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其实减的该是规训
· 这是第4751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刘远举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双减大潮之下,课外辅导班停了,学校增加了课后服务,但不少家长还是觉得,孩子的负担并没减下来。因为孩子回来还是有很多作业、户外活动时间并没增加,每天的睡眠时间也没变多。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教学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变。课外辅导、课后辅导这些都是形式,如果实质性的东西不变,负担是降不下来的。
有人认为,在落实“双减”改革的过程中,“减轻学业负担”,不能简化成“减轻学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并不是让孩子们学得少一点、简单点,而是让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这是一个非常美好,但却不切实际的状态。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需要大脑的高强度运作,就是一件苦差事。上班的人,还有每个月的工资作为犒劳,有短期目标维持,但更缺乏自制、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小学生却没有短期激励,全靠家长强力督促。所以,在娱乐中学、在兴趣盎然下学,那只是幻想。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现在中小学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正因为教学任务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虽然教育部也三令五申不准给家长布置作业,但效果并不大。家长仍然需要回家上小课,家长早知道这一点,就会自己先教了再说。
比如,教育局会强调不准在幼儿园阶段教授拼音,但实际上,大量学生都会在课外辅导预先学习拼音。我听到的例子,一年级新生,一个班45个学生,只有4个学生没有在幼儿园学过拼音。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使得大班化、低师生比、课程数量减少、快速的教学进度,成为可能。
老师的教学进度,会按默认学生都会跟上。这就让所有家长必须自己先预习后辅导。家长为了减轻辅导负担,大量的校外辅导机构由此产生,来承担辅导责任。学校老师配比不足与大城市中产家长的鸡娃意愿,构成了互动与加强。
所以,校外辅导班,其实是在完成学校未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停掉校外培训后,辅导的工作又转回家长那里了。要减轻家长劳动,就应该降低小学的教学内容强度,少学一点,学得简单一点,才能真正降低负担。这也是双减的逻辑必然。
所以,教纲没调整,师生比没变,禁止了校外辅导,无非是教学任务从校外辅导又回到了家长那里。家长不会觉得负担降低了,反而会觉得负担加大了。
有人会说,教学内容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就降低了,那可不行。其实,基础教育大家一起简化一些,问题不大。小学初中减少的那一部分,可以在高中、大学补起来。
考入985的人大约只占同龄人的1%,211更多一些,大约10%。说白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技术发展,靠的就是这10%之内的人。这部分人的成就、创新源于高等教育,而不是小学教育。
教学内容的多少,仍然不是最深层次的因素,中国传统中,存在一种规训,比如天地君亲师的等级序列,这种序列就是一种规训。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带有规训的意味,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
规训往往体现为压力,那是无处不在的压力。
一个小学生迟到和一个成年人迟到,谁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大?
成年人迟到,按规定可能要扣点钱,以前多是50、100元之类的。现在上班时间柔性化的企业、单位越来越多了,不用打卡,只要不耽误工作,晚到半小时一小时,一般都没啥。
但小学生迟到呢?首先,进入教室走到自己的座位比进入工位尴尬得多。办公室人来人往,喝个水、上个厕所、抽根烟都是可以的。但上课的时候,必须都坐好,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压力更大。
打工人迟到了,只要不是经常性的,或者领导故意刁难,一般领导也不会来问,但小学生迟到了,一定会被老师批评。
最后,小学生迟到很可能面临一种集体压力。一个小学生迟到,校门口会登记,然后这个班级的流动红旗之类的奖励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班之内,也可以设计同样的机制,迟到了,这个小学生所在的小队就会受到影响。于是,他就成了“集体之敌”。
这是合理的吗?
小学生更需要睡眠,更难自己早起,一般睡得很沉,需要家长叫。甚至他们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程,因为要家长接送。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是在为自己无法控制的事受到惩罚,感受到压力。
很多人会不同意,他们会觉得小学生是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应该培养组织纪律性,应该有集体荣誉感。但是,这些道理难道对成年人不成立吗?其实是更成立。
不同之处在于,职场人有发言权了,可以反抗。老板要搞“一人迟到,部门连坐,一起扣奖金”,大家会表示异议。因为这不合理,这会成为辞职的一个因素。
但小学生无法反抗,也无法辞职。在教育体系的改变中,没有未成年人的声音,但他们才是一切改变的目标。他们虽然幼稚,但也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有自己的诉求。教育体系教他们学了那么多语文,但从不去倾听他们自己的感受。
更令人感慨的是,家长识别不到孩子的处境,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一代一代的人都这么过来了,多年媳妇熬成婆,然后,把自己当年所承受的,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一点点事情就想不开,抑郁了。
几十年来,成年人给未成年人,施加了比成年人所承受的更大的压力。这才是真正令人感叹的地方。这正是传统教育中对中小学生、未成年人的规训。
只要规训存在,任何事都可以变为压力。
很多城市都会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之类的,学校则要创建文明学校,上边要派人下来检查,要“微服私访”。检查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路边问小学生:“你们城市在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你知道吗?你知道做了些什么吗?”小学生的回答关系到城市的评分。
我小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事。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标准答案,然后我们照抄,熟读熟记。现在就更方便了,老师在群里一发,家长负责打印出来,监督孩子背。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城市、学校弄虚作假,让小学生一起哄骗检查组,但更多的时候,其实城市、学校并没有弄虚作假,它们很可能的确做了很多事。但这些事,中小学生未必知道,毕竟,他们平时要上课,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去了解隔壁班做了什么,五年级的做了什么,他们也没有必要专门去打听。
检查组去问小学生,仿佛这是在“微服私访”,似乎只有问小学生才能童言无忌,问出真相。
然而,事实是检查组要问,中小学生必然要背。检查组没有这个社会常识吗?一定有的,但作为一个惯例,这种方法持续了几十年。于是,中小学生就在上学的早上哭,因为背不出来。背得出来的,也要牺牲晚上的睡眠或者运动时间。这就是负担,这就是心理压力。
本质上这仍然是一种规训。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事,过了几十年,孩子仍然要经历过一次。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所谓小学生的负担与压力,都是这些小事组成的。
规训可以把减负都变为压力。学生学了一套新的广播体操,然后布置下来,让学生自己熟记,以后要人人过关,叫到讲台上做,看到底记住了没有,能不能独立完成。
孩子回家,这就成了一个任务,压力很大,早上都要早起来一会,做做操,记一下。于是,说起来最能减负的体育课,都能上出压力来,体育课都能带上规训的成分。
我小时候几乎没有专门去记过广播体操的动作,因为操场上有领操的。看看领操的怎么做,看看旁边的人怎么做,加上自己的记忆自然就做出来了。久而久之,自然也就记住了。甚至也有可能,一套广播体操做了一两年,叫我单独一个人做,我仍然是不会的。但只要这种“你看我,我看你”的集体记忆存在,就能顺利地做下去,达到活动一下的目的就行了,为何非要记住呢?
老师也没有错,按照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教学,“教——记——检查”。虽然这是体育课,但仍然按照一般的方式在教学,自然就带上了规训的影子,就产生出压力与负担。
所以,只有改变教育系统中的理念,把孩子从单纯的、被规训的工作对象,变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地参与教学,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识别各种负担的来源。这种改变很难,因为很多家长本身是赞同规训的。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