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莱是否能够打破阿根廷的「资源诅咒」?
文丨张是之
阿根廷自然资源丰富,却由盛而衰走向贫穷和混乱,你可能听说过「资源诅咒」,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1993年理查德·奥提在《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诅咒》一书中首次提出「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的概念。
而让这个概念名声大噪的,是杰弗里·萨克斯和安德鲁·华纳在1995年发表的论文,《自然资源的富饶与经济增长》。
他们用实证统计的方法,列举了97个发展中国家的各项数据,表明在国家层面上,资源富饶总会后继乏力,而资源贫瘠反而出现了经济繁荣。
2012年,哈佛大学政治学者詹姆斯·罗宾逊和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者达龙·阿塞莫格鲁,合著了一本书《国败论:权力、繁荣与贫穷之源》。
他们在书中称,「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未必会走上繁盛的康庄大道,反而容易跌入贫苦的陷阱」,也认为这是「天然资源的诅咒」。
如果举例来说的话,这类国家有很多,比如石油资源丰富的委内瑞拉,再比农业资源丰富的阿根廷,还有翡翠资源丰富的缅甸,钻石资源丰富的南非、刚果(金)等等。
如果再往前追溯一下,「荷兰病」这也是这样的。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经济一派繁荣。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从另一方面来看,还有不少反向案例,比如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经济体,很多都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比如日本、德国、新加坡,再比如韩国、以色列、中国香港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非但不是好事,没有因此变得富有,反而变得贫穷混乱成了坏事,好像就是受到了诅咒一样。
(荷兰的天然气油轮)
「资源诅咒」的解释,看上去很有几分道理,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只不过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归纳性结论。
他们仅仅是从有限的历史中,总结出了一个现象,甚至连规律都算不上。
而如果用「资源诅咒」再去解释其他现象,那就是在用现象解释现象,这并不符合科学解释的基本要求。
科学的基本要求是,用理论解释现象,而理论一定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一定是具备跨越时空的逻辑一致性。
归纳法总结规律,是实证主义经济学的常见方法。这种方法未必一定是错的,但有很大的疏漏。
当人们看到一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据此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然而当出现了一只黑天鹅时,整个结论就错了。
所以,实证主义经济学的方法,才会要求理论具备可证伪性,允许出现反例的可能,但反例尚未出现,那么这个理论就暂时被认为是正确的。
很多人认为阿根廷也是受到了资源诅咒,所以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但是他们都忘记了,阿根廷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副烂摊子,它曾经很成功,也曾经很富有。
所以阿根廷实际上是「资源诅咒」的一个反例,资源并没有在一开始就给阿根廷实施「诅咒」,阿根廷是后来才从繁荣走向衰败的。
20世纪初的阿根廷,是美洲乃至整个西半球前景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八,大约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只有4000多万,人均耕地是美国的两倍,还有拥有大量白银、石油、森林、铜矿与海洋资源。
1908年,阿根廷人均收入就已经超越德国、加拿大和荷兰,全球排名第七。
阿根廷当时被称作「世界的肉库与粮仓」,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为是「南美洲的巴黎」。
当时的欧洲街头都流行这样一句话形容富人,「他就像个阿根廷人一样富有。」许多欧洲人移民选择的第一个国家,不是美国而是阿根廷。
从1880年到1913年,阿根廷年均GDP增长超过6%,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段时期成了阿根廷历史上的「美好时代」。
故事到这里,阿根廷完全看不出被资源诅咒的影子。
如果说「资源诅咒」是对,那么怎么没有一开始就诅咒一下阿根廷,一开始就让阿根廷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很显然,资源诅咒的解释是错的,从来就没有什么「资源诅咒」。
