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免签来华的外国人,已经吃不下白人饭了
weisji
楼主 (北美华人网)
难 舍 中 国 。
从中国返回本国的人们,纷纷陷入了戒断反应。
有人怀念起这里独有的风景,云海翻涌,群山林立
有人怀念起这里生活的便利,半夜依然能大剌剌地到处逛,想买饭买菜可以随时订外卖。
也有人则更直接,到日韩等周边国家中转一下直接开始下一个144小时,标的tag都是“中国,我回来了”。
不过,这其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当属在中国吃到的美食。
已经品尝过各式各样的正宗中餐,又怎么让人能心平气和地吃下炸鱼薯条、干巴面包。
如果说用眼睛来认识中国尚且浅薄,那么当胃也成为中餐的俘虏,才是彻底回不去了。
没有一个来中国的旅游博主,能逃脱成为美食博主的宿命。
@TwoMadExplorers 是一对来自德国的夫妻,因为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一开始还比较谨慎,但自从尝试了成都美食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就是最普通的在街边摆桌子板凳的小店,最常见的夫妻肺片和干锅土豆片,一口肺片配米饭下去,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图源:@TwoMadExplorers
其中丈夫卢克还有个特征,吃到特别好吃的东西时他会微微上翻白眼,一副要被香迷糊的架势,在中国逛吃的这几天,没少看到他一边咀嚼一边白眼沉醉状。
图源:@TwoMadExplorers
这对夫妻两度游览中国,挑选的都是有口皆碑的美食之都——成都、重庆、广州、云南,一路走一路吃,从川渝的火锅、江湖菜,到广州的早茶,云南的菌菇锅......
每换一个城市都是不同的美食图谱,几天下来夫妻俩都圆润不少,妻子娜奥米跟观众说:“你们以后来中国的话,肯定会胖很多。”
图源:@TwoMadExplorers
@lam小方 是在中国生活过的韩国人,他带着自称“美食家”的韩国朋友来中国游玩,也全程离不开吃吃吃。
虽然现在中餐在韩国很火,但仅限于火锅、麻辣烫、麻辣香锅这类大杂烩美食,至于更地道的单品,在韩国很难吃到。
他们挑选了更加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比如葱油拌面、生煎包、广式肠粉、云南米线、北京烤鸭......每一顿都是惊喜,完全刷新了韩国朋友对中餐的印象。
图源:@lam小方
北京烤鸭更是压轴,一口正宗烤鸭入口,香得他朋友每一口都在惊呼:“感觉我像从来没吃过鸭肉一样。”
图源:@lam小方
俩人从重庆吃一圈回到韩国,还时不时川渝瘾犯了,去找最正宗的火锅吃。
有定居美国的亚裔小朋友回中国过了一个暑假,回国后说什么也接受不了美国的生活了,看见妈妈就立马嘴角耷拉下来开始痛哭:“我想回中国!”
图源:@掌管符号和闪电的牛角包
也不怪他们,毕竟欧美国家已经被极简主义白人饭统治,谁会在水煮肉片和全麦面包之间选择后者呢。
有戒断反应的又何止外国人,最可怜的还当属留子。
从美食大国去白人饭大本营生活,这对中餐毒唯来说约等于被流放了,一学期下来专业未必精进多少,但厨艺一定突飞猛进。
也难怪在国内备受诟病的预制菜,却得到留子的大力支持。
“预制菜的风什么时候吹到英国,我不想再吃英国料理了!” 如果说大菜硬菜能征服外国舌头还属意料之中,那么,让人意料之外的就是那些对我们来说唾手可得的小吃,竟然也成了香饽饽。
图源:@karissaeats
许多旅游博主为了控制成本选择穷游,那些随处可见的早餐摊儿、大排档,便成了他们的打卡点。
有一对情侣博主在北京游玩,一个吃早点的功夫就先后品尝了小笼包、煎饼果子、烤冷面、馄饨、炸鸡柳、油条。
在我们看来只是上班路上填饱肚子的一餐,他们却连连称赞,说炸鸡柳是“完美的酥脆、滑嫩”,说烤冷面是“截至目前最棒的东西”。
甚至路边摊随便买的一个烤饼,一根肉肠,都要被夸上天。
几块钱一份,买来边走边吃,葱花、酱料搭配眼前的街景,就是感受一座城市最local的方式。
除了街头小吃,外国人还把目标瞄准到了下酒菜。
前段时间一位外国博主发布了一则黄瓜的推荐吃法,食谱竟意外走红成洋抖最火食谱。
怎么做呢?
