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广发策略】供应链安全篇:锻长补短——“国家安全”系列报告(五)

【广发策略】供应链安全篇:锻长补短——“国家安全”系列报告(五)

公众号新闻


报告摘要

内外部视角看当下供应链安全重要性:(1)外部视角:逆全球化趋势强化、地缘博弈加剧下,国家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受政策因素影响愈加显著,面临技术产业外迁或“卡脖子”问题;(2)内部视角:政府工作报告及二十大报告等决策文件强调着力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重要产业领域加快形成完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核心领域之一。


供应链安全领域可分为“锻长链”与“补短链”两大方向:(1)锻长链:主要为中国优势产业领域,以新能源链为代表的如新能车、风/光等,除少数环节外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与出海渗透;(2)补短链:主要为当下尚面临一些技术/资金/市场壁垒的“卡脖子”关键领域,具备广阔国产替代空间,如医疗器械、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产业链、工业软件等。


锻长链:以新能源链为代表,如:(1)风电/光伏:产业链国产化基本实现,技术与产能优势凸显,属于中国供给优势重要领域,具备外需确定性;(2)新能源汽车链: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超过全球市场的一半,锂电设备产业加速布局海外;(3)核电:中国核电关键设备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积极寻求出海机会。


补短链:国产替代重点关注三大板块&九大领域全梳理:


(1)医疗器械及创新药:1.医疗器械:低值耗材国产替代基本完成,高端领域步入国产替代黄金期;2.创新药:新药上市数量逐年递增,国产创新药步入成长期并加速出海。


(2)高端制造板块:1.实验分析仪器:国际巨头垄断市场,从技术壁垒与绝对国产化率来看,目前国产化进程任重道远;2.数控机床:行业产量整体增速强劲,但国产数控机床主要占领中低端市场,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程度较低;3.工业机器人:内资占比逐年提高,2023制造业资本开支扩张有望提振需求,国产化率提升空间较大;4.半导体产业链:“卡脖子”关键领域,在部分产业链环节上竞争力较弱,国产化加速推进;5.光学元件: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但高端产品尚难自给自足,对进口仍较为依赖。


(3)计算机:1.工业软件:供应链整体处于劣势,管理类、工控类、研发类三类软件国产化率逐次降低,PLM市场国产化率相对较高。2.信创:CPU和操作系统被国外厂商垄断,国产化率亟待提升,数据库和中间件领域的国内厂商正在崛起,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产业链核心技术环节突破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一、供应链安全:锻长补短,保链稳链

(一)内外部视角看当下供应链安全重要性


外部视角看:国际博弈加剧,国内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1)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强化且地缘博弈加剧,国际间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受政策因素影响愈加显著。如 2018.3-2021.12 期间美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共把 600 多家中国公司、机构及个人纳入“实体清单”,包括一系列高科技和新兴技术企业。2022 年 8 月,美国《2022 芯片与科学法案》正式立法,旨在帮助美国重获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2)供应链存在外迁风险。2021 年以来,美国陆续通过《两党基础设施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法案,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和实现自身的再工业化,部分国内供应链面临外迁风险。



内部视角看: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重要性,供应链安全为其中重要领域。(1)顶层设计指引:2022.10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十四五”规划提出: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在重要产业领域加快形成完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2)各部门多政策强化供应链安全。2022年以来,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央行等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链补短链,促使国内产业健康发展。



(二)国内“锻长链”与“补短链”主要行业全梳理


自主可控关注“锻长链”与“补短链”两大方向。逆全球化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格局,复杂外部环境制约与国家安全需求凸显核心供应链自主可控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确保“中国优势”锻长板,加快“卡脖子”技术补短板是当务之急。在锻长链方向,主要为中国优势产业领域,以新能源链为代表的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除少数环节外基本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并逐步实现出海渗透,是实现中国供给优势的重要支撑;在补短链领域,主要为当下尚面临一些技术、资金、市场壁垒的“卡脖子”关键领域,具备广阔国产替代空间,在政策与技术等驱动下开始逐步实现自主可控的方向,如医疗器械、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产业链、工业软件等。