造成当时阿根廷繁荣富足的原因,除了自然资源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当时阿根廷奉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从1880年起,当时罗卡将军的国家自治党长期执政,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当时全世界的思想潮流,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想要移民只需要一张船票就可以了,自由迁徙和自由贸易是大多数国家的基本共识。
后来1920年代末,美国大萧条也波及到阿根廷,经济出现滑坡,法西斯主义和民粹主义也开始抬头。
阿根廷为了应对危机,放弃了实行多年的自由贸易经济政策,试图通过工业自主来实现经济转型。
1930年,在阿根廷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何塞·费利克斯·乌里武鲁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标志着阿根廷正式结束了辉煌的时光。
后来阿根廷在军人和政客的轮番把持下风雨飘摇,经济政策也是朝令夕改。
特别是庇隆夫妇上台之后,他们推行的「庇隆主义」,本质上是讨好民众的福利主义,用钞票讨好选票,结果使得阿根廷通胀率长期居高不下,而且负债累累。
除此之外,庇隆为了谋求所谓的「经济独立」,对抗所谓的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主张外资企业国有化,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加强国家干预,支持国营和本国私人工业的发展。
庇隆在任期间,强烈地反对美国和英国,没收了这两个国家在阿根廷的大量资产。
庇隆下台后,其政策影响力却如幽灵一般飘荡在阿根廷上空。人们时而怀念高福利,时而又痛恨政府无能,没有管理好阿根廷的经济。
阿根廷人也试图把经济重新带回曾经的辉煌,但是选票政治之下,民众短期内没有得到实惠,就很容易把票投给其政治对手。
结果,改革还没有看到成果便夭折终止,阿根廷的经济政策就在偏福利和管制的「左」,以及偏市场和自由的「右」中左右摇摆,经济也就每况愈下。
(庇隆权力的顶峰时期)
与阿根廷类似的还有委内瑞拉,曾经也是因为石油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今天的委内瑞拉却已经沦为一个通胀失控、经济崩溃的末流国家。
让委内瑞拉衰败的原因,同样不是因为什么资源诅咒,而是查韦斯糟糕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
查韦斯以反美的民族英雄示人,经济上也煽动民族主义,收回了石油公司的美资股份,大搞国有化,打击民营经济。
查韦斯在任期间,很多民营企业被征收。而那些没有被征收的,也因为政府的种种管制而破产或关门。
比如查韦斯政府强行要求企业低价出售商品,不断提高最低工资,要求民营企业进行「民主化管理」,使得民营企业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政治上,查韦斯反美,也反对搞美国那一套代议制民主,他喜欢搞直接民主,喜欢搞公投。
2004年8月15日,委内瑞拉就查韦斯是否立即辞职举行全民公投,查韦斯获59%支持率,避免下台。
2006年12月,查韦斯在总统选举中获得62.89%支持率,连任总统。
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支持率,是因为查韦斯非常聪明地知道该讨好谁,该怎么利用民众的情绪。
经济环境被破坏,但是查韦斯政府掌控着最重要的石油资源,手上还是有钱。
所以查韦斯就推行免费公共医疗和免费教育,2011年还推出了声势浩大的「委内瑞拉房屋计划」,基本上是免费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
所以,查韦斯被称为「穷人救星」,在2013年去世时,委内瑞拉给他举行国葬,并把遗体放入水晶棺中供后人瞻仰。
查韦斯的继任者,还在坚持他那一套,结果就是经济依旧萎靡不振,通货膨胀率却是稳居全球第一。
曾经富饶的委内瑞拉,与其说受到了资源诅咒,不如说是受到了「查韦斯诅咒」,阿根廷则受到了「庇隆诅咒」。
(查韦斯的葬礼,人们哭着喊着送行,还有很多人晕倒)
归根结底,所谓的「资源诅咒」仅仅是一个现象。现象背后,本质上都是对私有产权的破坏。
与其说是「资源诅咒」,不如说是「观念诅咒」,人们认识不到政府「免费福利」的本质,喜欢高福利的观念不改,再厚的家底都能给霍霍没了。
阿根廷是这样,委内瑞拉是这样,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也是这样。
计划经济的问题不在于「计划」,而在于产权公有,破坏了价格机制,打击了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小岗村的冒死试验表明,只要私有产权稍微回归一点,人们的积极性就迅速回归,同样的地就能养活更多的人。
中国后来的发展和城市化过程都表明,私有产权保护好的地方,才能吸引人并留住人。
单纯说「资源诅咒」的现象,就像是在说「富不过三代」一样,看到个别现象就得出一个结论,失之于浅,算不上是经济学理论。
科学理论需要剥离现象直击本质,需要具备跨越时空而成立的逻辑一致性。
所以,剥开「资源诅咒」的表象,我们看到的都是政治强权对私有产权的破坏,都是在假自由之名行罪恶之实。
阿根廷新任总统米莱,他所信奉的是奥地利学派,奥派在理念上是保护私有产权的坚定支持者,坚信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促进经济繁荣。
米莱能否打破阿根廷的「魔咒」,关键要看,他上任之后是否能够坚持初心,是否能够把奥派理念执行到位。
我们拭目以待。
2023年11月27日
周五继续跟老贾直播聊天,《经济学入门50讲》最后一聊。
题图:Nikolo Balkanski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