就是将黄瓜切片,然后依次添加盐、酱油、米酒醋、芝麻油、辣椒油、味精、蒜末,搅拌均匀,然后就获得了一道美味的凉拌黄瓜。
图源:@internet-garcon-pdf
博主的食谱来源于鼎泰丰,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凉拌黄瓜。中国网友见状直想支招:“下次记得把黄瓜提前拍一下,更好吃。”
因为清脆爽口还减脂,这道凉拌黄瓜一下在互联网上爆火了,外国超市甚至直接买起了一次性包装的黄瓜切片,而货架旁边就是更便宜的整根黄瓜。
图源:@internet-garcon-pdf
最搞笑的是因为黄瓜需求量激增,冰岛还出现了黄瓜短缺现象,农民要忙得脚不点地才能在一周后恢复供应。
直接把一个国家的黄瓜吃空,这背后竟然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最普通的凉拌黄瓜。
我只能说,外国人对中餐的开发不足十分之一。
不过,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外国人对中餐的评价并不高。
他们对中餐普遍存在刻板印象,比如中国人爱吃内脏、中餐滥用味精不健康、中餐只能算作快餐不高级。
中餐之广博,唯有来这里亲自品尝,方能感受到其魅力。
从北国到南疆,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独特的饮食风格,汇集成一幅饕餮盛宴。
川菜的麻、湘菜的辣、粤菜的鲜、闽菜的醇、苏菜的甜、浙菜的雅、徽菜的珍、鲁菜的咸香,八大菜系各具特色。
做法更是复杂多样,煎、炸、炒、焖、烧、烤、煮、炖、蒸,一样食材百种风采。
中国人云游四方,吃永远是大头。
扶霞·邓洛普,一位地道英国人,因为热爱四川美食,她专门跑到成都的厨师学校进修,尝遍街头小馆,将所见所闻写成了《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等书,堪称中餐传播大使;
现在在中国做美食博主的@主厨戴广坦经历也如出一辙,本是商科精英,来中国做交换生却被中国菜深深吸引,回到法国后便转去了厨师专业,如今在致力于研究中餐和法餐的融合创新。
也许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对中餐报以不友善的态度,但改变也正在发生。
也有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把门店开向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一马当先是茶饮品牌,喜茶、蜜雪、奈雪、瑞幸、库迪等品牌都纷纷向外扩张。
2023年底,喜茶美国首店在纽约百老汇正式投入运营,开业首日销量超2500杯;同年,蜜雪冰城宣布进军日本和澳大利亚,悉尼首店开业第一天就实现了2.4万元的营业额。
博喜茶在纽约开店首日盛况
与此同时,正餐、快餐、小吃等细分业态也在积极向外布局,许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好吃从来不分国界。
从中国返回本国的人们,纷纷陷入了戒断反应。
有人怀念起这里独有的风景,云海翻涌,群山林立
有人怀念起这里生活的便利,半夜依然能大剌剌地到处逛,想买饭买菜可以随时订外卖。
也有人则更直接,到日韩等周边国家中转一下直接开始下一个144小时,标的tag都是“中国,我回来了”。
不过,这其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当属在中国吃到的美食。
已经品尝过各式各样的正宗中餐,又怎么让人能心平气和地吃下炸鱼薯条、干巴面包。
如果说用眼睛来认识中国尚且浅薄,那么当胃也成为中餐的俘虏,才是彻底回不去了。
没有一个来中国的旅游博主,能逃脱成为美食博主的宿命。
@TwoMadExplorers 是一对来自德国的夫妻,因为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一开始还比较谨慎,但自从尝试了成都美食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就是最普通的在街边摆桌子板凳的小店,最常见的夫妻肺片和干锅土豆片,一口肺片配米饭下去,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图源:@TwoMadExplorers
其中丈夫卢克还有个特征,吃到特别好吃的东西时他会微微上翻白眼,一副要被香迷糊的架势,在中国逛吃的这几天,没少看到他一边咀嚼一边白眼沉醉状。
图源:@TwoMadExplorers
这对夫妻两度游览中国,挑选的都是有口皆碑的美食之都——成都、重庆、广州、云南,一路走一路吃,从川渝的火锅、江湖菜,到广州的早茶,云南的菌菇锅......
每换一个城市都是不同的美食图谱,几天下来夫妻俩都圆润不少,妻子娜奥米跟观众说:“你们以后来中国的话,肯定会胖很多。”
图源:@TwoMadExplorers
@lam小方 是在中国生活过的韩国人,他带着自称“美食家”的韩国朋友来中国游玩,也全程离不开吃吃吃。
虽然现在中餐在韩国很火,但仅限于火锅、麻辣烫、麻辣香锅这类大杂烩美食,至于更地道的单品,在韩国很难吃到。
他们挑选了更加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比如葱油拌面、生煎包、广式肠粉、云南米线、北京烤鸭......每一顿都是惊喜,完全刷新了韩国朋友对中餐的印象。
图源:@lam小方
北京烤鸭更是压轴,一口正宗烤鸭入口,香得他朋友每一口都在惊呼:“感觉我像从来没吃过鸭肉一样。”
图源:@lam小方
俩人从重庆吃一圈回到韩国,还时不时川渝瘾犯了,去找最正宗的火锅吃。
有定居美国的亚裔小朋友回中国过了一个暑假,回国后说什么也接受不了美国的生活了,看见妈妈就立马嘴角耷拉下来开始痛哭:“我想回中国!”
