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要读懂中国,必读南北朝;要读懂南北朝,必读北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avatar

要读懂中国,必读南北朝;要读懂南北朝,必读北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Fritz2022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最近在读南北朝历史。就一个字“乱”。
同学们说说怎么读才能不那么乱?好像是纪连海说的: 要读懂中国,必读南北朝;要读懂南北朝,必读北魏。你同意吗?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豪情万丈中又流露出伤感与惆怅...
avatar
fengeer
2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09:12
最近在读南北朝历史。就一个字“乱”。
同学们说说怎么读才能不那么乱?好像是纪连海说的: 要读懂中国,必读南北朝;要读懂南北朝,必读北魏。你同意吗?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豪情万丈中又流露出伤感与惆怅...

第一句话没啥道理。第二句话没问题吧
南北朝,东晋很独特。可以看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
avatar
tgaa
3 楼
都是司马家造成的局面,对这个要负责
本来司马家族王朝,是窃取的政权
avatar
西凉后主
4 楼
南北朝有很多传说 建立了好几个王朝的慕容家族(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家族) 白袍将军陈庆之 军神尔朱荣的河阴之变 装逼神仙的谢安 明说自己有点想造反的大司马桓温 靠嫁妆起家的北齐皇帝高欢 好多神仙人物,好多传说
avatar
Fritz2022
5 楼
回复 4楼 的帖子
对呀,故事很精彩。慕容,拓跋,这两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南朝刘宋皇帝刘裕的子孙大多都有精神疾病,没几个正常的。
敕勒歌,木兰辞都出自于南北朝时期。
所谓南北朝史,基本就是北魏史。这个说法基本是可以的吧?
唐朝时修南北朝史,史官问唐统治者南北朝应尊谁为正统,最后的结论是:都是华夏嫡传,都是正统。这就是格局和胸襟。
大一统的隋唐,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国家制度皆承继自北魏,毫无疑问是北魏给隋唐奠基的。
avatar
Fritz2022
6 楼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元宏) 的历史评价特别特别高: 经纬天地。
北魏后来分裂成高家的东魏和宇文家的西魏,再变成北齐和北周,鲜卑化的汉人高家最终败给了在比元宏更进一步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氏,是不是更说明了汉化是胡人能稳定中原统治的必然之路?
avatar
PumpkinQ
7 楼
北魏历史其实很适合写重生文或者穿越文
avatar
fengeer
8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09:39
回复 4楼 的帖子
对呀,故事很精彩。慕容,拓跋,这两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南朝刘宋皇帝刘裕的子孙大多都有精神疾病,没几个正常的。
敕勒歌,木兰辞都出自于南北朝时期。
所谓南北朝史,基本就是北魏史。这个说法基本是可以的吧?
唐朝时修南北朝史,史官问唐统治者南北朝应尊谁为正统,最后的结论是:都是华夏嫡传,都是正统。这就是格局和胸襟。
大一统的隋唐,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国家制度皆承继自北魏,毫无疑问是北魏给隋唐奠基的。

南朝还是文化更昌明,在隋唐初就有影响。唐中叶之后出现很多南朝化倾向。
avatar
金银岛
9 楼
论刺激莫过北齐
avatar
平明寻白羽
10 楼
当然是至少要通读把中国历史捋一遍啊
很有意思的,也会很有收获。
从哪个时间点入手都可以,因为一旦开始,就很自然的会追寻下去
avatar
平明寻白羽
11 楼
先把中国历史上的中原周边民族历史大致了解一下,对理解南北朝很有帮助。
西羌戎狄,东胡,百越等等
内容太多了,慢慢来


avatar
平明寻白羽
12 楼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元宏) 的历史评价特别特别高: 经纬天地。
北魏后来分裂成高家的东魏和宇文家的西魏,再变成北齐和北周,鲜卑化的汉人高家最终败给了在比元宏更进一步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氏,是不是更说明了汉化是胡人能稳定中原统治的必然之路?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09:46

对啊,周代建立的宗法制度是中原政权能稳固存在和统治的开端。要比游牧渔猎蛮族的部落联盟政治制度要坚固先进得多
秦制又建立了大一统的基础,书同文,车同轨,皇权官僚郡县制。
任何一个进入中原的蛮族军事集团为了迅速获得税收和人力资源,长久稳固的统治,没有比现成的制度框架更优越的。
所以,只有汉化才能长久。

avatar
Fritz2022
13 楼
回复 11楼 平明寻白羽 的帖子
您有好书推荐吗?吕思勉的书,我努力几次,没能看下去:(
avatar
Fritz2022
14 楼
回复 9楼 金银岛 的帖子
可惜只有27年,比较短命。不过和东魏的16年,西魏的21年,北周的24年比,还是相对最长的。
avatar
jianliu67
15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09:12
最近在读南北朝历史。就一个字“乱”。
同学们说说怎么读才能不那么乱?好像是纪连海说的: 要读懂中国,必读南北朝;要读懂南北朝,必读北魏。你同意吗?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豪情万丈中又流露出伤感与惆怅...

