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你仔细搜寻一下记忆,也许会发现,从两三岁开始,你就已经在纸上涂涂画画属于你的理想建筑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房子,两扇对称的小窗户,一个三角形屋顶,再加一个小小的烟囱。房门用明亮的黄色,蜡笔涂出淡绿的草地、鲜艳的小花……也许,你曾用泥土、沙子或者乐高搭建过宏伟的城堡,在说好了去露营却下起雨来的日子里,在客厅餐桌底下用被单搭过朴素的帐篷。也或许,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夏日午后,曾经一闪而过这样的念头: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想住在哪里呢?是姆明屋的阁楼、霍比特人的洞穴小屋、长袜子皮皮的威勒库拉别墅、忙忙碌碌镇上那些美丽的木结构屋子,还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宿舍……你看,尽管你从未意识到,但建筑一直与你内心深处某种原始而又强烈的向往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灵魂渴望栖居在一个好的建筑里。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专门为孩子写过一本书,叫《关于建筑,大人不懂的那些事情》。他说,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斥着大量丑陋且无趣的建筑,是因为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对建筑做出恰当的评价。一个美丽的建筑为什么美,一个丑陋的建筑为什么丑?是什么让一个街道充满活力,让另一个街道了无生气?为什么有的城市令人深深着迷,有的城市则让人心生厌烦?……对于自己居住的建筑、空间、环境,我们很少有深入的思考,也很少与孩子谈论。点击图片,一键下单在这期杂志里,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可以亲切、自在地讨论建筑的入口。我们邀请了几位建筑领域的专业学者为你们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讨论建筑与审美、历史、当下的时代以及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太和殿:像搭超级乐高一样搭建一个宫殿》一文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认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建筑都由木、砖、石、瓦等材料制作的各种构件搭建而成,基本上与积木或乐高玩具差不多,只是尺度更大、复杂程度更高而已。所以,他选择了以太和殿这个中国古建筑中最复杂的案例,来拆解中国古建筑最基本的奥秘。这座“紫禁之巅”,一梁一柱,一砖一瓦,到底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它的智慧与美体现在哪些细节里?在《巴黎圣母院:最美的哥特式教堂》一文中,艺术史学者张宇凌从光线、空间结构、色彩等角度,告诉我们巴黎圣母院的优雅、轻盈和灵动是如何实现的。她将巴黎圣母院比喻为“母亲”,任何一个进入其中的人都会为它无与伦比的美和庄严所震慑。德波顿在《关于建筑,大人不懂的那些事情》中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建议:每次你看到一座建筑,都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建筑看起来像什么人?第二,假如这个建筑会说话,它会对你说什么?他认为,建筑和人很像。与善良有趣的人在一起,和与刻薄乏味的人在一起,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前者帮助你发展最好的自己,后者则让你焦虑、不安、自我怀疑。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进巴黎圣母院或者太和殿,它们会对你说些什么?现代建筑方面,我们选择了两个美国的别墅:一个是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范斯沃斯玻璃别墅,另一个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前者是包豪斯风格的典范,后者则完美地诠释了“有机建筑”的哲学。两位建筑师,密斯与赖特,都是现代建筑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分别在这两个别墅中倾注了自己对建筑的全部美学理想……在一篇题为《住在一件艺术品中》的文章中,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在加州伯克利住过的房子(著名建筑师伯纳德·梅贝克的作品),按照她的说法,那个房子从墙壁、天花板、楼梯,到厨房、卧室、窗户、阳台……处处精心布局,无一处不舒适,无一处不可爱,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滋养着住在其中的人,尤其是孩子,“如果世界被有意造得很美,那么孩子也会在人的尺度上,以人类的方式,发展出对于美的熟悉和期待,正如梅贝克所说,类似这样的日常经验‘会像音乐或诗歌一样具有作用于心灵的力量’”。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有机会住在一个艺术品中,但一旦我们意识到建筑对于心灵的力量,我们看建筑的目光也许就会改变。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房子,如果我们能体会其中遮风避雨的庇护之意,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温柔起来。而一个美妙的建筑,哪怕只是匆匆路过,惊鸿一瞥,也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美、秩序与和谐生出信心:看,建筑可以这么美!《少年新知》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创青少年杂志,我们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维启蒙。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实复杂的世界,让他们意识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自2020年6月创刊,《少年新知》已经推出28期杂志。我们的主题涉及时间、魔法、友谊、家庭、偶像、未知、运动、冬日、海洋、倾听与表达、网络生存、像侦探一样思考、历史、成长的烦恼、微观世界、写作实验室、清单、博物馆、爱情、野外、情绪、音乐、美食、建筑等。许多愿意为青少年写作和绘画的成年人加入了这本杂志的创作。科学、游戏、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专栏的创作者不断地输送着前沿的研究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试图回应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困惑。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2023年《少年新知》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2023年《少年新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