二、锻长链:新能源链—中国优势产业重点领域

(一)风电/光伏:产业链国产化基本实现,技术与产能优势凸显

近年来国内风电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全产业链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近年来我国风电技术水平快速进步,其中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除主轴轴承和风电变流器等少数环节外,风电产业链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其中小功率主轴轴承已经实现国产品牌批量规模化生产,高端领域大功率主轴轴承国产化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风电产能优势凸显,风电机组贸易顺差显著增长。2021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总量达到93.6GW,中国在其中占比为50.91%。世界各国推动能源转型背景下,中国风电产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与产能优势凸显,继续深耕国内市并谋求出海。2017-2021年间,中国风电机组贸易顺差保持增长,其中2020年和2021年全球装机量受疫情扰动,增速有所放缓,但2021年风电机组贸易顺差仍达到约14.3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约4倍,海外市场开拓构成国内风电行业发展又一重要驱动。


光伏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属于中国供给优势重要领域,具备外需确定性。光伏产业链中除了电池片制造环节的小部分设备外,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生产装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同时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占据显著产能优势。据美国能源部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供应链审查报告》,截至2021年,中国拥有全球72%的多晶硅产能、98%的硅锭、97%的硅片、81%的电池片和77%的组件产能,国内光伏外需导向型较强,海外收入占比高。例如,一体化组件龙头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21年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别达46.9%、60.2%、75.3%,其中美洲、欧洲为主要营收来源地。



(二)新能源汽车链:国产优势领域,产销占据全球重要份额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维持高增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制造基地。得益于我国新能车技术革新优势、政策大力支持以及国内广阔市场开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维持高增速。其中2019年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导致需求有所降低,产量增长率减慢,2021年以来在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下产销实现高速增长,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1-1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为906万辆,同期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573万辆,约占全球销量的63%。



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超过全球市场的一半,技术与产能优势显著。2022年1月至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中,宁德时代占35.1%,比亚迪占12.8%,两者合计占比已近50%。除去中国市场后,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装机占比仍可达到18.9%,但其余海外市场基本由韩国和日本企业占据,原因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全球重要份额,国产电池在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市场中优势显著,但在海外市场方面,除宁德时代外的其他动力电池企业所占份额较小,相关企业的出海潜力仍待挖掘。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基本完成国产化,电机、电控和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仍有提升空间。电池、电机和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我国锂电池产业链完备,同时具备显著的产能优势,动力电池已经基本完成国产化。电机和电控方面,除比亚迪和蔚来由旗下子公司供应之外,方正电机、汇川技术、上海电驱动等第三方供应商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电机/电控整体国产化率整体低于电池环节,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汽车芯片是汽车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发展基石,但目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外。



锂电设备已成为国产优势领域,主要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均达到85%以上。国内锂电设备产业已成功实现由起步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成为国产优势领域。2018-2019年国内锂电设备产业进入整合期,行业竞争加剧,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占比略有下降。随后锂电市场环境整体回暖,下游动力电池及储能市场需求爆发,2021年中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达到575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24.61%,占全球市场份额72.6%。国内制造厂商业务涵盖锂电设备各环节,2021年我国主要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均达85%以上,基本实现供应链国产化。


中国锂电设备制造企业已走出国门,产业加速布局海外。近年来全球电动化布局加速,国产锂电设备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稳定快速的交付能力成功进入全球供应链,加速布局海外。2022年,国内锂电设备龙头企业先导智能同土耳其SIRO签订新合作协议,全资收购德国自动化装备制造商Ontec,加速布局美国、德国、瑞典、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当下国产锂电设备在全球市场中竞争优势愈加凸显。


(三)核电:关键设备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正积极寻求出海机会


中国核电关键设备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1994年国内投入商运的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仅为1%;2003年投入商运的岭澳一期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30%;2010年投入商运的岭澳二期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64%;2021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运,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8%,“华龙一号”也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的垄断,拥有了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但同时由于我国铀矿资源储量不丰富,开采成本较高,2020年中国约80%的铀资源需要进口。