如果说南北朝历史。就一个字“乱”,这绝对是对的。不过要说 “要读懂中国,必读南北朝”,就太夸张了。南北朝总共才不到 200 年,就能代表中国将近 3000 年 (有确切记载) 的历史?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avatar
Banana.Republic
16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09:39
回复 4楼 的帖子
对呀,故事很精彩。慕容,拓跋,这两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南朝刘宋皇帝刘裕的子孙大多都有精神疾病,没几个正常的。
敕勒歌,木兰辞都出自于南北朝时期。
所谓南北朝史,基本就是北魏史。这个说法基本是可以的吧?
唐朝时修南北朝史,史官问唐统治者南北朝应尊谁为正统,最后的结论是:都是华夏嫡传,都是正统。这就是格局和胸襟。
大一统的隋唐,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国家制度皆承继自北魏,毫无疑问是北魏给隋唐奠基的。

隋唐立于五胡乱华之后,多半有胡人血统。承认南北皆华夏正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avatar
Fritz2022
17 楼
回复 15楼 jianliu67 的帖子
嗯,这不是我说的:)
这样认为,拉低了中国历史的高度,削薄了中国历史的厚度。读懂南北朝,充其量只是了解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非主流侧面。读懂北魏,充其量只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非典型王朝
不过,我估计纪先生的意思可能是为了强调华夏文明对异族的同化能力,强调它的包容性。这种同化和融化,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一个巅峰。
avatar
Xichaihuoruan
18 楼
我就服了中国史学家,这么乌七八糟乱哄哄的,记录得一清二楚。印度是没有历史的。
avatar
扶苏
19 楼
中华文明是建立在易经上的。读懂易经,应该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彻底的了解了。但是,没人敢说自己读懂易经。
至于说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历史,我觉得要知其何以兴,知其何以乱。人性的内核,本质,variety其实没变过。所以,读哪段历史,对于善于思考的人,其实都差不多的。没有某段历史优于其他历史。因为人性没有变,历史几乎就是在不断重复。
avatar
金银岛
20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10:57
回复 9楼 金银岛 的帖子
可惜只有27年,比较短命。不过和东魏的16年,西魏的21年,北周的24年比,还是相对最长的。

那时的人真早熟,才十四五岁就当实权在握的大司马大将军了
avatar
centenario
21 楼
南北朝那是相当血腥,读懂南北朝我以为就是读懂原始人性
avatar
Fritz2022
22 楼
回复 19楼 扶苏 的帖子
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不能从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每一部古代史都是现代史。各个历史时段都有自己的精彩。
avatar
Fritz2022
23 楼
回复 21楼 的帖子
是啊,但哪个朝代政权更迭的时候不血腥啊?李世民先生杀死自己的兄弟不血腥吗? 历史不忍细看。我从不敢看南宋历史。
avatar
centenario
24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11:31
回复 21楼 的帖子
是啊,但哪个朝代政权更迭的时候不血腥啊?李世民先生杀死自己的兄弟不血腥吗? 历史不忍细看。我从不敢看南宋历史。

别的朝代更迭是很血腥,不过很多都是权衡后的血腥,南北朝那种杀戮真的很原始暴力
avatar
Fritz2022
25 楼
回复 7楼 的帖子
瑯琊榜就是以北朝的齐梁( 皇帝都姓萧)为背景写成的吧?
历史比小说精彩多了。
看北魏史,这前面的开胃菜:拓跋力微,拓跋沙漠汉,拓跋猗卢,拓跋猗迤,拓跋弗,拓跋六修,拓跋比延...他们的故事就精彩无比:)
avatar
tuer
26 楼
乱入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avatar
hhc_xuan
27 楼
南北朝有很多传说 建立了好几个王朝的慕容家族(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家族) 白袍将军陈庆之 军神尔朱荣的河阴之变 装逼神仙的谢安 明说自己有点想造反的大司马桓温 靠嫁妆起家的北齐皇帝高欢 好多神仙人物,好多传说

