格嘴中的“红色黎塞留”,斯大林审时度势的能力天下一绝,将苏联从一个踽踽独行的另类国家带到世界之巅。
那么为什么斯大林愿意让出半个半岛给美国呢?
因为在1945年的历史节点,美国相对苏联占据着绝对优势。
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战后重建,其次把战略重心放在了欧洲;朝鲜对莫斯科来说只是一个战利品,而非核心利益。
具体到远东方面,斯大林一度非常希望能够与美国和平相处,甚至是延续战时的美苏同盟关系,争取时间为苏联医治战争创伤。
要不是美国在独占日本等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苏联对于国共内战的立场可能会更加模糊。
斯大林关口处的一念之间,塑造了朝鲜和韩国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
换言之,七十多年来纷纷扰扰的半岛形势,只不过是当初莫斯科一个折中决策带来的衍生品。
想想真的很奇妙。
回顾历史,不同于外界“钢铁慈父”的印象,斯大林其实对列强做出过非常非常多的让步,远不如普京的硬气十足。
此人从不争锱铢之利,为了国家战略可以表现得极为慷慨,哪怕是对敌人的慷慨。
半个半岛算什么呢,放低一下姿态算什么呢,忍受一些舆论的批评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于斯大林的这种特质,基辛格在其《大外交》一书中概括得极为精辟——
“红色黎塞留(指斯大林)最担心的梦魇就是世界资本主义或周边各国形成联合围攻苏联的统一阵线;破坏这种阵线的形成,是斯大林外交第一也是唯一的目标。”
全篇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