核电产业积极寻求出海机会,产业优势初现。随着中国核电技术的进步,核电企业也开始积极寻求出海机会。2021年5月,“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2022年2月,中国与阿根廷正式签署阿根廷阿图查三号核电站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合同。同月,“华龙一号”通过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并颁发了设计认可确认和设计可接受性声明证书。2022年4月,使用“华龙一号”反应堆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厂3号机组通过验收。



三、补短链:国产替代重点关注三大板块&九大领域全梳理

(一)医疗器械:低值耗材国产替代基本完成,高端领域步入国产替代黄金期


医疗器械产业链主要分为三部分:上游零部件制造、中游医疗设备及耗材制造、下游临床检验及终端使用。医疗器械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和技术研发等环节依赖于基础学科建设,中游的医疗设备及耗材制造高度依赖于医疗器械技术的研发投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主要集聚在低值耗材和低端医疗器械领域,高端医疗器械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



国产医疗器械正处中低端向高端市场过渡阶段。2020 年国产医疗器械注册数量达到14646个,同比2019年增长103.36%,其中IDV体外诊断和无源植入器械同期同比增速达77%和70%。2021.6发布的《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中强调“国家制定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和政策,将医疗器械创新纳入发展重点,国家完善医疗器械创新体系,提高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在政策与技术驱动下,当下国产医疗器械正逐步从中低端市场走向高端市场过渡。



高端医疗设备对外依赖度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目前国内低值耗材基本完成国产替代,高值耗材如骨科创伤耗材、冠脉支架等进入国产替代的黄金期。但在很多高端细分领域的国产化率仍低于20%,存在“卡脖子”现象。以医学影像设备为例,2021年DSA、呼吸类设备和CT的国产化率分别为3%、6%和20%,高技术壁垒导致当下国产化程度偏低,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仍然较为依赖进口。



我国医学影像行业大多处于成长期,未来有望打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卡脖子”局面。目前,中国国产医疗影像所拥有的多项前沿技术中,PET技术、4D超声和口腔CT等尚处于成长早期。现阶段存在渗透率较低、价格偏高的特点,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预计未来价格趋于下降,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其中如DR、永磁MRI等技术正逐渐向成熟期发展。



(二)创新药:新药上市数量逐年递增,国产创新药加速出海


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占比较低,研发环节存在一定同质化问题。创新药研发具备较高的资金与技术壁垒,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1年创新药大部分领域的国产比率低于30%。比较全球及中国企业前十研发靶点情况,虽然中国研发靶点数量较多,如PD1/PDL1和CD9-19分别达到264个和163个,但中国热门靶点的选择与全球有50%的重合率(截至2022.6),同质化问题严重。现阶段中国企业自主挖掘靶点能力仍有不足,因此选择研发成本更低且更易成功的热门赛道是大部分企业的优先选择。



从仿制迈向创新,国产创新药加速出海。中国创新药研发加速,核心临床实验开展数量稳健增长。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创新药核心临床数量达354个,成为核心临床全球第二大国。license out(海外权益转让)是国产创新药“走出去”的一种常见途径,近年来多款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交易金额实现高速增长,绝对金额均超过100亿美元,显示国产创新药出海正在持续推进。



药改政策密集出台,国产创新药步入成长期。2007年前,我国创新药处于萌芽阶段,彼时对于上市新药批准的标准不一。2007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明确新药定义后,我国对于上市新药的批准渐趋规范和严格,审批上市的新药数量有所下降;2016年药审改革政策密集出台,新药审批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2016-2021年间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趋势递增,2016年新药上市7个,至2021年已增至38个。



(三)实验分析仪器:国际巨头垄断市场,国产化进程任重道远


国产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逐步提升,复合增速相对领先但绝对增速仍较低。实验分析仪器可广泛应用于新型材料研究、新能源、生命科学等下游领域。随着下游应用领域扩张及政策支持,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逐步提升。2015-2020年中国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6.8%,领先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从2015年的10.4%逐步提升至2019年的15%,但绝对增速与占比上仍然比较低。



