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轮胎和米其林餐厅到底什么关系?
说起米其林,白色轮胎人和米其林餐厅你先想起哪一个?轮胎和美食有关系吗?
它们的关系不是吃多了美食会变成拥有一层层的脂肪的轮胎人,而是确实同名同姓是一家。别看米其林餐厅现在那么高大上,它的诞生还得从臭烘烘的橡胶说起。
橡胶从哪里来
橡胶,如今是人类最重要的发现和最广泛的应用之一,轮胎、橡皮擦、电缆、雨衣、医用手套、避孕套……这些毫不相干的东西都离不开这种高分子量化合物的伟大贡献。
一眼看上去没什么关系的东西们
我们在吃穿住行玩中频繁接触橡胶,以至于我们可以轻松概括出它的特性:一般呈片状固态体;常温环境中富有弹性,略具塑性,受很小的外力作用时产生较大形变,外力消失后能恢复原状;低温条件下结晶硬化;不溶于水,耐碱不耐强酸……
总之,橡胶,指一类具有可逆形变、完全无定型的高弹性聚合物材料,一般情况下比较结实抗造。
根据制作方式和原料来源,橡胶分为天然的和合成的。天然橡胶是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的馈赠,人类收集它们体内的胶乳,再通过凝固、干燥等处理工序制成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则是在人为操作下,由各种化学单体经聚合反应产生的。
别当成椰子壳盛的一碗椰浆喝掉
胶乳本身没有刺鼻味道,不然橡胶树林方圆一公里无人快乐生活了。但在加工成橡胶过程中,为防止自然凝固、延缓老化、增强耐热性等,人们会加入氨溶液、硫化剂、阻燃剂等化合物,进而产生令人不适的臭味,人工合成橡胶的味更冲鼻子。
天然橡胶主要产自大戟科橡胶树属的橡胶树,又名三叶橡胶树、巴西橡胶、橡皮树。目前已知自然界能产胶乳的植物有2000多种,但以橡胶树的产胶量最高、胶乳质量最好。有人统计,橡胶树应该贡献了全球产量99%以上的天然橡胶。
这种植物原生于巴西热带雨林,现广泛栽培于南北纬10°内地区,明显爱蒸桑拿,高温、湿润、阳光缺一不可。
好奇怎么从琳琅满目的热带水果树里发现的橡胶树
橡胶的西文名来源于原产地的印第安语“каучук”,意思是“流泪之树”,比喻割伤橡胶树时,胶乳眼泪似的从树皮伤口流淌下来。
但树不喊疼人类也不客气。最开始的取胶方式是用刀斧削或砍去一大块厚树皮,再在伤口处挂碗或小桶接胶乳。
割可以,砍有点痛
这样原始而粗暴的割胶方法后来被英国人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的“可持续割胶法”替代了。
他发现频繁而细致地割树皮反而有助于提高橡胶树产量,反复切削同一伤口,可以刺激胶乳分泌;伤口最好切成V字形,以便收集胶乳,又能使树皮较快恢复原貌;伤口切勿环绕树干,而是绕一半,因为植物体运输营养的通道集中分布于树皮内,环割树干等于断了植物的运粮路,后果怎样你懂的。
像不像排队接开水打泡面的水房
黎明是割胶的最佳时辰,是一天中产量最高的时候,割胶工人常常头戴灯帽,早早前往树林辛苦劳作。因为人类真的需要很多橡胶啊!
树休息了一夜,正是水分足好出胶的时辰
从胶乳到轮胎,它经历了什么
从“树的眼泪”到人类工业文明的勋章,橡胶流淌过了漫长的岁月。
1493年,哥伦布率队首次登上南美大陆时,船员们见到当地印第安儿童玩一种富有弹性、蹦得老高的小球,离开返回西班牙时就带走了几个。但之后两百多年,这种在当时中美洲以外地区罕见的弹力球却作为奇珍异宝躺在博物馆里睡大觉。
阿兹特克织物上表现的“回弹球”游戏场景
图源scriptorum
直至18世纪中期,有欧洲科学家奔赴南美洲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才着手研究弹力球的制作原料橡胶。欧洲从此站上了开发橡胶资源的起跑线。
但挖掘橡胶巨大价值、开创世界橡胶产业文化的欧洲人最初对橡胶的利用方式却为小学级别——擦除铅笔痕迹。
1770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偶然发现橡胶可以擦除纸上的铅笔痕迹,且十分有效。遂将这种异域神物叫做rubber,源自动词rub,意思是“擦、揉、涂”。随着橡胶逐渐大放光彩,rubber就作为橡胶和橡皮的英文名流传至今。作为教科书里的科学名人,普里斯特利最重大的贡献是发现氧和其他气体。发明小学生用的橡皮这种事,他几乎不屑一顾。
——橡胶切个块这种事也能叫发明?