西凉后主 发表于 2024-03-05 09:33

不同意这种说法。
慕容家族,谢安,桓温,这几个都是东晋时代的吧。东晋其实比南北朝更有代表性。
avatar
Fritz2022
28 楼
回复 27楼 hhc_xuan 的帖子
有时我们笼统地说魏晋南北朝。
北朝的萧衍,萧统的故事我很感兴趣。
avatar
chiffongirlx
29 楼
历史上,中原王朝最长的统治时期400多年,中原周边的政权像辽西夏吐蕃大理国也有1,2百年统治时期。
avatar
子陋
30 楼
第一句也没问题啊,南北朝那么多行为艺术家,哈哈哈哈,值得研究
avatar
子陋
31 楼
回复 11楼 平明寻白羽 的帖子
求推荐书目
好久不看有字的读物了,已经完全文盲
avatar
子陋
32 楼
Banana.Republic 发表于 2024-03-05 11:00
隋唐立于五胡乱华之后,多半有胡人血统。承认南北皆华夏正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魏晋之后,大概只有明朝的皇帝敢说自己的是汉人了吧? 宋太祖家貌似也不大纯~~~
avatar
子陋
33 楼
回复 20楼 金银岛 的帖子
成名要趁早,毕竟平均寿命太短啊
avatar
子陋
34 楼
回复 28楼 Fritz2022 的帖子
求推荐书~~~
avatar
Namama
35 楼
前半句没道理,后半句还凑合。。
avatar
简简单单123
36 楼
回复 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北方很多人都是混血,虽然特征已经全部湮没。这一点对于白种人想通过生物基因武器灭绝华族的构想可能是个不幸的事实。: ) 因为混血的北方华太容易让病毒突破种族的隔离了。
avatar
Namama
37 楼
回复 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北方很多人都是混血,虽然特征已经全部湮没。这一点对于白种人想通过生物基因武器灭绝华族的构想可能是个不幸的事实。: ) 因为混血的北方华太容易让病毒突破种族的隔离了。
简简单单123 发表于 2024-03-05 12:37

现代基因工程显示,再如何混,汉族目前血缘依然是全球几大主要民族里最纯的。。
虽然不觉得纯血是啥好事,虽然汉族历史上也一直是以文化而非血缘判断。。 仅仅陈述一个事实

avatar
hhc_xuan
38 楼
我在文史版推过一本基于正史的东晋群像小说,有兴趣可以看看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85656&fid=399
主角:褚蒜子、司马岳、谢安、桓温 ┃ 配角:王导、王羲之、庾翼、司马衍
avatar
coalpilerd
39 楼
西凉后主 发表于 2024-03-05 09:33
南北朝有很多传说 建立了好几个王朝的慕容家族(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家族) 白袍将军陈庆之 军神尔朱荣的河阴之变 装逼神仙的谢安 明说自己有点想造反的大司马桓温 靠嫁妆起家的北齐皇帝高欢 好多神仙人物,好多传说

谢安和桓温算东晋人,不算南朝人啦。
avatar
子陋
40 楼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05 12:48
我在文史版推过一本基于正史的东晋群像小说,有兴趣可以看看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85656&fid=399
主角:褚蒜子、司马岳、谢安、桓温 ┃ 配角:王导、王羲之、庾翼、司马衍

多谢~~~
avatar
fengeer
41 楼
Namama 发表于 2024-03-05 12:40
现代基因工程显示,再如何混,汉族目前血缘依然是全球几大主要民族里最纯的。。
虽然不觉得纯血是啥好事,虽然汉族历史上也一直是以文化而非血缘判断。。 仅仅陈述一个事实


北方人也是华夏民族啊,尤其东胡和南匈奴。东胡后来后来演变成鲜卑,女真。羌人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些都是之后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大部分成为汉族了。汉族本来就是以文化定族群。
avatar
fengeer
42 楼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05 12:48
我在文史版推过一本基于正史的东晋群像小说,有兴趣可以看看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85656&fid=399
主角:褚蒜子、司马岳、谢安、桓温 ┃ 配角:王导、王羲之、庾翼、司马衍

