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历】8 月 26 日,忌焦虑
年轻时,身为一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理想是写出能流芳百世的作品。
而当他终于凭借《田园交响曲》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时,已经 78 岁高龄的纪德早已改变了心态:真正重要的不是身后名,只有当下的瞬间。
这一迟来的荣誉对已经盛名在外的纪德来说只是锦上添花,颁奖词中写道:“他的作品内容广博且极具艺术感,在这些作品里面,以其对真理的无畏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描写了人类性格中的各种矛盾和境况。”
安德烈·纪德
纪德的一生充满了道德与欲望,教条与叛逆,世俗与超脱间的矛盾,就连他的自我也具有对抗的双重性:
“无论说什么或者干什么,我好像总是被分成两半,一半在后面看着另一半在前面犯错误,在看笑话,无动于衷,或者煽耳光,喝倒彩。”
他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新教徒,母亲是天主教徒。父母二人对纪德的教育方式截然相反,父亲主张以理育人,而母亲则坚持传统的家长权威,认为“孩子应当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
彼时,欧洲正处于新旧交替的一片混乱,“上帝已死”的反叛学说以及对传统神学的怀疑影响了整个法国社会,包括年幼的纪德。
原本在父亲的教导下,纪德心中萌芽的新思想还有能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在纪德 11 岁时父亲不幸逝世,只剩下严苛的母亲对他进行管教。
纪德怀疑、不解,但又不得不服从母亲的权威。对自由天性的压抑使得他的思想越发叛逆,他曾被学校开除,用独自旅行来暂时逃避令人窒息的家庭,躁动而寂寞:“不要管我;您不知道一颗心没有找到自己的道路。该有多么孤独。”
安德烈·纪德
终于夺回了人生自主权的纪德不屑入上帝的窄门,选择与幼时相恋又因家庭束缚分开的表姐结婚,在自我审视中一步步走出枷锁。
“生活有千百种形式,每人只能经历一种。艳羡别人的幸福,那是想入非非,即便得到也不会享那个福。”
拼贴诗盲盒
↓ 点击直达购买 ↓
单向历 灵感提示词
激活大脑通路
↓ 点击直达购买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