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数字化:从“立柱架梁”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
2022年 3月,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下发了新的金融科技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规划》),《三年规划》指出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
而在这份新《三年规划》当中,"数字"这个词频频出现,据统计一共出现了95 次,相较于上一版(2019- 2021)央行印的《三年规划》,"数字"这个词增加了 10 倍(上一版仅出现了 9 次),在新的《三年规划》基本原则中,第一条就是数字驱动,这意味着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金融行业在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推手,在政策红利与业务推进下也迎来新气象,那么究竟什么是金融科技数字化呢?资本与产业是如何看待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的?他们面对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浪潮是如何去实践的?
对此,青投创新联合君盛投资、同创伟业、伯恩资本、梅花创投,邀请到了君盛投资合伙人朱志豪 、同创伟业副总裁兼金融科技基金负责人张昕、科蓝软件[300663] 金融科技事业部总经理吕方、神州信息[000555] 资本战略部副总经理李英杰、曦域资本创始人黄晓黎,以及金智维行业研究院院长、深圳金融科技协会首席信息官姜志刚六位嘉宾,通过近三小时的线上讨论,希望能够让大家对“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
以下内容来自《从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到未来发展趋势|青投FINTALK》第一期圆桌论坛,经青年投资家俱乐部编辑整理:
何为金融科技数字化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智的、深刻地认识金融科技数字化,这其中包括什么金融科技为什么要数字化,金融科技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当前大家是如何看待金融科技数字化的。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金融科技数字化是指为金融行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数字化。不过,在金融科技领域,数字化的不仅仅只有购买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金融机构与提供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技术服务商,还有包括客户、投资机构等整个金融生态圈的数字化转变。
科蓝软件[300663] 金融科技事业部总经理吕方表示:“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整个面,它甚至不是由三个点构成的面,而是一个网状的面,它好比一个拼图,这个数字化转型拼图还有包括数字化金融产品、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营销以及数字化风控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拼图。但每一个都是比较专业的赛道,所以需要更多专业类型的企业或者是团队提供相应的服务,最后才能拼成一个完整的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案。”金融科技数字化是整个金融生态的数字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的第二个阶段。曦域资本创始人黄晓黎告诉青投创新,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5、2016年前后,随着算力的增强,算法的突破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健康险、车险还有ToC的财富管理以及信贷,在ToC 的这个领域几乎都完成了线上化,实现了成本中心向业务中心转变;第二个阶段则是当下,许多金融机构以及服务商随着线上业务的发展,开始摒弃原来的数据存储模式,例如当前出现了一些天生就是在线上的、SaaS 化的数据库——云原生数据库;未来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还将进入第三阶段,即数字金融和场景金融真正的、大规模地融入到实体金融中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原生数字化的金融业态,而这取决于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其实,金融科技数字化是多态叠加进行的。同创伟业副总裁、金融科技基金负责人张昕在本期FINTALK圆桌论坛中明确提到:“从底层逻辑来看,金融数字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中信息化是系统或是机器来辅助人类,数字化是人来辅助机器和系统做决策,而智能化是机器和系统自己做决策,由于大家出发速度、起点和状态千差万别,所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在短期内会交织成一个网,即数字化转型三期叠加。”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是产业数字化,需要和数字化产业要做一个区分。产业数字化指的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把传统的产业效率提高,与场景结合在交通领域就是智慧交通、在安防行业就是智慧安防,所以金融科技数字化的本质是软件技术与金融产业的一次结合,目的是降本增效;而数字化产业就是为前面提到这些应用软件以及为这些金融机构服务的基础供应商,例如为金融机构提供供数据库分布式解耦这一批供应商,就横向的切出了云原生数据库行业。
数字化转型下的
金融机构、服务商与投资机构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金融科技数字化的主体是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因此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这盘大旗中的“生门”。
金智维行业研究院院长、深圳金融科技协会首席信息官姜志刚认为,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到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发布,越来越多政策文件对数字化转型提出具体要求,给行业带来了一些新思考。对于金融行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就是降本增效,每个金融机构都在不断探索新方法、引入新工具以推进数字化转型。姜志刚表示,目前三百多家金融行业客户引入了金智维的RPA解决方案,欲融合数据、服务、系统等要素来打造数字员工,进而提升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
