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怎么吃不起雪糕了?
最近,一个叫作“雪糕刺客”的概念火了起来。
炎炎夏日,你走进一家平平无奇的便利店,打开平平无奇的冰柜,拿起一根平平无奇的雪糕。
结果一扫码,店员说出一个超出你预期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
碍于面子你强行结账,离开便利店的每一步都围转着你的后悔。
恭喜你,你已经被“雪糕刺客”刺中了。
这个夏天,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是雪糕刺客成功击杀年轻人钱包的报告。
甚至,“糕利贷”的说法都已经出现了。
·来自@知名冲浪用户
在买不起房、加不起油、吹不起空调之后。
年轻人现在连雪糕都吃不起了。
无论是荆轲,还是聂隐娘,从古到今的刺客讲究的都是隐匿性高、伤害性大。
而这两点,现在的雪糕都做到了。你打开冰柜的一刹那,就如同翻开了一本《刺客列传》。
·图穷糕现
大家称如今的高价雪糕为“雪糕刺客”,正是因为此类雪糕隐蔽得非常好,常常与一堆平价雪糕混在一起。
也许在2元一根的冰工厂左边,可能在1元一包的糯米糍下面,就藏着23元一根钟薛高。
有些人可能以为“雪糕刺客”虽然阴险但伤害有限,但你真的想象不到现在的雪糕能有多贵。
每根的定价都在10元以上,是“雪糕刺客”的基本修养。卖你16元不算少,买它66元不算多。
这样说起来可能不直观,便利蜂这两年搞过一个调查,在一、二线城市,有65.2%的白领午餐花销不会超过20元。
就是说,有的白领用两顿正餐才能换1个“雪糕刺客”,有人一天赚的还不够“雪糕刺客”杀个七进七出。
而且,“雪糕刺客”的价格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上限。
宫廷玉液酒也才180一杯,而现在有的雪糕一盒已经卖到了160。
平头百姓着实会被刺个透心凉,从嘴里吃进去,从眼里流出来。
如果赵丽蓉老师在世,她也许会创作一个叫《买糕奇遇》的小品简单嘲讽一下子。
·卖您老两个80一点儿都不贵
所以,现在如何识别“雪糕刺客”已经成为一门互联网显学。
有人认为,造型过于奇特的雪糕必刺无疑。
有人总结,亚克力盒子是雪糕刺客的夜行衣。
还有人发现,印着外文的雪糕“遇刺”概率极大,外来的“刺客”会念经,于是又被叫作“雪糕海盗”。
再加上江湖上业已成名的各大刺客品牌,年轻人整理出了一整套“雪糕避刺图鉴”。
·按 图 索 糕
然而,新型雪糕刺客层出不穷,年轻人基本上还是处于是一个防不胜防的状态。
于是有人直接打算封锁味蕾,只要不认识的、没见过的一律不买。
更有人因为“雪糕刺客式”的窘境,把自己从“社恐”活生生逼成了“社牛”。
一方面,年轻人对“雪糕刺客”严防死守;另一方面,年轻人正对一些“雪糕护卫”敞开怀抱。
上周有网友爆料,某款雪糕生产车间脏乱不堪,因包装酷似平价国产品牌“雪莲”,被传“雪莲塌房了”。
而在雪莲官方连夜注册账号亲自辟谣之后,#雪莲5毛一包的定价13年没涨#的话题被网友们冲上了热搜。
年轻人纷纷自发为雪莲、小布丁、老冰棍等经典平价雪糕品牌站台,史称“雪莲保卫战”。
他们把对不同雪糕的态度拉入了亚文化范畴,疯狂地进行解构。
或是将“雪糕刺客”套进鲁迅作品中。
或是捡起了《我不是药神》的口吻。
要么拍出了惊心动魄的《雪糕风云》。
·来自@七颗猩猩QKXX
年轻人正在这些二创作品中传达着一种观念。
在少数“雪糕护卫”与多数的“雪糕刺客”之间,或许存在着严肃的意识形态斗争。
就像这边大家还在向“雪糕刺客”声讨,那边已经有人在抢注“雪糕刺客”商标。
·数据来源:天眼查
年轻人面对“雪糕刺客”,考虑的不只有“贵不贵”的问题,更有“对不对”的问题。
