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慢阻肺,无法手术……三年前, 69岁的上海退休老人周荣康拿到一纸医学诊断书,蒙在了当场。儿孙绕膝、颐享天年的日子被击碎,似乎只在一瞬间。
三年后,老周还好好活着。邂逅了一群好医生,挺过了轮番的治疗,又幸运挺过了新冠感染,如今,他的肿瘤已经缩小90%以上,生活回归正常。更可贵的是,来自医生和家庭的温暖,让他对未来很有信心。
“现在他走在人群当中,不去主动告知别人,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健康人。”周荣康的主治医生孙禾说。
走过鬼门关
2020年6月,周荣康咳嗽久久不愈,甚至咳到晕倒,来到上海东方医院拍CT片,被呼吸科孙禾主任告知:肺里长了东西,今天有床位,你就住进来吧!
“那天下着很大的雨,我一听就知道不好了!”周荣康和老伴对确诊的日子的各种细节记忆犹新。医生说得委婉,但家里已有多个亲戚因癌症过世的他们,很清楚“长了东西”意味着什么。两年前,为了小孙子的诞生,他还下决心戒掉了几十年的老烟枪,没想到,还是没有躲过。经过全面检查,周荣康被确诊为晚期肺腺癌,不能手术。孙禾主任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定制了综合治疗方案。人生第一次住进ICU,身上插满管子,一趟十个小时不能下床,周荣康想,或许这就是鬼门关吧。“医生,我还能从这里出去吗?”他问。“放心,你一定会好好的出去”孙禾主任坚定地告诉他。回忆老周的救治方案,孙主任说:“我们东方医院的呼吸介入中心是全国知名的介入诊疗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强首先使用介入方式有效切除了主气道的肿瘤,改善了患者远端的阻塞性肺炎和阻塞性不张,他的肺功能立刻有了明显改善。”随后,医生给老周的肿瘤部位放置了支气管支架,又采用了化疗免疫联合治疗,考虑到他是中心性肺癌,又选用了较为安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加上免疫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当时我们是把最新最好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到患者身上,多种方案联合有了1+1+1>3的效果。原发肿瘤有明显缩小。”孙禾医生说:“整个救治过程非常安全,患者和家属也是越治疗越放心。”首次治疗顺利出院后,周荣康一家人对医生的信任与日俱增。随着病情的稳定,他的心态也逐渐平和,定期按医生指导回医院治疗,不再过分担忧和恐惧。肿瘤被咳出体外
一年多后,治疗药物对抑制血管新生和血管正常化的效果非常明显,配合免疫治疗,竟然带来了奇特的效果,肿瘤自内而外被逐渐瓦解,影像学上从致密变为松散。
“不记得哪天了,忽然随着咳嗽吐了,吐出来一块一块的,比臭豆腐味还难闻。后来医生讲这个是打碎的坏东西,被你咳出来了。你拍下来没有?我说我没拍,那么丑的!”老周兴致勃勃地讲述这个离奇的经历。原本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竟能被部分咳出体外,从而大幅缩小。从此,他长期咳嗽和发热的情况,也基本消停了。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好转,住院频率从三周一次改为四周、五周一次,再到2022年年中起改为三个月一次。孙禾医生解释道:“治疗方案的更改是依照患者的病情进行的个性化调整。治疗药物剂型优化,从7天的静脉输液治疗改成3天的静脉泵治疗,临床上对病人十分安全,他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花费也少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回归到家庭。”现在,周荣康的免疫+血管靶向的维持治疗,让他逐渐回复了高质量的日常生活。夫妇两人喜欢一起沿着滨江大道散步,像健康人一样。老周对自己的未来保持着谨慎的乐观:“我得病到现在3年还不到,我感觉撑到5年没有问题。我们对治疗应该是很满意的。反正尽量我就是往好的里边想。”医生是 “战斗者”,更是“定心丸”
老周的治疗效果固然不错,然而孙禾医生很清楚,癌症病人要想走向长期生存,就如唐僧取经般坎坷。出院了的病人,依然面临九九八十一难,依然需要保驾护航。而医生,就是他们的 “斗战胜佛”。老周的抗癌之路便几度遭遇了磨难。疫情反复,明显影响到癌症患者去医院治疗。加之肿瘤、高龄、基础病……新冠肺炎高危因素老周全占,他能抗住肺癌和奥密克戎的双重打击吗?在2022年12月这一波感染高峰中,老周也阳了,老伴急得如坐针毡。“他发烧39.5度,我也坐不住了,就在手机上问孙医生怎么办,要不要叫救护车。”“血氧饱和度还在95-96%是正常的,保持观察。做好休息和营养支持,有什么新情况请及时告诉我。”微信上医生回复的一条条信息,犹如定心丸一般平复了家人的焦虑。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孙禾医生当时正在病房里加班抗疫,一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一面,是大量新冠病患挤满了医院门诊和病房,所有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逼近疲劳的极限;一面,是医生自己也都感染了新冠,普通人“阳”了的痛苦,他们同样一丝不差地遭受。“我们呼吸科的医护牺牲是很大的。我们有一个同事今天早晨迟到了,他说太累了,坐在早班地铁上就睡着了,在浦东和浦西之间连续坐过了好几站。”讲到身边的
“战友”,孙禾医生的眼里闪烁着泪光。然而即使是这样,她从未忘记手机那一端,还有大量院外的肿瘤患者因为疫情无法就医,需要她的帮助。孙禾医生的手机里,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微信群。病人即使不在住院期间,遇到任何临床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和她联系,“包括他们症状的改善,到哪里能够买到药品。如果必须要住院,我们就给他想尽一切办法开通绿色通道,把他们收治到病房。”孙医生说,“在抗肿瘤的道路上,患者需要专业的医生,也需要贴心的医生,帮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真正带瘤生存。”“(老周)他PFS(无进展生存期)已经两年了,而且肿瘤基本上是缩小了90%以上,可以达到一个临床的CR(完全缓解),我们继续给他进行慢阻肺的治疗,肺功能就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所以这次虽然病人也得了新冠,但是由于他生活质量比较高,而且长期进行锻炼,所以相对来说属于一个轻症,目前也转阴了,没有呼吸道症状。”孙医生说,老周属于肺癌患者中阳了以后康复情况较好的,这固然是一种幸运,但在线上,她仍不忘叮嘱老周,“阳康”后还是要避免二次感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早早的解决比拖延时间,对病人的病情的恢复更有效,而且我相信再次发生疫情的时候,医疗的资源药品肯定比现在更好。”每每是医患之间的互相奔赴和守候,创造了这样那样温暖的惊喜和“奇迹”。一个阳光午后,回归岁月静好的周荣康两口子坐在阳台上聊天,老伴儿不由得感慨起来:“生病了一定要相信医生!因为有医生的微信,有什么事情我马上就可以和她联系,让我们很放心,他们医德高尚,我挺感激的。”“现在我用的药改成三天泵推的,更方便了,听说现在免疫治疗也有皮下给药,不用住院。对病人来讲也是好的选择,也便捷对吧?”老周感慨着:“还有最好开发能够治愈癌症的特效药。让它慢慢变成慢性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药了,希望尽快就把它攻克!”老周说。
撰稿|李逸玲
视频|孙振
编辑|蒋淑琪
审校|衡雨萍 张聪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