其实,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动力还是要扩大自身的业务,即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不过,对于更具有“传统”基因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来说,当下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痛点、难点,神州信息[000555] 资本战略部副总经理李英杰在本期FINTALK圆桌论坛中分享了他们在银行数字化转型痛点的思考。
其一,许多银行的IT架构交互体验层(场景金融层)与交互体验层它是割裂的,包括柜面、手机银行、网银、远程银行等应用类系统和各类机具都涉及银行和客户的交互体验碎片化、互相割裂,不利于银行建立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其二,交互的碎片化导致其缺乏对典型产业产品的快速植入能力,难以支撑交易银行的发展;其三,缺乏综合服务能力,由于在传统的IT架构下都是按照不同业务部门的要求竖井式建设的,功能和功能之间是相互分割独立的,他们很难快速的进行服务的整合来形成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能力。
其四,银行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在传统的IT架构下,最真实、最有用的价值并没有快速地反馈到业务处理能力上,比如说实时的反欺诈、风控、客户授信额度的动态变化,以及实时向客户推送需要的产品等;最后就是当前银行的技术体系庞杂,缺乏统一的技术支撑能力,这使得其不能用更智能的方式来管理和运维我们的技术平台。
对此,作为国内头部的金融科技厂商的神州信息认为,要实现开发运维一体化,各种各样的灰度发布,各种各样的业务连续性的保障等等,需要金融科技服务商在技术支撑能力上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组件,才能支撑银行不同应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要求。
同时,作为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生态中的重要参与者,投资机构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也需要调整自己的投资逻辑。作为本期FINTALK圆桌论坛的主持人,君盛投资合伙人朱志豪提出了“三个标签”论。
第一个标签是“平台型的科技公司”。什么叫平台型,就是你能服务整个金融行业,而不是金融行业里面的垂直行业或者垂直场景,这样你一开始的TAM就会比较高。同时平台型,还需要满足第二个标签,就是你的技术底层,是通用的,不会随着客户的改变或者场景的改变,而不停的变动,例如本期论嘉宾姜志刚所在的金智维,它就是国内做金融行业RPA头部的平台型科技公司(已有300多个金融机构客户,几十万个数字机器人)。
第二个标签是“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电子化、互联网化的过程,未来是数据驱动的时代。在数据驱动这块,我们主要看两类公司,一类公司是既收集数据、也做数据的应用,产业链环节参与比较深;另外一类公司就是纯数据处理的公司。对于这两类公司,一定要有两个标签,我们才会考虑投资,一个是自动化、另外一个是智能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不仅能帮助企业构建竞争壁垒,也是企业能否scale、规模化扩张的关键。
第三个标签是“品类崛起的科技公司”(或者叫“资产起势驱动的科技公司”)。也就是说某一种资产类别要起来了,围绕这些资产类别,就有可能跑出一些创业公司的机会。这个领域是否有机会,往往和国民经济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一般都是由政策驱动的,所以创业的timing非常重要。这个方向的创业,一般进入门槛都比较高,因此行业竞争格局会比较好,但是要小心规模陷阱的问题。
总之,“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而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金融行业在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服务供应商、投资机构三者均无法置身事外,那么如何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的新阶段呢?后续我们将从数据、创信等关键点继续分享FINTALK本期嘉宾的佳论,在此再次感谢朱志豪、张昕、吕方、李英杰、黄晓黎、姜志刚六位嘉宾的分享。
金融科技数字化的关键是数据治理
金融数字化转型有两大核心,其一是这个过程中用到的数字化技术,其二则是数据本身。数据在当前社会被定义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以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
姜志刚对此表示,数据确实重要,数据是数字化转型乃至金融机构最看重的资产,称其为第五大生产要素不足为过。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它最关键的是要被使用、被应用,而且怎么快速敏捷地去把数据用好,能给客户带来这个价值。李英杰也认为,数据的确现已成为一些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且其实数据本身只要足够多,它都是自带金融属性的。只是如何才能挖掘出这些数据的金融属性,金融这行业如何把数据价值释放出来呢?核心还是要解决如何把数据价值快速地反映到业务逻辑上面去。现阶段从技术层面来看,数据的价值还无法快速释放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异构系统产生的数据质量不行。
怎么来理解数据异构呢?异构数据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不同结构或系统的数据。姜志刚是这样举例说明的,单看某一个银行或者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都有上百套的系统,那么大的金融机构有几百套系统。并且,在金融机构中,这些系统都是历史严格、经历过一二十年而来,而且是异构的,用不同的数据库来承载的,他们的之间的连通和打通也就是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的。不同的难以互连的系统就是承载数据的一个个孤岛。因此,由于系统异构且难以打通的情况下提供的数据就是异构数据。自然,数据难以互相链接,质量也就会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金融领域走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
对于如何才能把这些数据特别是这些异构的系统能连接打通在一起,张昕和姜志刚认为,虽然通过将系统推倒重构来解决数据异构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些不切实际,但如果是经过大量的数据治理后,异构数据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类似软件机器人这个行业的是有望能帮助去解决这个痛点。它能用 RPA 技术加上一些 AI 的一些能力,帮这些金融机构去做这种叫敏捷式的解决数据流程连通的痛点,且效果不错。也因此,能更加快速有效链接数据的创新技术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更受到青睐。