图源wikipedia
紧接着,欧洲人独立挖掘出橡胶的高级用途——密封、防水,进而发明了第一类橡胶制工业用品密封垫圈和生活日用品胶布雨衣。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了以蒸汽机为核心技术群的工业革命。用橡胶制成的密封垫圈被大量应用于蒸汽机和其他机器上,以密封水、蒸汽、空气、油、烟等,使之不渗(泄)漏。橡胶从此在工业革命和机械化进程中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
一个拿捏运动水壶盖子寿命的东西
胶布雨衣,可能也是不少朋友的童年回忆了,超防水但不透气、挺厚重那种。它的英文名叫做mackintosh,源自它的发明人、苏格兰化学家查尔斯•麦金托什(Charles Macintosh)。
其实,麦金托什不是发现橡胶防水性能的第一人。当西班牙探险者稀里糊涂闯进“新大陆”时,美洲原住民早已懂得把半球状物浸入胶乳浆以制成不漏水的容器,或用胶乳涂抹在斗篷表面以便挡雨,更勇猛的是把胶乳浇在双脚上,或把脚浸入胶乳浆中,待其自然晾干,完全合脚的雨靴就诞生了……
可见,橡胶布料是多么古老的商品概念。但麦金托什的发明更高一级,他把生胶溶解于煤焦油的蒸馏产物石脑油中,然后将橡胶溶液涂抹在布料表面,再往涂抹面覆上一层布料,即两块布料之间夹着橡胶溶液防渗透层,类似三明治,极大提升了挡雨防水的效果。
穿雨衣还打雨伞,讲究
图源电影《雨中曲》
如今,橡胶与钢铁、煤炭、石油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其消费的第一大用途是车辆轮胎。
1839年,美国化学家查尔斯•古德伊尔(Charles Goodyear)做实验时,无意间把盛放橡胶和硫磺的瓶罐丢进炉火中,橡胶和硫磺受热后流淌在一起,形成块状胶皮。古德伊尔惊喜地发现,这样可以使橡胶变得耐热又抗腐蚀,虽然也变得更刺鼻。
经过硫化处理的橡胶叫做硫化橡胶。它的诞生是橡胶产业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从此,橡胶的应用更加灵活,制品花样倍增,产业发展突飞猛进。19世纪40年代,硫化橡胶的性能得到极大提升,趋于完美,直接促进了充气轮胎的普及。
劳斯莱斯创始人Charles Stewart Rolls和同学骑双人自行车
图源monovisions.com
早期橡胶轮胎有个尴尬毛病——轮胎均为实心,对于自行车来说骑行笨重。1888年,英国人邓洛普(J. B. Dunlop)在帮儿子修理实心轮胎自行车时灵机一动,将自家花园内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圈并打足气,再装到车轮上,由此变成了充气橡胶轮胎。最初邓洛普轮胎只是一条充气橡胶管,直接在地上滚动碾压,用途还是有点受限。
不久,“时年6岁”的法国米其林公司进一步发明了内胎和外胎相结合的充气橡胶轮胎,在1895年应用到汽车上。从此米其林轮胎声名鹊起,销量产量猛增。
其实两位创始人的祖父还是做弹力球玩具起家来着……
图源wikipedia
5年后,创办人米其林兄弟为了营销自家轮胎,拐着弯推广汽车旅行,聪明地把餐厅、加油站、旅馆等等有助于汽车旅行的资讯汇总起来,出版了《米其林指南》。由于米其林轮胎诞生在法国,最初及至今,《指南》收录的餐馆大多也分布在法国。
沾了高大上的法餐之光,在没有大众点评的年代,每年翻新的指南就跟随懂得打扮自己的法餐在欧洲乃至全球打响名号。但名头增长到如今,被此书收录的“米其林餐厅”们比起味道更闻名的或许是令人汗颜的高价。
所以,最正宗的米其林餐厅,应该是在装着米其林轮胎的车上吃饭吧?
撰文 | 咘呱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