从技术壁垒与绝对国产化率来看,目前国产化进程任重道远。实验分析仪器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研发周期长、研发费用成本高,国产仪器产业起步较晚,发达国家具有明显先发优势,国内对此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全球仪器公司市值前20均为海外公司。据第一财经采访统计,2016-2019年期间我国采购的重要科学仪器多为进口设备,除天文、声学-机械-加工平台等仪器外,质谱类等重要科学仪器国产化比例均不足10%。当前实验分析仪器领域国产化率较低,属于典型的“卡脖子”行业,具备广阔的国产化替代空间。 



(四)数控机床:全球机床大国,国产高端替代迫在眉睫


中国机床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产量增速整体势头强劲。根据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机床产值为169.5亿欧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9%,位列全球第一位。但当前我国机床数控化率仅为36.21%,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机床数控化率。近年来在下游重要装备制造行业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快速发展。2019-2021年中国金属加工数控机床产量逐年上升,2021年国内金属加工数控机床总产量达到29.4万台,19-21年产量复合增速约29.25%。


数控机床产业集中于中低端,高端替代迫在眉睫。国产数控机床主要占领中低端市场,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程度较低,2018年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为6%。我国出口数控机床技术附加值较低,进口产品多为高端数控机床,导致我国数控机床进出口价差较大,2018-2020年进出口数控机床价差高于20万美元/台,2021年进出口均价差仍为17.63万美元/台。作为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数控机床仍维持贸易逆差,2021年贸易逆差达到15.6亿美元,提升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迫在眉睫。



(五)工业机器人:内资占比逐年提高,制造业扩产提振需求


制造业资本开支扩张提振需求,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提升空间较大。据MIR DATABANK统计,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到25.64万台,较2020年同比增长49.5%,国内市场规模在疫情下仍展现一定增长韧性。作为典型的顺周期属性赛道,其收入与盈利核心驱动来自下游制造业的资本开支,内外部机制驱动下,2023制造业有望开启新一轮资本开支扩张,并有望对工业机器人产业提供有效需求支撑。从国产化趋势看,2017年以来内资占比稳步上升,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内资占比达32.80%,相较于2017年的24.2%有显著扩张。在自主可控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国产渗透率较低、国产替代空间较大、国产替代驱动力强的产业值得重点关注。



(六)半导体产业链:“卡脖子”关键领域,国产化加速推进


国产企业在部分产业链环节上竞争力较弱。从半导体的生产供应链的整体结构来看,链长而复杂,各环节附加值较高。主供应链主要从芯片设计,到芯片制造,再到芯片集成、测试、封装的三个环节,副供应链还包括用于芯片设计的EDA与IP核,以及用于芯片制造和封装的半导体设备与半导体材料。中国在大多数的供应链环节上仍然面临技术上“卡脖子”的问题,先进技术多为美、日等国垄断。



集成电路:市场空间广阔,但整体产品结构国产化率偏低。1.市场前景广阔:我国集成电路占世界销售额的比重持续增长,2002年我国仅占世界集成电路市场份额的2.7%,至2021年已经升至35%。2.整体国产化率偏低:我国集成电路贸易逆差持续走阔,从2013年12月的约135亿美元扩大至2022年11月的约190亿美元,进口依赖度较高,全球市场主要被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主导,如部分核心芯片产能口径的国产化率较低。