如果能利用这些技术在数据生成的过程中给数据打上一个标签。无论数据如何流通,不管是进了谁的数据库里面,在数据库里面整体的再进行下一步的利用,都可以进行追踪。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不管是数据的可携带权还是可遗忘权,都需要这样的新技术的支持。因而流动的数据才更有价值。但是,也正如张昕所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隐私保护法律会极大地限制数据的流动性。这时,如何结合隐私计算技术,做到数据的链接,又成为了新的挑战。
黄晓黎对于数据的隐私性和隐私计算技术也谈到,近几年出台了非常多的有关数据的隐私保护法来进行强监管,比如上海甚至出了数据条例。那这可能是社会面的商城建筑的基础。一旦这些问题都解决,随着整个中国其他产业的数字化和政府在社会全面的这种数字化的进程就铺开了。铺开后,对于数据的存储的依赖也就随之而来。无论是实时云数仓,还是分布式数据库及其自动化运维等相关领域的产业也将越来越火热。
总的来说,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唯二核心之一,因而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未来数字经济才是最顶层的设计。所以数据治理中需要在注重隐私的前提下,发展更多创新的技术去解决数据异构造成的数据质量低的难题。这也是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攻克和发展的方向,藉此产生的投资机遇也应运而生。
信创前途无量,但道阻且长
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技术革命中最具引领性的一步。在大力推进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过程中,而融合则是大势所趋,以“数字+”“互联网+”为代表的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越来越重要。
在金融信创方面,根据朱志豪介绍,金融行业的自主可控最早是银监会在 2014 年提出过,但是一直没有落地,直到在2020年金融信创一期才正式的启动。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技术因为一些原因越来越受制于人,尤其是上游核心技术。整个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从芯片到服务器到,从系统到数据库再到上层的一些应用软件,其实都是高度依赖于海外厂商的。这主要是受两方面的驱动,一块是这个业务的驱动——经济价值的驱动;另外一块是受这个国际环境的驱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抢占数字经济产业链制高点。于是,国家提出“2+8”安全可控体系,2020-2022年是国家安全可控体系推广最重要的3年。紧接着对于2022-2025的《三年规划》中也不断提到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信创发展的目标:自主可控!
2020年才是信创产业全面推广的真正起点,到现在也才约两年的时间,而我们追赶的旅途还很遥远。正如黄晓黎所提出的,适配其实是很容易的,开源上改也不难,但真正的是我们落后西方这 20多年的进程,不是短时间内能补上来的。很多最底层的通用的基础工具软件,还有包括一些壁垒非常高的核心业务系统,在各个行业里面,未来十年可能会面临的是要下很大力气去追赶才能达到这么一个状态。
从这样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还是会处于引进国外技术的时代。对此,姜志刚表示,以前在金融行业国外技术用的是最多的,还可能是花钱也是最多的行业。一般国外技术,最好的硬件数据库平台,都是在很多金融机构率先引用的。所以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从前年国家开始提倡信创、开始提倡自主可控之后,关于信创的讨论可谓是越来越多。而且从大的国际形势还有内部环境来说,未来信创肯定是一个所有金融机构都要面临的问题。
既然要做信创,无非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拥抱信创;另一种就是被动的就是是适应监管这两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在未来几年,信创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机遇和市场。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机遇来说,国家正在通过试点的方式推进信创,如果整个行业有很好的一些样板点能够成为代表,一定会给到其他机构很强的信心。其中有两类玩家,第一类玩家主要就是基础的软硬件厂商,这个也包括部分的应用厂商;另外一块的话就是类似其所在的神州信息这样的第三方服务商或者集成厂商。其主要是给金融机构做全站的信创服务,从前期做咨询规划,然后做出货集成,接着应用的适配和迁移,再做到后端的应用方案这样全套的服务。张昕站在VC的角度也很认同信创领域的机会——信创的第一个机会可能在于金融应用软件的替代;第二个机会则是金融的信息集成商,也就是说其实有大量的IT供应商,需要一个集成商来按照IT咨询和 IT 服务的标准,组织整个的现状方案来向金融机构做宣传。
当然,信创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吕方在本期FINTALK圆桌论坛中分享中提到,对数据库的替代,目前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情。第一就是其稳定性受到质疑;第二的话还有很多开源数据库在里面。例如,其实国内很多所谓新创数据库都是基于 MySQL 和 Postgresql(PG )去改的。所以要真正实现自主可控还是一个难题。李英杰对此也补充到,要想做到真正的自主可控的信创,核心是去IOE(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而去IOE最难的就是去O。自2013年棱镜门事件之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政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也加强了政府据安全方面的工作,去IOE意味着接下来政府必须将数据安全牢牢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防止据丢失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也就是信创企业自主可控化最重要的需求。
在数字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重要性尤为突出。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金融机构本身及供应商,还是相关投资者都要共同关注和参与。数字化转型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异构问题一旦能有效解决,相关领域以及数据隐私计算、数据存储等赛道也将蓬勃发展。而金融数字化转型,作为信息技术革命中最具引领性的一步,其自主可控化可否真正实现将面临去IOE的关键挑战。总的来说,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潜力十足,但伴随着一些时间积累下来的挑战,道阻且长。
END
欢迎全国各地以及境外科技、消费、地产、医疗、农业、能源、环保、教育、文化、投行、基金、券商、信托、银行、保险、租赁、投资等产业及金融精英,寻找优质项目、资金及获得全球顶级金融圈层请联系Cath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