东晋的书,我看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以世说新语来讲段子的:《世说俗谈》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2c732d60813ab7a0eg0195a8
avatar
Fritz2022
43 楼
回复 33楼 的帖子
是啊,那些拓跋皇帝,好像没有一位活过35岁以上的:(
Sigh,勃朗特三姐妹( 再加她们的弟弟),就没有活过40岁的...
avatar
前路无人
44 楼
南北朝说起来并列但是就好比南慕容北桥峰那样,完全不匹配。 南朝就是一打酱油的,历史事件都是在北朝。
avatar
前路无人
45 楼
简简单单123 发表于 2024-03-05 12:37
回复 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北方很多人都是混血,虽然特征已经全部湮没。这一点对于白种人想通过生物基因武器灭绝华族的构想可能是个不幸的事实。: ) 因为混血的北方华太容易让病毒突破种族的隔离了。


你说反了,南方汉族混血高一些,北方汉族纯一些

这是基因统计调查的结果。 有人想当然以为北方胡汉混血严重,其实结果是北方少数民族被混入了汉族血统,而不是反过来少数民族混血到l入了汉族。

基因调查确认北方的汉族血统纯度极高,南方也就仅仅客家人这一支汉族纯度接近北方汉族。 南方是汉蛮混血,混血多是因为山蛮、百越总人口相当大,北方游牧主要是参与改写中国历史的事件太多,知名度高,但是总人口极少,并没有对汉族有太多改变。 而南方山蛮、百越土著人口数量庞大,因为一直被南下汉族欺负,没在历史上留名,但是人口多。从孙权开始动不动就就掳掠土著增加人口
avatar
子陋
46 楼
回复 41楼 fengeer 的帖子
哎,她说的是基因,你说的是文化啊~~~
avatar
Fritz2022
47 楼
回复 42楼 fengeer 的帖子
谢谢推荐,有时间去看:)
我还是觉得历史比小说精彩得多。就是这北魏史,人名太多,太不好记了。常常刚看了前面,后来这个人物又出现,还得翻回去:) 比如拓跋耶律,拓跋普根,拓跋翳槐,贺兰蔼头...
avatar
子陋
48 楼
回复 43楼 Fritz2022 的帖子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很多有文化的女性活得都不长吧,很容易发烧感冒肺炎肺结核什么的,没法儿治好 她家最大的娃身体最好了😄
avatar
vitamincc
49 楼
fengeer 发表于 2024-03-05 10:01
南朝还是文化更昌明,在隋唐初就有影响。唐中叶之后出现很多南朝化倾向。

文化昌盛在南朝,武力进取在北朝。庾信出使西魏就被扣留了
avatar
aiyamayayongle
50 楼
怎样算读“懂”
avatar
hhc_xuan
51 楼
我其实觉得,东晋之后,正朔在向北方偏移。不少世家大族并没有南渡,比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一部分南渡了)。而南方顶级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其实历史并不太长,尤其谢氏。
比如陈庆之出使北魏,惊讶于北方的衣冠之盛:“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avatar
Fritz2022
52 楼
回复 44楼 前路无人 的帖子
南朝的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子孙大多都是精神疾病患者:) 但是齐梁的萧姓皇帝对文化还是贡献很多很大的,尤其是昭明太子萧统。
北朝以北魏为主,确实波澜壮阔。拓跋家族,高欢,陈庆之,冯太后...都很有故事。
avatar
Fritz2022
53 楼
回复 51楼 hhc_xuan 的帖子
我对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也很感兴趣。谢眺可是李白的偶像啊。
MM您有写谢氏家族的书推荐吗?
avatar
spindrifter
54 楼
西凉后主 发表于 2024-03-05 09:33
南北朝有很多传说 建立了好几个王朝的慕容家族(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家族) 白袍将军陈庆之 军神尔朱荣的河阴之变 装逼神仙的谢安 明说自己有点想造反的大司马桓温 靠嫁妆起家的北齐皇帝高欢 好多神仙人物,好多传说

这连南北朝的开始点都没搞清楚。一般南北朝时定义是以东晋被刘宋取代而开始的。慕容鲜卑建立的几个燕国,谢安,桓温都是在东晋时期
avatar
Fritz2022
55 楼
回复 49楼 的帖子
我本人很喜欢庾信的诗。杜甫写庾信的句子也很出名,给于了庾信很高的评价。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还是由南入北的庾信。庾信的《哀江南赋》糅合了跌宕剧变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曲折的个人际遇,融合了南方成熟精致的文学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南北朝的文坛,为迎接唐朝文学的成熟和繁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avatar
Shimuzhijian
56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09:12
最近在读南北朝历史。就一个字“乱”。
同学们说说怎么读才能不那么乱?好像是纪连海说的: 要读懂中国,必读南北朝;要读懂南北朝,必读北魏。你同意吗?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豪情万丈中又流露出伤感与惆怅...

