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捧哏哲学”, 比好好说话更高级
有没有发现,评论区、弹幕里的精美捧哏经常能够引发你的“会心一笑”:
“X老师退出文坛我当初是不同意的”
“背后原因令人一级烫伤”
“好耶!”
“他真的,我哭死”
这些妙极的点评和感触有时候比原话更能击中人的心灵。
在和朋友聊天时,捧哏式的小幽默也常常会点燃人们的爆笑,甚至激发起寻常不易得的分享欲。
所以,日常对话里的“捧哏”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需要怎样的捧哏?
三分逗,七分捧
咱从日常的互联网对话入手,借用相声里的文法分析,会发现 “捧哏”真的无处不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个作用:渲染、烘托
手法①“谝”:对叙述表示赞同,使用 “对、不错、可以”等肯定词,突出对方叙事的效果。如互联网交流版高“谝”词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真实!
对于后入情境者而言,哪怕你还没听到原话或看到原视频,看到这满屏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内心就已经暗搓搓地开始了期待。
手法②“卖”:比“谝”情感更浓烈,使用“好、有道理、真带劲”等赞扬的词语。如互联网交流版高“卖”词汇:啊啊啊,!!!!!!!!
土拨鼠尖叫真实还原了人类易激动的本质,生理刺激后的“好帅啊啊啊啊!”、心理刺激后的“好气啊啊啊啊!”,高度共情的反馈是“卖”的灵魂所在。
第二个作用:通过反驳和点破,“抖”开包袱。
手法①“蹬”:即捧哏者通过“像话吗、没听说过、多新鲜啊”等词语,揭示逗哏者叙述的不足和谬误。
手法②“踹”:即使用“哪跟哪啊? 什么啊! 你别说了! ”等表达强烈不满,揭示根本矛盾,形成阶段性的大包袱或整个作品的“底包”。
在这里,反驳和点破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出叙述者的进一步说明和描述,“你不相信?我偏要说!”“你不让我说,我非要说!”反而呈现出一种有来有回的对话。
第三个作用:通过各种手段连接叙事,使故事连贯为整体。
手段①“搭桥儿”: 捧哏者通过搭话、提问,将逗哏者的多个话题连接起来。
手段②“垫砖儿”:捧哏者及时而迅速的插进逗哏者的叙述中,给予其话语上的铺垫,使其语言跌宕起落,产生幽默和笑料。
手段③“猜度”: 逗哏者尚未说出下文前,捧哏者先臆测其内容。猜中者,则强化逗哏者的叙述效果; 猜不中者,反面烘托逗哏者的叙述,同时形成语义上的跌宕和叙述的起伏,产生小包袱。
仔细回味,这像不像你在微信群仅仅跟集美们吐槽“今天去了一趟医院有重大发现”时,刚发了前半句,姐妹们问候:“有喜了?”你发了个黑线表情:“鼻炎复发!!!”
三分逗,七分捧,无论是弹幕、评论区里机智捧哏的网友还是在微信里一起吃瓜、吐槽,或是适时推测来推进对话,都可以看出,捧哏并非是局外人角色,而是一种专注。因此,除了三分的抖机灵之外,七分的“捧”更是在有效发挥“倾听”的作用。
“捧哏”式倾听:不止糊弄学
当满是话术技巧的捧哏回归到日常对话,是否就变味了呢?
“对,是这个道理”、“啊?然后呢”、“不会吧……”好像不过就是一些“万能连词”或“精致淘气”,这不就是所谓的糊弄学吗?
