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对话宋方金:莫言、余华等作家的“网红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以下为对谈节选,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宋方金:谭老师好。
谭飞:我想问一个关于作家的话题,因为方金老师本身也是个作家,苏童在《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节目中,把余华和莫言称作“大网红”,而且我们最近老看到余华和莫言的各种言论刷屏,他们相当于有点网红化和娱乐化了,你觉得这种趋势是好事还是坏事?
宋方金:当然是好事,实际上前几年我是有些不满,对于作家在公共生活中的缺席。一个作家,除了在写作作品的时候,你应该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建设和面向一些文化现象发言的在场感。
谭飞:或者是一种使命。
宋方金:美国作家塞林格,他是永远隐居,咱也可以理解。但是大部分作家其实应该参与公共事务发出自己的意见,像余华和莫言老师,他两人这几年的言论、参与综艺。
谭飞:两人甚至有点CP感了,一唱一和的。
宋方金:他们为什么会频繁地出来呢?因为他们俩现在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他们除了自己写作之外,教学生,还要把自己宝贵的创作经验传递到下一代去了。在他们两人培养的作家里边,现在已经有一些作家变成了青年作家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出来演讲这是一个作家有责任感的一个表现。还有刘震云老师现在也开始上综艺,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像刘震云这么睿智、沉稳的作家,为什么要去参与综艺节目呢?其实综艺节目、演讲都是表达你个人意见或者个人建议的另外一个渠道,作家能够把他的思想和情感写到作品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特别需要表达的一些东西,你只能通过演讲、讲座、教学、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你必须通过这些渠道表现出来。否则的话,我们对于人才的使用太浪费了。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是单一的,不是说他是作家,他就只能在家里写作,作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本身不也是体验生活吗?刘震云老师有一次表达得非常好,他说我去参与一个综艺节目,你看到好像是我频繁出席这些综艺节目,其实不是,我去录这个综艺节目,满打满算也就是几天时间,我这一年365天,我15天录这个综艺节目,我350天,我还在写作。
谭飞:并不是所谓的不务正业。
宋方金:我作为一个编剧,也去演讲、参与一些节目的录制,其实这都是你接触社会神经末梢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和窗口。这也是弥补了我很多知识方面的一种不足,莫言和余华他们不是青年作家,他们实际上是壮年作家。壮年作家现在不出来传帮带,那谁出来传帮带呢?莫言和余华的诙谐幽默,刚才你说的CP感,让很多人对文学的认知大大地拓宽了。不是说作家就戴着眼镜在那深沉地写作,《我在岛屿读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活泼的知识分子形象、作家形象。
谭飞:而且他们拓宽了大家认知,认为文人都是很严肃而且很睚眦必报的,但其实两人互相特别爱开玩笑。
宋方金:他们俩有点惺惺相惜的概念,我很喜欢《我在岛屿读书》这个节目,我看的过程中,真的看到了读书人背后的另外一番景象,作家随便在这聊,其实你获得的营养和养分是非常大的。其中有一期苏童和余华,两人很得意地说,自己在《收获》发表小说。莫言说,你们不要以为这是你们的自留地,你们这块自留地我早就在这耕耘过了,这些概念其实打破了大家对于杂志、作家的刻板印象。我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新的作者或者作家因为《我在岛屿读书》看到他们这些人的表现,所以更加坚定地热爱文学。
现在文学爱好者和文学作者越来越少了,现在都是万众创业,都是搞钱去了。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他们出来搞一搞文学,能让更多的人来搞文学。
谭飞:本来也是文学的一种炒作,让文学再度回到大家的舞台的中央。因为写作也是一种公共表达,公共表达是不应该有鄙视链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他们可能想告诉大众,我们不能轻忽任何一次表达,站在舞台的机会,这个对整个文化产业是有好处的。当然我也想问方金,这肯定有些后遗症,比如网上有很多这种讹传他们的名言,莫言就特搞笑,说这个写得是挺好,但是不是我写的,你怎么看待这种造假?
