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声」关于职业教育:谁能主动选择?谁将错失机会?
关于职业教育:
谁能主动选择?谁将错失机会?
作者:何秋霖
教育是一个公共话题,也是一个私人概念。于社会而言,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一环实质上筛选着人力资本、服务于政治经济;于个体而言,走在教育这一阶级流动的通道上,既经历着大浪淘沙,又在其中感受着跌宕起伏——每个人是大环境里的一粒粒细沙,既被洪流牵引着、淘选着,又在漂流的同时寻找着。这场社会选择与自主抉择持续人的一生,甚至代际相传,不见终点。
作为一个世纪交际间出生、成长在新世纪的z世代青年(出生于1997-2012),享受了经济腾飞带来的生活改善与乐观展望,却也在踏入社会之时经历着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调整——是更“担心”学习成绩与“焦虑”工作期望的一代 (The Economists, 2019),也是信息时代里成长起来的灵敏且追求个性的一代。我作为时代洪流中起伏着的一粒沙子,既被推动着前进,也反思着自身能力如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我相信教育便是一切思考能力的能量之源。
这场思考从我国教育现状中关乎教育选择的突出矛盾出发,围绕着融入社会所需的能力探讨,再回到教育与社会之衔接来提出探索方向:
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鸿沟是怎么造成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仅仅教育政策制定者的责任吗?
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本相辅相成的背后,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弥补?
教育公平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如果无法平均,何谓相对平衡?
现状的观察与发问
微观来看,我国个体的教育观念重应试而轻应用技能。人生多个教育阶段中,高考作为应试教育体制的“统一决赛”,被视作“最关键转折点”、也被给予最热烈的关注。高考在制度层面铺开了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给予了学生们在“学习能力”方面平等的考核机会,但是其单一的选拔机制引导的是考学导向的应试教育系统,教育成为了服务于社会筛选的工具,而竞争事实上从人生起点处便开始——家庭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收入、社会关系)奠定了个体的起跑线,其中尤其凸显的矛盾在初中升高中阶段。
该矛盾爆发于2021年教育部将普通高中入学考试(中考)升学率确定为50%后的社会热议——50%升学率意味着9年义务教育结束后一半人进入普通高中进而有机会考取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而另一半人进入职高进而进入大专院校或是提早在14、5岁进入社会。在学历大程度与个人收入正相关的社会背景下,仅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的未成年人又尚缺乏工作和生活的本领、提早进入社会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只能选择门槛低的工作摸爬滚打,于是经济能力有限的城市中下层和下层家庭成为最焦虑的人群。二十多年来,随着普高扩招,高等教育成了大众教育,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影响,职业教育逐渐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差生教育”。即便劳动力市场已供需不平衡,大多数家庭不愿意更不放心主动将孩子交与职业技术学校,一方面无法信任职高的教学环境(师生质量、教学内容设置、学风氛围等),更根本在于深谙高等学历是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门票、而此前职高通往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通道狭窄且受制于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毕竟,内驱动于“学而优则仕”的千年社会共识及经济腾飞时代令人梦想把握代际阶级跃迁的社会愿望,外驱赶于欠发展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系统,很难甘心主动选择那“被淘汰”的第二道路。而更底层的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家庭,更多孩子受限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先天环境不足,或难以走进那“上升”的50%。
但若以宏观视角看,国家发展离不开职业技能人才,旨在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手工业者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即中职、高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学历教育。为调整人力资本以适配劳动力市场,紧跟“双减”政策的是对职业教育的大推进。几个事实值得关注: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被赋予同等法律地位:新《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新法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从而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从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 2022)。
2、数量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 (人社部, 2022)。
3、普通高等教育趋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2022年新增31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占比最高为工学门类,涉及14个具体专业,进一步展现学科交叉的特点,体现高校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趋势 (教育部, 2022)。
4、以职教促进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三十章 农村公共服务 第一节 优选发展农村教育,其中包括: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 (国务院, 2018)。
可是普高扩招的强大引力并不因为职教法的出台而将考生自动分流到日渐式微的职业教育。不论是唯题海无他术的考学之路,还有许许多多在层层考学下失利或不适应所以无奈或自弃而走向的发展尚在婴儿期的职业化培训道路,都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出社会意识中所认可的教育是单面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难以撼动,或者说,凭什么被撼动?
如此背景下,少了明面上的校外辅导之“教唆”、多了职教与普教间的转换,真的能让更多人愿意选择落脚“高端制造业”等的纵深培训、进而输出专业应用型人力去适配社会生产需求吗?或者说,何以打破考学体制所扎根下的唯学历论、建立起对个人能力多层次多角度考察和接受的社会共识?职业教育在担当与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被赋予重任的同时,阶级固化的风险又该如何避免?