没有什么必读不必读 不过这段历史很血腥也很有意思 理清头绪就是年表帝王世系大事记 通俗小说演义蛮多的 记得有个网文作者郝连勃勃大王 写这段历史故事 正史的话,通鉴提纲挈领 然后八书二史:晋书 魏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
avatar
hhc_xuan
57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13:23
回复 51楼 hhc_xuan 的帖子
我对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也很感兴趣。谢眺可是李白的偶像啊。
MM您有写谢氏家族的书推荐吗?

目前基于正史的小说就看到这一本靠谱的,可能是个不热门的朝代吧
你看下我推书贴里面搬运的书评,作者显然是读过《世说新语》,《东晋门阀政治》等书的。这小说也涉及到了谢尚,谢安,谢奕等人
avatar
zoelee
58 楼
司马慕容今天很少有人姓这些姓,都给赵钱孙李灭了吗?除了一个假冒伪劣司马南
avatar
Fritz2022
59 楼
回复 58楼 zoelee 的帖子
拓跋宏汉化时把拓跋改成汉姓 了。
他还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奚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
avatar
雨花
60 楼
南北朝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历史,看多了就不乱了。
avatar
Fritz2022
61 楼
回复 49楼 vitamincc 的帖子
庾信这个人,真是一言难尽啊。他可以说是政治上的罪人,文化上的巨人了吧?
从42岁到69岁,庾信在北方度过了漫长的二十八个风雨春秋,到死也未能南归。前半生在南方,后半生在北方,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他的个人史。
在庾信生命的最后时刻,南北两个世界即将在政治上实现统一,但在文化上却仍然泾渭分明。
南北朝后期,统一已是必然趋势,南北文学的裂缝同样需要弥合。西魏破江陵后,打开了一个缺口——大批南方的名士进入北方,庾信便是其中的标杆人物。
经过命运的浮沉之后,庾信将南方的绮丽与北方的沉雄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既有别于纯粹浓艳又不同于纯粹质朴的悲壮文风。他的“哀思”超越了六朝人惯于表现的儿女相恋之悲、仕途失意之悲,为那时的文学注入了真挚、深沉的感情。
至此,南风北渐,有若细雨润物。但,政治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文化却讲究潜移默化。即便到了初唐之时,还有人误会庾信是“靡靡之音”的代表,他们认为,南朝的文学轻浮、淫艳,失去了本该有的厚重,是当之无愧的“亡国之音”,而身为南朝文学代表的庾信首当其冲地背上了“辞赋之罪人”的骂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发现庾信的价值。唐代文学的新气象,早在建康的宫廷和长安的山河间扎下了根,它等待的是一个羁旅之人,而他恰好需要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就像当年庾信经历过的一样。
只有同为天涯沦落人,才能够发现彼此的微光。所以,在人生的流离失所与家国浮沉中,杜甫最终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庾信——深沉忧郁、撕心裂肺。最能体现杜甫与庾信异代同调之悲的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悲惨的时代氛围和共同的人生命运,在杜甫与庾信之间架起一座跨越时间的桥梁,两人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或许,不止是杜甫发现了庾信,庾信同样也发现了杜甫。
个人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只是一声叹息...
avatar
子陋
62 楼
fengeer 发表于 2024-03-05 13:02
东晋的书,我看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以世说新语来讲段子的:《世说俗谈》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2c732d60813ab7a0eg0195a8

下载了~~~ 哈哈哈,我下载了好多书,读得少
avatar
子陋
63 楼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05 13:32
目前基于正史的小说就看到这一本靠谱的,可能是个不热门的朝代吧
你看下我推书贴里面搬运的书评,作者显然是读过《世说新语》,《东晋门阀政治》等书的。这小说也涉及到了谢尚,谢安,谢奕等人