我们保护的不是“雪糕”,而是某种已成“过去时”的公道。
我们拒绝的不是“刺客”,而是某种被灌输的生活。
“雪糕刺客们”,到底为什么可以卖得这么贵?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已经给出了很多解答。
有人说在通货膨胀的当下,一切都在涨价。
可在过去十几年间,房价也才涨了10倍,如果2012年你说十年后雪糕会涨到小二百,那炒房客都会觉得你疯了。
·《大腕》
有人说卖得贵是因为成本高,一分钱一分货。
但我看着一些售价几十的雪糕配料表,首位依然是“饮用水、代可可脂……”,网上那些曾经的虚假宣传处罚说不出话。
·《追凶者也》
还有人说,这是营销策略,是人群定位,是市场打法,是销售者的自圆其说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
然而,“雪糕刺客们”至今都懒得隔出专柜,以及在包装上印刷醒目的建议零售价。
1996年,赵丽蓉老师在春晚上说,做好生意的本质就是四个大字——“货真价实”。
·《打工奇遇》
而现在,“雪糕刺客”背后隐含的当代商业逻辑似乎完全把这个四个字反过来了。
“货真价实”的反面叫什么?叫 “消费升级”。
在2009年的现实题材热播剧《蜗居》里,海藻对所有的高消费都有免疫力,但唯独抵挡不了明显会影响财务状况的冰淇淋巧克力。
因为买房、买车,甚至买包或者换个工作,对“海藻们”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
而那个定价超出了自身价值的冰淇淋,是她唯一伸手就能摸到的美好生活。
在冰淇淋的溢价里,购买了一种想象力。
现在我们也可以说,“海藻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一次典型的“消费升级”。
这就是第一支“雪糕刺客”被生产出来的底层逻辑,也是商家相信有人为“雪糕刺客”买单的根本动力。
·《甲方乙方》
一个巨大的区别是:曾经的消费升级或许是自发的,如今的消费升级更多是被动的。
那些由社会进步带来的能力范围内的普遍享乐,现在有人公然把享乐的标准提高了。
他们说夏天吃雪糕不够快乐,要吃原料进口的/文化联名的/噱头十足的雪糕才快乐。
于是160元一盒的雪糕,不管你是在网上赞美它物有所值,还是在线下时刻提防被它背刺,你用以往的消费标准所能置换到的愉悦,都被它稀释了。
网红经济也好,社交属性也罢,消费升级的终点,都指向了对未来生活的投资。
老汽水涨过了5元,奶茶店进入15元区,从烟酒糖茶到吃喝拉撒,一切都要向更精致、更复杂,更匪夷所思的方向升级。
你只有跟随着这个世界不断地消费、不断地升级,才能不被甩出这场当代游戏。
曾经,时代向我们出售车票,攒钱上车是唯一的消费升级。
现在,大宗商品基本完成了对一代人的盘剥,阶层跃升已经充分展现了它的护城河。
于是时代打算向我们出售幻梦,踮踮脚能够到的幻梦、抿抿嘴就忘掉的幻梦。
他们用Omakase做麻婆豆腐,他们把批发人参塞进矿泉水瓶子,他们大量制造“雪糕刺客”,以后说不准还有“厕纸刺客”。
总之,他们会每把种消费升级的冲动都标上美好的许诺,仿佛我们消费了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便是本时代的商业逻辑对年轻人的终极收割。
曾经我们要拿半天的饭钱买一支雪糕,现在还是要花半天的饭钱买一支雪糕。
甚至,味道可能还大不如前。
消费升级的游戏或许可以永远玩下去,但一部分人无疑将永远地被留在原地。
我忽然想起,童年的午后睡醒了,会听到巷子里骑着自行车的人在叫卖雪糕。
我拿上五毛钱追出门去,那是我逝去的光阴。
我现在知道,我追不上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