宋方金:这个造假也不光是从莫言老师开始了,咱们俩的好朋友陈道明老师,网上经常说他说的一些言论,他根本就没有说过。因为有一些人希望自己的话能借助名人去传播,还有另外一个更著名的鲁迅先生。
谭飞:鲁迅先生编了好多假名言。
宋方金:我几乎每周都能从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说,鲁迅说过这段话,鲁迅之外还有一个很著名的王朔老师。
谭飞:王朔也被谣传。
宋方金:“又到年末,不写几句好像不足以慰平生。”就这句话,王朔最讨厌什么?他最讨厌这种抒情的东西了,所以说一看就不是他写的。其实明眼人就看出来了,因为它会带坏很多人的品位。毕竟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大家可能觉得借助他的名义,会传播得更好,这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很坏的但是又没有办法去澄清的概念和现象。讹传鲁迅名言的现象现在有所改善,已经出现了说鲁迅没有说过这句话。
谭飞:现在是反讽式地写。
宋方金:现在要做大众文化的普及工作,你一读就知道它是假的,但是造假的现象是不会被消除的。当然这种造假现象比抄袭好,因为造假是把自己说的一段话,有的时候这些话,其实说得还是不错的,安到了一个名人头上,抄袭是把人家说的话安到自己头上。相对而言的话,这种造假比抄袭还好一些。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电影《黄金时代》上映的时候,我给他们写过一段话,“迎面而来的人,你们都是我的朋友,我没有去过的地方,都是我未曾抵达的故乡。”这个话他们说是萧红说的,而且《读者》杂志上边也写着。
谭飞:影响力很大的。
宋方金:我就给他们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我说这个不是萧红说的,这是我说的。还有在抖音上,他们把我这段话说成是余秀华写的,余秀华很生气你知道吗?余秀华说,这根本不是我写的,我觉得很崩溃。“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这是我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写的书评,他们现在说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里边说的,但他的书里就没有这句话。
谭飞:以讹传讹。
宋方金:黄永玉那个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为那句话现在是印在咱们的教科书里,“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句话说是沈从文说的,那么实际上这句话是黄永玉刻在沈从文墓碑上的一句话,那么黄永玉因为很喜欢他的表叔,他就在旁边立了一块青石碑刻了这句话。在前段时间,黄永玉先生去世前,我就托人找到了黄永玉,问了黄永玉先生的女儿黄黑妮。黄黑妮说,既不是沈从文说的,也不是他爸爸黄永玉说的,这是来自于外国的一位将军的名人名言,但是我现在查也没有查到。有的时候我们连小小的一句话,都找不到一个出处,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现在的教科书里边可以用这句话,但是只能说这是刻在沈从文墓碑旁边的一句话。
谭飞:要写得更准确一些。
宋方金:不能说是沈从文或者黄永玉先生写的,你对一句话、一件事儿、一种科学精神追根溯源的态度,这才是一个社会或者民族应该有的基本的素质。
谭飞:前段时间,我有个机会跟王朔老师在一起,但我没直接问他,刚才说这些那么多假的名人名言。但他确实告诉我,他既不看朋友圈,也不看电影、电视剧,所以他也不太了解。可能有时候他只能把这个态度变成了一个他的实践,不再去想这些莫名其妙的事。
宋方金:用一个词叫职业倦怠,到了一定程度,一开始你像我现在我还愿意去掰扯,说这是谁说的,那是谁说的,或者说这不是我写的,或者这是我写的。到了很多时刻,他也辟谣不过来了,索性就随他去,所以莫言老师也是放弃了抵抗的。
谭飞:自嘲了,后来开始爱咋用咋用。
宋方金:反正这句话你们写得挺好,你们应该说这是你们自己写的,不要再说是我写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泛文化现象,很难避免,但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你还是得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你能不能看清楚这些语言背后的真相。你看到一句话,你就知道这是鲁迅的、这是王朔的。在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作为青年作家创作的时代,他们都是有这样的一种自豪。
谭飞:一出来就知道谁写的。
宋方金:打印出来,不要作者名,没有作者名,编辑一看,就知道这是莫言、刘震云、余华的,这种语言风格是非常鲜明的。现在的作家尤其是那些网络作家,你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谭飞:就跟女演员整容后一样。
宋方金:她们都是千篇一律,尖下巴、高鼻梁。其实真正的创作是非常纷纭的。“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你马上就知道,这是余华写的。“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刘震云永远是明白如画,很朴素。莫言的风格是“我父亲这个土匪种”,你一看回环式结构就知道是莫言的。莫言这些人出来,对于现在的作家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启示。其实我现在发现80后的青年作家,他们的语言的特征性也是不明显的。
他们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的语言都带有一种扁平化的特征,特征性不明显。汪曾祺曾经说过,你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是小说的本体。我现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余华这些“网红”,去看看他们的东西找到各自的特征,现在各行各业出现了很多网红,总比网络作家成为网红好。
谭飞:从某种角度说,他成为网红的原因是他有一个深刻的个人风格和给时代带来的烙印。其实这对现在作家来说是一个要求,因为现在作家太千篇一律了。
宋方金:余华有好多幽默的段子,余华的幽默感永远不会出现在他的作品里。因为余华本身是个残酷的作家。他写的东西都是充满着一种血性,你像最早的《许三观卖血记》,后来就充满着一种悲剧感,像《活着》中最后身边的人陆陆续死去,只剩下了一个人、一头牛。《文城》也是一样,他身上的这种天然的幽默感,没有办法出现在他作品的风格里面,他只能出现在他的人格里面。他永远不出来的话,那我们不知道这个作家那样的面目。余华现在以这样一个面目出现,你再看他的作品,其实我觉得对他的研究,或者对他的作品的理解会显得更为深入。
谭飞:所以综艺或者网红状态的余华加上写作文本时候的余华,在共同构成余华这个文化符号,
构成了真正的余华。
宋方金:大家老是觉得只有演员才能参加综艺,这个就很奇怪,比如说《我在岛屿读书》,它是个读书综艺。
谭飞:那当然是作家参加。
宋方金:如果作家不来参加,难道让一群演员和艺人来读书吗?
谭飞:可能有演员也想去,但是被拒绝了。
宋方金:原来中央电视台有《读书时间》《子午书简》这样的节目,现在有《朗读者》,那不都是作家参与吗?所以大家不要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会导致社会变得特别扁平化。余华这些人应该更多地出来,这些作家可能都是六、七、八年出一本小说,剩下大量的时间你不参与生活,你写什么呢?刘震云是非常稳定,刘震云就是三年一本书,三年一篇小说,其余的时间,难道你老是在家里思考吗?不是这样的。
谭飞:好的,谢谢方金。
周楠 | 王小帅 | 余涛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