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关注度最高的就是,教育部印发的新课标(全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里头涵盖了语文、数学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
之所以叫新课标,是因为目前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是2001年、2011年制订颁布的。
尽管课程方案和标准看似和学校、老师关系更直接,但其实我们却能从中获取有关教育非常准确的信号!由此才能对孩子各学科投入时间、精力分布做到更有效地把控。
而除了对整体大方向的把握外,我也帮大家梳理了各个学科在具体点上的变化,这对爸妈在具体操作上或许更有参考性!
新课标一公布,好多人都在喊发生了大变化,“语文课时占比进一步加大,英语又下降了,所以语文管牢、英语不用了……”变化一大,爸妈们就容易焦虑。
但是如果认真比对,就知道变化确实有,但各主学科的课时占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当然具体到科目内的变化还是会有一些的,具体后面会说!)
底下分别是2011旧课标和今年的新课标的课时占比情况。语数外的占比都未变,真正变化的是科学上升了1%,新增信息科技课程。
所谓信息科技课程,包括了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内容,比如,在小学1-2年级,是数字设备的使用和信息安全;三年级开始会对编程思维逻辑进行初步启蒙;到了初中,则出现了无人机等。当然就我所知,有些学校现在已经有这类课程了。
了解了概况,具体到各个学科的具体变化,或许对爸妈在孩子教育上更有操作参考性,接着一一分析!语文
和旧课标比,虽然对识字量、阅读量、写作量要求基本没有变化,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旧课标中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被合并了,提法也变成“表达与交流”,就是我们常说的:输入和输出打通了,写和说的意义是去表达自己、传达观点。所以,从幼儿阶段开始,就要尽量引导孩子去说去提问去表达,多花点时间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对话,是相当重要的。
“大语文”的风已经刮了很多年了,大家也都知道语文学习要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特别是结合历史文化一起来学,传统文化古诗词更是大语文的重头戏。旧课标已经非常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认知,在新课标中又进一步升级,着重指出了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
对于爸妈来说,最需要关注的是,平时要多带娃涉猎一些“革命文化、爱国主义”相关的影视剧和绘本,在课外阅读中,相关的书目要求也是放在首位的。这块其实我们以前很少强调,特别容易忽略。
很多家长认为,思辨是到了高年级开始写议论文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但这一次新课标修改之后,对小学阶段的孩子也提出了思辨性阅读和交流的要求。
比如从小学1-2年级起,就要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而这个阶段最能体现孩子思辨性的就是学会提问。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做作业本上就有很多开放型的问题了,比如阅读一个简单的人物小传,题目是“如果你有机会和聂海胜叔叔见面,你想问他哪些问题?”
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这是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掌握中唯一的新增点,爸妈也要在平时提醒孩子多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数学 2022的数学课标,新增了三方面的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 和现实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数学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家都知道,2011的旧课标数学教学已经非常强调应用以及和现实生活的连接。这回新课标不仅仅要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要能观察现实生活总结出数学规律,甚至还会直接把当下热门的事件出成一道数学应用题。比如要在生活中观察轴对称图形,总结规律后自己去设计图形↓从热门的航天新闻中衍生出的题目,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比如这种「数学小故事」的讲解和制作,还锻炼到了语言组织能力,素材搜集处理能力。
现在很多数学老师都会特别鼓励孩子们去“说题”,就是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表达出来,除了能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之外,也能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个小方法,其实在家里也可以操作起来,比如在检查孩子作业的时候,看到他做得特别好的题,可以故意“示弱”,让孩子和我们讲解一下。
在新课标里,非常强调的一点是理解和感悟,理解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用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络去理解各个相关的知识点,让一个知识点更立体。
这和传统课堂上的“刷题”,“背公式”,“记套路”都是截然不同的。有关数学的变化,有一个数学老师就讲得更直白,过去那些“奥数”教辅,基本上都脱离时代了。英语先一句话总结英语新课标的变化,未来的10年想不学英语、不好好学英语?新课标很明确告诉你,误解了,不存在这个可能性。很多人乍一看新课标,说英语课时这么少,然后课程内容又从原来的五级变成了三级,是不是代表难度降低了?▲2011年旧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内容分为五个等级。而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减少为三级
这并不是说要求降低了,因为新的三级划分是重新编写过的,等于说是把之前的五个级别的要求重新梳理成了三个等级。总体上会有一些与时俱进的变化,比如阅读表达的要求更加灵活,但最大的变化是每一个级别后面,都设置了一个“+号”级别,按照新课标原文的说法,级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旧课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量为1600个,而新课标最高级别的词汇量(三级+)是 1800个。
在阅读这一项,旧课标的要求是7个,而新课标将阅读和听力放在一起,普通要求是13个。
理解语篇中显性或隐形的逻辑关系;根据重复、解释和停顿,理解话语意思;理解非文字资源表达的意义以前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学生即使读不懂意思,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线索,来找到纸面上的答案。但现在更强调深入读懂文章内容。所以这么看下来,这些改变也是顺应时代的变化,比如有些孩子一年级还在学26个字母,但是有些孩子已经可以流利地做自我介绍了。入学时英语的起点本来就千差万别,设置一个“+”让启蒙比较早或者在国际学校的孩子更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普娃家长不用焦虑。艺术 在本次修订中,可以说艺术的权重进一步加大了。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不是一定要孩子都要去学个“吹拉弹唱”,但是每个娃都要多去体验和多参加舞蹈、戏剧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我们一定要把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重视起来。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在音乐课的考核中,有一项要求被单独提了出来:要熟悉乐谱,能视唱。从第一学段的“认识简单节奏谱和常用音乐符号,模唱简单旋律”;到第四学段的“熟悉常见的音乐符号和术语,识谱、记谱比较流畅和准确”。如果家长心里还是没底的,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结合一起看,这是我去年分析过“美育进中考”的相关政策。
总体而言,如我开头所述,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任何一个调整和变化一定有它的持续性,不会说一下子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很多所谓大的趋势性调整,比如重视大语文、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体育的加强等在旧课标其实早已提出,只是具体的落实需要时间。可能在这两年,我们才看到了相对明显的变化,于是有了错觉,以为是”突变“。我也把新课标的详细内容pdf版放在了后台,供大家下载参阅。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有用,记得给文章右下角“点赞”和“在看”双连击哦!也可以把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