一些历久弥新的理念
或许在探索教育该如何适应和引导调整社会期望值以前,先回到教育本身来理解其承载的目的。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本相辅相成的背后,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一生中所接受的教育来自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相互补充。正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一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中等教育辅助青少年适应根据个人特质走向不同社会化的成长过程,高等教育则从更高的时间和空间角度保存个人发展优秀的能力并引领个人在反思中创造,学历性职业教育意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非正规教育包含在社会实践层面的经历,在实施这一理念的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灵活转换机制使个人在学习与工作间能够多样过渡。
各个教育阶段蕴含的目标有所递进,而贯穿个人一生的教育这一概念却可以有所永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出版的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展望了新世纪教育的定位和基础目标,从人本出发阐述了个人一生融入社会所需的能力:
“学会求知: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
学会做事:能力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9)
求知,其基础在于理解、认识和发现。正由于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始终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所以试图通过学校完成知识的全方位汲取愈来愈做不到,毋宁说在基础教育之后仍保持对所有学科的教学不切合实际。因此,为了解知识,首先要求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并可通过实践经历的充实让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结合愈加紧密,这一结合过程中学习者体会到探索发现的正向情绪刺激并自我驱动着去认知、思考,从而使得最初的教育提供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做事,不仅包括完成操作所需的技能,更包括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服务性活动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许多服务主要是根据其引起的人际关系加以确定的,不论是因经营管理日益复杂且不断扩大的商业部门(如各种专门技术咨询服务、金融、会计或管理服务)还是比较传统的非商业部门(如社会福利事业、教育、卫生事业等),都可以发现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在未来技术化分工更精细的组织里,关系上的困难可能造成严重的机能障碍,因此更需要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直觉、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
学会求知与学会做事,对于人一生的社会闯荡历程而言正起到支柱作用,可是主动思考能力、觉察和判断能力却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
该如何传授这些多少有些先天性的能力,以及在哪里传授这种能力?
——普通教育中渗透的哪些教学方法帮助习得这些能力?职业教育能否也能达到同等目标?
仅靠学校教育就足够吗,家庭教育、全社会舆论环境又怎样影响这些核心能力的习得?
再思考
社会共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价值观念无法凭几个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轻易扭转。但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针,或许可以从教育本身的目的来重新思考。
在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劳动力适配程度不再是单一技术的匹配度,更是下述两个完全不同目标的协调:为从事现有的工作做准备和培养一种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呼吁,“教育是人和社会发展的组成成分之一和主要目的之一,其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教育在把发展建立在个人和各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这一观点和定义甚至超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的“教育服务于生活”,更意在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
结合微观看宏观,为了努力建立一个人人都能学习并且终生都能学习的机会,更应当重新思考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各级教育的衔接交替问题。教育应同职业生活一样,趋向于因各个人生阶段需求的实际变化、认知的内生改变而在时间上有间断、方向上有转变。一种观念或许可以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多角度地接纳各种新的证明形式,使得从一类或一级教育过渡到另一类或另一级教育更加容易(比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流动),以及教育和劳动之间并不以傲慢的尊卑观念被严格分开、而是从社会共同体层面认可和鼓励这种学习和工作交替的办法。社会阶级的流动,又也许会因教育流动的主观便利性而被焕发活力——愿意学习、不断精进自身能力的人,也能被社会顺利认可,由此激发人们主动求教、持续教育的热诚,继而进一步获得社会地位的调整。
写在最后
谁能主动选择,谁将错失机会?
——无论是谁都该能主动选择,无论是谁都不应错失机会。
教育公平这一概念,也许只有回归教育本质来谈论才更易“实现”——如果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学会求知、学习将自身才能发掘并使其充分发展,那么或许当每个人获得适合其自身特性、适应其阶段性需求的教育时,相对公平也就成立了。
参考文献
1. The Economists. (2019, 2 27).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2019/02/27/generation-z-is-stressed-depressed-and-exam-obsessed
2. 人社部. (2022, 5 18). 新职业教育法.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204/t20220421_444582.html
3. 国务院. (2018, 9 26). Retrieved from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4. 教育部. (2022, 2 22). Retrieved from 2021年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202/t20220224_602135.html
5. 教育部. (2022年4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检索来源: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6. 澎湃网. (2022, 5 4). 高职生也能戴上硕士帽!新《职业教育法》来了!. Retrieved from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936181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9, 9).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org/chinese/esa/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index.html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全球教育监测报告.
- END-
作者:何秋霖
排版:柳馨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