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大,配套半导体设备需求稳定。1.市场份额较大:从销售额口径看,我国半导体设备占世界市场的份额逐年稳步提升,从2005Q1的3.5%提升至2022Q2的25%。同时,2022Q2中国台湾是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市场份额占比25%,其次是中国大陆,占比同样约为25%,两者合计占比约为50%。2.配套需求稳定: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作为全球前二的半导体销售市场,市场份额居于高位稳定,吸引全球半导体产业向国内迁移,因此在半导体设备的产业链上预计会有公司的增量,同时叠加相关政策支持和国家战略的保障,中国有望进一步扩大晶圆制造的产能,维稳半导体设备的国内外需求。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目前处于加速渗透的阶段,国产替代份额有望提升。1.半导体设备为我国“卡脖子”的主要核心环节:尽管我国半导体设备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高,但全球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同时半导体设备作为产业链中游的位置,用于芯片制造和集成封测等众多环节,附加值较高,但我国的整体国际份额水平仅占2.2%,国产自给率较低。2.国产替代驱动份额有望加速发展: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销售额在国际份额中稳居高位,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有望依托国内晶圆制造产能的进一步扩张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从而加速提高半导体设备的国际产能份额,国产化率加速渗透前景广阔。



半导体材料:受原材料供给的优势地位支撑,我国半导体材料占全球市场份额稳定增长。1.原材料供给优势明显: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列出的2021年关键矿产资源清单,我国为其中约50%的矿产资源的第一大生产国,同时大多数矿产资源占世界总生产量的比例超过50%,因此我国关键矿产资源的生产及利用率较高,在半导体材料的原材料端拥有绝对的优势。2.市场份额增长迅速:我国大陆地区半导体材料的市场规模稳步提升,从2006年占全球市场比重为6.4%,逐渐增长到2020年末的17.7%,市场份额已赶超韩国,目前仅次于中国台湾地区的22.4%,市场份额较大。同时,依托半导体设备的晶圆产能的进一步提高,材料端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3.国内材料商产值难供缺口:目前我国半导体材料商头部企业在全球占据的产能份额仍然较低,与我国广阔的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存在较大差距,供不应求的问题显著。考虑到晶圆代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产替代加速的国家战略支持的背景下,国产材料商有望进一步扩大产品产能,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有较强动力加速研发高端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七)光学元件:市场发展空间广阔,高端产品难自给自足


我国光学元件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但高端产品仍难以自给自足。1.贸易供需端两旺:2021年中国内地的出口份额和进口份额分别占全球的33.5%和22.2%,我国光学元件无论是出口的供给端,还是进口的需求端,均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据领先地位,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光学元件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产品在中低端市场渗透迅速:2020年我国大陆光学元件市场销售总额约为455亿美元,占全球总市场份额为15.1%,位列全球第三(低于美国和日本)。日本的大型光电子元件制造商如松下、索尼和夏普仍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在高端国际市场中仍比较依赖进口。


(八)工业软件:供应链整体处于劣势,管理类、工控类、研发类三类软件国产化率逐次降低


国产工业软件供应链整体较为脆弱。工业软件可分为产品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和业务管理类三类软件,当下三类中国产与国外发展水平均存在差距。其中差距最大的为研发类软件,其次为工控类软件,最后为管理类软件。其中,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分别为三类软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软件。

CAD市场份额大多由国外厂商占据。从国内市场份额看,达索系统(法)、西门子(德)、欧特克(美)三大国外公司占据2021年中国制造业CAD市场份额前三,总计55.7%。2021年本土厂商在CAD市场的占有率仅20%。从3D CAD细分市场来看,对于技术要求更高,国外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仅达索系统(法)与西门子(德)两家公司即占据2021年中国制造业3D CAD市场50.8%份额。



CAE市场本土厂商占比低,PLM市场国产化率相对较高。根据IDC,Ansys(美)、西门子(德)和达索系统(法)在2021年中国CAE软件市场排名前三,国产份额占比较低。头部CAE厂商在产品发展策略方面具有相似性:高研发投入叠加持续的投资并购以完善CAE产品。相较而言,PLM市场格局总体稳定,服务商数量众多,市场份额分散。近几年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明显上升,是研发设计类软件中本土厂商占据份额相对较高的细分方向。



MES市场国产化率不高,部分国产厂商在细分行业占优。根据IDC数据,2020年中国MES软件市场前三分别为西门子(德)、宝信软件(中)和SAP(德),分别占据市场份额的11.1%、7.6%、7.2%。

