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后天很美好,但总统米莱很有可能死在明天晚上
文丨张是之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
阿根廷新任总统米莱,很有可能就会死在明天晚上。
当地时间11月19日,极右翼选举联盟“自由前进党”候选人、国会众议员哈维尔·米莱以55.95%的得票率,当选阿根廷新一任总统。
米莱的标签形象是,脱口秀主持人、经济学家、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以他被媒体称为阿根廷特朗普。
但是从具体政策倾向来看,显然米莱和特朗普不是一路人,媒体很有可能被其形象所误导,这点暂不细说。
米莱大学学的就是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在多个企业和公共机构从事咨询工作,曾是汇丰银行资深经济学者,2021年起担任阿根廷国会众议员。
米莱在经济学上信奉奥地利学派,2022年他出版的第17本著作,书名为《自由主义者之路》。
他表示,自己在读了罗斯巴德的《垄断与竞争》之后,思想发生转变,成为一名奥地利学派的拥趸,并直言“我所教授的关于市场结构的一切都是错误的。”
他在竞选过程中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主张,他多次公开表示的观点:
税收就是盗窃。
如果我增税,那就砍掉自己的手臂,因为征税比偷窃更糟糕。
国家是魔鬼发明的,上帝(青睐)的制度是自由市场。
我要把管理经济不善的央行“烧毁”。
如果在阿根廷没有人想持有比索,那么这种货币的真实价值还有多少?我们不是在讨论沙漠里需不需要水,而是没人要的东西。
简单来说,米莱的核心观点是,减少国家干预、取消中央银行,以及实行完全美元化。
总体上很多都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所以,米莱也是当今为数不多公开支持奥地利学派的政客之一。
但这对奥地利学派来说,未必一定是好事,当然也不一定是坏事。
米莱的当选跟阿根廷当前的经济政治大环境有很大关系,阿根廷过去12个月的通胀率达到142.7%,创32年来新高,是全球通胀最高的国家之一,紧随巴布韦、黎巴嫩、委内瑞拉这些国家。
汇率方面,阿根廷比索的官方汇率大跌了近50%,至1美元兑350比索左右。黑市汇率跌幅更大,据报道为1美元兑600比索。
而阿根廷近期外汇储备已不足320亿美元,其外债规模在2022年底达2767亿美元。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一塌糊涂,政治局势长期不问,还欠了一屁股外债。
阿根廷人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现有政府的不满,转化为对政治新人的期待,甚至期待米莱能成为阿根廷的“救世主”。
米莱在竞选中激进的变革承诺,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迎合选民的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阿根廷人的共鸣。
这些激进的竞选宣言,想在一个千疮百孔的阿根廷推行下去,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他表示要将阿根廷的20个国家部门减少至8个,停止公共支出,还要把阿根廷的养老、医疗、教育甚至监狱等全部私有化,以减少政府支出。
再比如在大幅削减政府支出的同时,还会大幅削减政府税收,表示自己会取消大部分的税种和税收。
他还要废除劳动法,取消劳动监管部门,因为他认为资本和劳动者之间会根据市场经济自动协商出合理的报酬,不需要劳动法多此一举,劳动局毫无存在的必要性。而且没有劳动法的限制,更容易激发企业活力。
很明显,这些观念都直接可以看到奥地利学派的影响,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中间可能还差着很多个“邓小平”。
选举结果出来后,马斯克评论“阿根廷的繁荣即将到来”,我觉得马斯克太乐观了。
阿根廷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民众的耐心问题,可以说,留给米莱的时间并不多,只有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他需要再次面对大选。
而这四年的时间,他需要首先兑现竞选承诺,然后还要让阿根廷的经济有所起色,并让手握选票的民众获得实惠,这才可能赢得阿根廷民众的认可,才会在下一次大选中支持他。
但是众所周知,任何改革都会有阵痛,都会有利益上的直接冲突。更何况,米莱的执政基调,已经近似于革命,而不仅仅是改革了。
裁撤政府机构、削减政府开支,你让那些老干部们怎么办?让刚考公上岸的公务员们怎么办?让他们去摆地摊吗?