图源:@掌管符号和闪电的牛角包
也不怪他们,毕竟欧美国家已经被极简主义白人饭统治,谁会在水煮肉片和全麦面包之间选择后者呢。
有戒断反应的又何止外国人,最可怜的还当属留子。
从美食大国去白人饭大本营生活,这对中餐毒唯来说约等于被流放了,一学期下来专业未必精进多少,但厨艺一定突飞猛进。
也难怪在国内备受诟病的预制菜,却得到留子的大力支持。
“预制菜的风什么时候吹到英国,我不想再吃英国料理了!” 如果说大菜硬菜能征服外国舌头还属意料之中,那么,让人意料之外的就是那些对我们来说唾手可得的小吃,竟然也成了香饽饽。
图源:@karissaeats
许多旅游博主为了控制成本选择穷游,那些随处可见的早餐摊儿、大排档,便成了他们的打卡点。
有一对情侣博主在北京游玩,一个吃早点的功夫就先后品尝了小笼包、煎饼果子、烤冷面、馄饨、炸鸡柳、油条。
在我们看来只是上班路上填饱肚子的一餐,他们却连连称赞,说炸鸡柳是“完美的酥脆、滑嫩”,说烤冷面是“截至目前最棒的东西”。
甚至路边摊随便买的一个烤饼,一根肉肠,都要被夸上天。
几块钱一份,买来边走边吃,葱花、酱料搭配眼前的街景,就是感受一座城市最local的方式。
除了街头小吃,外国人还把目标瞄准到了下酒菜。
前段时间一位外国博主发布了一则黄瓜的推荐吃法,食谱竟意外走红成洋抖最火食谱。
怎么做呢?
就是将黄瓜切片,然后依次添加盐、酱油、米酒醋、芝麻油、辣椒油、味精、蒜末,搅拌均匀,然后就获得了一道美味的凉拌黄瓜。
图源:@internet-garcon-pdf
博主的食谱来源于鼎泰丰,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凉拌黄瓜。中国网友见状直想支招:“下次记得把黄瓜提前拍一下,更好吃。”
因为清脆爽口还减脂,这道凉拌黄瓜一下在互联网上爆火了,外国超市甚至直接买起了一次性包装的黄瓜切片,而货架旁边就是更便宜的整根黄瓜。
图源:@internet-garcon-pdf
最搞笑的是因为黄瓜需求量激增,冰岛还出现了黄瓜短缺现象,农民要忙得脚不点地才能在一周后恢复供应。
直接把一个国家的黄瓜吃空,这背后竟然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最普通的凉拌黄瓜。
我只能说,外国人对中餐的开发不足十分之一。
不过,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外国人对中餐的评价并不高。
他们对中餐普遍存在刻板印象,比如中国人爱吃内脏、中餐滥用味精不健康、中餐只能算作快餐不高级。
中餐之广博,唯有来这里亲自品尝,方能感受到其魅力。
从北国到南疆,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独特的饮食风格,汇集成一幅饕餮盛宴。
川菜的麻、湘菜的辣、粤菜的鲜、闽菜的醇、苏菜的甜、浙菜的雅、徽菜的珍、鲁菜的咸香,八大菜系各具特色。
做法更是复杂多样,煎、炸、炒、焖、烧、烤、煮、炖、蒸,一样食材百种风采。
中国人云游四方,吃永远是大头。
扶霞·邓洛普,一位地道英国人,因为热爱四川美食,她专门跑到成都的厨师学校进修,尝遍街头小馆,将所见所闻写成了《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等书,堪称中餐传播大使;
现在在中国做美食博主的@主厨戴广坦经历也如出一辙,本是商科精英,来中国做交换生却被中国菜深深吸引,回到法国后便转去了厨师专业,如今在致力于研究中餐和法餐的融合创新。
也许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对中餐报以不友善的态度,但改变也正在发生。
也有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把门店开向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一马当先是茶饮品牌,喜茶、蜜雪、奈雪、瑞幸、库迪等品牌都纷纷向外扩张。
2023年底,喜茶美国首店在纽约百老汇正式投入运营,开业首日销量超2500杯;同年,蜜雪冰城宣布进军日本和澳大利亚,悉尼首店开业第一天就实现了2.4万元的营业额。
博喜茶在纽约开店首日盛况
与此同时,正餐、快餐、小吃等细分业态也在积极向外布局,许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好吃从来不分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