国内ERP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优,ERP高端市场仍由国外厂商主导。从整体ERP市场份额上来看,国内企业主要在国内中小型企业客户群体中占据优势,凭借价格低、操作简单等优势形成对国外厂商的竞争优势。而在高端ERP市场,国外厂商仍占主导地位。其中,占据市场份额前二的SAP(德)和Oracle(美)的市占率合计达到53%。



(九)信创:海外厂商占主导,部分国内厂商正在崛起


(1)CPU和操作系统被国外厂商垄断,国产化率亟待提升

全球CPU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我国国产化率低。Intel公司(美)和AMD公司(美)占据全球CPU主要市场,其中,Intel公司占主导地位。根据CPU Benchmarks数据,按2022Q3出货量看,Intel占据全球CPU市场的63.7%的份额,AMD占据33.6%,其他公司仅占据2.7%。我国国产CPU发展水平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在全球市场中占比较低。



海外操作系统厂商占据垄断地位,国产化率较低。中国操作系统市场呈现谷歌(android)、微软(Windows)和苹果(IOS和OS X)的寡头垄断格局。2022年10月,android、windows、ios/os x分别占据40.67%、38.08%、17.58%的市场份额,其他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仅3.67%。根据亿欧智库,目前我国操作系统整体国产化率不足5%。

国产操作系统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系统基础建设较为缺乏。国产操作系统采取了开源操作系统Linux的技术路线,与国外厂商相比,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此外,生态建设基础薄弱也是国产操作系统一大问题。统信软件与麒麟软件是我国操作系统的头部厂商。但是其打造的国产操作系统在应用适配方面仍与MacOS系统和Windows10系统存在较大差距。



(2)数据库和中间件国内厂商正在崛起,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国外数据库厂商仍占主导,但国产厂商市场份额逐渐提升。目前,Oracle(美),Microsoft(美),IBM(美)等国外厂商在国内数据库市场仍占据比较大的份额。2020年,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达到52.6%。但其市场份额正在逐年下降。凭借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以及经验积累,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其中,一些传统国产厂商,比如达梦、人大金仓、南大通用等,通过购买源码的开源方式发展,不仅在党政军市场表现较好,也积极向行业拓展,另一部分初创厂商、云厂商、ICT厂商等也积极发展数据库市场,扩大国产厂商阵营与实力。



国外中间件厂商份额下降,国内厂商快速成熟。2016-2020年,占据我国中间件市场的主要外国厂商IBM(美)和Oracle(美)的市场份额在逐渐下降,国产中间件厂商份额则有不同程度上升。2021年,IBM和Oracle的国内市场份额总和为47.8%,仍然占据优势。国产中间件厂商龙头东方通以9.7%的市场份额占据国内第三。目前,国产中间件厂商正在快速发展,正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国产中间件在性能与市场占有情况均好于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数据库,是国内发展较好的基础软件产品。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国内“稳增长”政策落地效果仍有不及预期风险,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稳增长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产业链核心技术环节突破不及预期。


广发策略2023年展望系列深度

1
港股牛市旗手戴康:港股“天亮了系列

2022.12.19 【广发策略戴康】港股估值&景气扫描:给点阳光就灿烂——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四

2022.12.0【广发策略戴康】为何“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破晓”系列报告(五)

2022.12.06 【广发策略戴康】港股牛市“徘徊期”如何配置?——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三

2022.11.29【广发策略戴康】AH股“破晓”进行时——AH股市场策略快评

2022.11.18【广发策略戴康】港股“牛市三阶段”—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

2022.11.13 重要【广发策略戴康】港股“天亮了”—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一

2022.11.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AH股光明就在前方—A股市场策略快评


2
破晓系列

2022.12.28 【广发策略戴康】美加息尾声,关注大类资产拐点!——“破晓”系列报告(七)

2022.12.15 【广发策略】防疫优化:短期冲击VS中期机会——“破晓”系列报告(六)