本来阿根廷经济形式就不行,吃公家饭还能有口饭吃,突然被裁撤,难道就是因为你总统米莱认为不重要?很显然,这势必会引起内部的巨大反弹。
可以预见,米莱的政策推行一定会遇到重重阻力。
虽然米莱通过民主选举当选,但仍然有很多人不认可不支持他,而一旦改革过程中稍微遇到点困难,大部分人可能会把愤怒的源头指向米莱,这其中也会有他原来的支持者。
左、中、右的选票,关键是中间派的选择。而选民们的摇摆不定,也让这些国家的政策左右摇摆,缺乏连贯性。
即使是米莱的政策成功推行下去,而政策见效的时间也会有滞后,饱受贫困和通胀折磨的阿根廷人很可能没有这样的耐心。
改革需要时间,但民众往往没有耐心。民主选举的弊端之一,就是无法形成长期主义。
当人们的预期落空,没有在短时间内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没有得到想要的实惠,就会毫不留情地把选票投给其反对者。
极端一点,如果米莱的步子迈的太大,引起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弹,他甚至未必能撑到下一次选举。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阿根廷的后天很美好,但米莱很有可能就会死在明天晚上。
如果对比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民间经济活力先被释放,经济活动多样性增加,然后再确认其合法性并推广。
中间当然也有很多争论和反复,但当时的世界观念潮流,都在偏向市场,都在关注经济本身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改革的阻力。
而今天阿根廷所面临的局面,世界主流观念对市场并不友好,还都在关注环保、低碳、动保、LGBT等问题,发展经济能否成为阿根廷人民的第一要务,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那些激进的奥地利学派理念,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背后长长的逻辑链条。米莱自己也很清楚,大学里边的经济学基本都是错的,普通人更容易被带偏了。
这样的大环境下,米莱想在阿根廷推动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恐怕是凶多吉少。
一个支持奥地利学派的总统即将走马上任,对扩大奥地利学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肯定是好事,但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米莱的胜利,并不完全是科学观念的胜利,更多还是政治博弈的胜利。
奥派经济学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在支撑着米莱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但我们也需要明确指出,经济学本身并不是施政纲领。
经济学研究的是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学的科学性,而不是其政治性。
米莱的改革成功了当然最好,人们可以一边享受着经济增长的果实,一边慢慢思考改革背后的逻辑关系。一边称赞着米莱,一边给奥地利学派打call。
然而,一旦米莱的改革遭遇到了阻力,或者最终失败了,失去耐心的人们,不仅会把错误归咎于米莱,还会把错误归咎于他所信仰的奥派经济学。
也就是说,政治上的失败,会被认为是科学上的失败。
现在就经常有人会说,奥派经济学在逻辑上很成功,但在实践中很失败,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施奥派的理念。
而将来一定会有人把阿根廷搬出来说,支持奥派的总统都失败了,所以奥地利学派还是不中用。
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明确区分,政治上的成功,并不等同于科学上的成功;政治上的失败,也不是科学的失败。
正如你无法造出一个绝对的圆,无法画一条绝对笔直的直线,但这并不是几何学的错。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逻辑是必然的,而历史是偶然的。
即便是米莱已经赢得了选举,奥地利学派也并非阿根廷的主流观念,人们对市场仍然有很多误解。阿根廷人支持米莱,很可能是因为他激情四射的口号,而不是奥地利学派冰冷的逻辑链条。
邓小平不懂经济学,但仍然成功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米莱懂经济学,想要推动阿根廷的改革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恐怕不比邓公少。
最后祝福阿根廷人民,拥有梅西的阿根廷,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阿根廷,理应过上更好的生活。
2023年11月20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