德云社张鹤伦论捧哏
相声演员习惯运用捧哏常用语来推进剧情,如“嚯!好家伙”、“不能够啊”、“这都不挨着”、“您给来来”、“我可去你的吧”。这些捧哏技巧因具有递台阶、大方称赞、话锋逆转、讽刺的功能而具有社交性,从而衍生出现代人类社交技巧之“捧哏学”。
同被定义成“现代人类社交技巧”的还有“糊弄学”、“推辞学”,与之相比,“捧哏学”呈现出更好的互动感,能凸显更强烈的交流愿望,捧哏也并非是“舔狗”,是一种介于“既能给人面子,又能保全自己不被套路”的态度。
《五十公里桃花坞》周也气氛组人设名场面
就如“捧哏”在相声里发挥的作用一样,几个固定词语就能上起到烘托、点破、连接等等对于整个作品的表达都直观重要的作用,对话中的糊弄学只在第一层,在捧哏哲学里,这代表的是一种能够烘托气氛的社交意愿和社交技巧。
以播客为例,播客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我们喜欢在自己的碎片时间或需要陪伴的时候选择播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里,我们沉浸式感受到了这种说与听的魅力,好的“捧哏”带来的体贴和踏实;与此同时,在听播客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扮演一个会心一笑、或是认真思考的听众形象,连接就此产生。
能在双方间产生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连接,是我们沟通、交流和传达的目的。而恰当的“捧哏”,能让交流的过程免去大量弯路、误会和情绪,让双方的交流过程,能够有烘托、有沟通意愿;有连接,让沟通继续;有点破,让沟通产生效果。
不落刻意,不显疲惫,“累”已经成为显学的现代生活里,我们太需要轻松、安全和舒适了。
捧哏的哲学恰巧就在于此。“你在说,我在听”的状态传递出去,无论是来自于长辈、领导或朋友的“不得不听”,还是自己真正切身关心的事件,这样的倾听都可以起到莫大的安慰和消磨戾气的利器。
当自我表达变得太廉价、冲动和普遍的时候,当我们总是看到无休止的吵架、不讲道理的你一言我一语时,富有耐心、富有语言魅力、展现倾听和沟通意愿的“捧哏”式交流,真的可以让大家都能少费力气,找到平和。
尤其是文字交流逐渐成为主流,面对面的眼神和手势不能传递的时候,“捧哏”哲学里的文字魅力更显重要。单独的“嗯嗯”、“哦哦”、“啥”,只用文字表示出来显得单薄无力,而“害~”、“好家伙!”、“还有这事??”的捧哏语言,就大大增强了语气,把继续对话的愿望写在字里行间。
以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为例
“捧哏”让对话进行更顺畅,也让连接在悄然产生。
把“捧哏学”留给值得的人
就如同在相声表演里大家总是会低估捧哏要花费的一样,日常生活中充当“捧哏”角色的时候其实也需要大量情绪和精力的耗费。
图源微博
就正如我们前面梳理的,“捧哏学”有别于“糊弄学”和“推辞学”,是一种帮助我们在沟通和对话的语言艺术,是能够衔接思路、抖出包袱、烘托气氛、化解尴尬,积极沟通的态度和方式。
在日常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它更多用在亲密关系和在乎对话和沟通的“双元性”的人与场合中。“捧哏”是为了让沟通更顺畅,让双方都感受到对话和连接的存在;而那些让自己感觉到被消耗、不被平等尊重的场合里,一味“捧哏”反而会让自己深感疲惫。
图源微博
简单心理曾总结“如何让来访者理解你在倾听”,它包括反馈、小结和确认。倾听是双元过程,你的“有效倾听”,能够为双方都带来力量。
图源微博
透过“捧哏学”,我们对良好沟通和对话的期待其实一直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体现,我们说“有个事事有回应的朋友是什么体验”、说“有个不用秒回的朋友有多舒服”也都是为了寻找舒适的沟通方式与关系的尝试。
很多时候,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沟通里会“有心无力”:怎么才能让对方感觉到被倾听、被关注,怎么才能让互相分享产生“良性循环”……
所以,当我们理解“捧哏学”时,本质上是理解一种情绪价值的提供方式,而它的价值与它的稀缺度是具有相关性的。
捧哏贯口只是一种形式,无论面对什么人、什么事,无差别的“好家伙”和“哈哈哈”,自然也就会让人感到糊弄和敷衍。问题的关键还是把情绪价值提供给值得的人,而“捧哏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幽默的新思路。
图源微博
毕竟,不管发生什么事,“害~”都可以让我们都先放松一下。
微信表情包@相声式聊天捧哏篇
作者:罗宇欣
编辑:蒋冰心
你可能还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