2022.12.0【广发策略戴康】为何“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破晓”系列报告(五)

2022.12.05 重磅【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23年A股年度策略展望

2022.11.30【广发策略】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破晓”系列报告(三)

2022.11.29【广发策略戴康】AH股“破晓”进行时——AH股市场策略快评

2022.11.17【广发策略】地产产业链:信心筑底,从分化到扩散—“此消彼长”系列报告(十二)

2022.11.06【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就在不远处——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1期)


3
“周末五分钟”系列

2023.1.2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寻找“低拥挤”和“高景气”的交集——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1期)

2022.12.25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当前与4月的市场有何不同?——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2月第4期)

2022.12.18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托底与重建——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2月第3期)

2022.12.11【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年底“胜负手”的总结展望——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2月第1期)

2022.11.2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把握两大政策预期差下的投资机会——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4期)

2022.11.2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分歧中前行——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3期)

2022.11.13【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把握年底“胜负手”——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2期)

2022.11.06【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就在不远处——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1期)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3年1月5日

分析师:

戴   康: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SFC CE No. BOA313

李学伟SAC 执证号:S0260522070010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广发策略】人民币升值下,港股如何做配置?——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七【广发策略】央国企重估的“一箭三雕”——“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猜想系列(五)【广发策略】如何优化“盈利-久期收缩”策略行业指向性——“盈利-久期收缩”系列(三)【广发策略】上周两融规模扩张,北上资金流入——广发流动性跟踪周报(11月第2期)【广发策略】新兴产业扩产初期,如何把握行情机遇?——“新兴向荣”系列报告(十一)【广发策略】三大预期差把握数字经济投资线索——“数字经济”系列(一)【广发策略】上周两融规模下降,北上资金流入——广发流动性跟踪周报(12月第3期)重磅!【广发策略】消费修复还有多少“时间&空间”?——“破晓”系列报告(八)【广发策略】美加息尾声,关注大类资产拐点!——“破晓”系列报告(七)【广发策略】上周两融规模下降,北上资金流入——广发流动性跟踪周报(11月第4期)【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港股估值&景气扫描:给点阳光就灿烂——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四(首发于22.12.19)【广发策略】揭幕“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猜想系列(一)【广发策略|观点重温】地产产业链:信心筑底,从分化到扩散—“此消彼长”系列报告(十二)(首发于22.11.17)【广发策略】上周两融规模下降,南下资金流入——广发流动性跟踪周报(12月第5期)【广发策略戴康团队】23年买景气g,还是买环比△g?—“思·辩”系列(一)【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港股“牛市三阶段”—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二(首发于22.11.18)刘文彩既不是十恶不赦, 也不是善人,人并非一定只有是非恶即善的“两种人”,那是阶级斗争教材的“两分法”【广发策略】上周两融规模扩张,北上资金流出——广发流动性跟踪周报(11月第1期)​山西:提质增效锻长补短 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难得角度的精彩图片【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港股“天亮了”—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一(首发于22.11.13)朝鲜:一个比乌克兰更火爆的热点重磅!【广发策略戴康团队】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破晓”系列报告(三)【广发策略】上周两融规模下降,南下资金流入——广发流动性跟踪周报(12月第1期)【广发策略】上周两融规模下降,北上资金流入——广发流动性跟踪周报(12月第4期)重温 《北冥有鱼》【广发策略戴康|观点重温】为何“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破晓”系列报告(五)【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扩内需”引领港股牛市二阶段 ——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五(首发于23.1.6)【广发策略】解锁“中特估值”选股模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猜想系列(二)【广发策略】新兴技术全景图鉴,谁主沉浮—“新技术”藏宝图系列(一)【广发策略|“破晓”系列重温】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破晓”系列报告(三)(首发于22.11.30)主席问:谁的书法最好?郭沫若这样排名【广发策略】资源安全篇:关键原料的稀缺性全盘点—“国家安全”系列(三)【广发策略】上周两融规模扩张,北上资金流入——广发流动性跟踪周报(12月第2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