在我还读有字的书的时候读过这本《东晋门阀政治》,读得时候真是很喜欢,现在都忘了 家里还有一套《世说新语》只翻过
avatar
子陋
64 楼
回复 58楼 zoelee 的帖子
都改姓了吧?
avatar
Shimuzhijian
65 楼
回复 6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玉关道路远 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 开君万里书
avatar
Fritz2022
66 楼
回复 65楼 Shimuzhijian 的帖子
嗯,这首寄王琳,真的是,作者流泪启信,怆然泣下的感觉,把我也弄哭了...疏和独 字用得好啊。
avatar
里得胜
67 楼
南北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朝代,全国人口减少了7,80%。很多少数民族被灭族,从地球上消失。
avatar
Fritz2022
68 楼
回复 67楼 的帖子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155年,全国人口约5100万;下降到265年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678万,百年浩劫人口锐减超过80%!
北齐辖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
每次战争导致朝代更替,都有重大的人口消亡,而历史上最残忍的几次人口消亡,( 包括南北朝)简直是惨绝人寰。
avatar
里得胜
69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15:28
回复 67楼 的帖子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155年,全国人口约5100万;下降到265年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678万,百年浩劫人口锐减超过80%!
北齐辖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
每次战争导致朝代更替,都有重大的人口消亡,而历史上最残忍的几次人口消亡,( 包括南北朝)简直是惨绝人寰。

你我生活在那个时代大概率是两脚羊
avatar
fengeer
70 楼
回复 46楼 子陋 的帖子
基因有什么不同?五胡和衣冠南渡的汉人有啥区别?
avatar
hhc_xuan
71 楼
回复 67楼 的帖子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155年,全国人口约5100万;下降到265年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678万,百年浩劫人口锐减超过80%!
北齐辖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
每次战争导致朝代更替,都有重大的人口消亡,而历史上最残忍的几次人口消亡,( 包括南北朝)简直是惨绝人寰。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15:28

东汉末的人口锐减,很大原因是因为瘟疫,不仅仅是战争。张仲景就说过,一次伤寒后,他家族的人口减了2/3
曹操说的好听,屠徐州不是杀的血流成河 😂
avatar
hhc_xuan
72 楼
回复 46楼 子陋 的帖子
基因有什么不同?五胡和衣冠南渡的汉人有啥区别?
fengeer 发表于 2024-03-05 15:51

羯族应该是白种人,还有慕容鲜卑估计也是白种人
别的应该区别不大
avatar
Fritz2022
73 楼
回复 72楼 hhc_xuan 的帖子
这种说法有依据或考证或古人类学基因学(DNA )证据吗?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中原。众多鲜卑部落遂离开东北山林,向西部草原进发,填补匈奴故地,其中一些与留守的匈奴人通婚,繁衍出新一代鲜卑人,称为“拓跋”,意为“鲜卑父、匈奴母”。这表明,拓跋鲜卑有匈奴血 统; 而铁弗部,正相反,是鲜卑母,匈奴父。鲜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并不是“大一统”的民族,而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鲜卑族群曾一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是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部,以及后来摆脱拓跋部控制的柔然部族;东部鲜卑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那些部落早就已经互相混血了呀。
avatar
Fritz2022
74 楼
回复 71楼 hhc_xuan 的帖子
是的,战争,瘟疫,自然灾害,农民起义,都能导致人口的锐减。
avatar
hhc_xuan
75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16:11
回复 72楼 hhc_xuan 的帖子
这种说法有依据或考证或古人类学基因学(DNA )证据吗?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中原。众多鲜卑部落遂离开东北山林,向西部草原进发,填补匈奴故地,其中一些与留守的匈奴人通婚,繁衍出新一代鲜卑人,称为“拓跋”,意为“鲜卑父、匈奴母”。这表明,拓跋鲜卑有匈奴血 统; 而铁弗部,正相反,是鲜卑母,匈奴父。鲜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并不是“大一统”的民族,而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鲜卑族群曾一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是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部,以及后来摆脱拓跋部控制的柔然部族;东部鲜卑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那些部落早就已经互相混血了呀。

你搜下冉闵的杀胡令以及后果,还有关于慕容鲜卑的一些记载,就可以看出来。
avatar
ozton
76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5 09:46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元宏) 的历史评价特别特别高: 经纬天地。
北魏后来分裂成高家的东魏和宇文家的西魏,再变成北齐和北周,鲜卑化的汉人高家最终败给了在比元宏更进一步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氏,是不是更说明了汉化是胡人能稳定中原统治的必然之路?

北魏全面汉化, 衰落很快。 蒙古总结了经验, 元朝根本不汉化, 甚至禁止书生学蒙古语, 放任读书人, 思想空前没有束缚。100年就退回草原了。
只有大清, 总结了北魏,元的经验教训,成功统治了300年。
avatar
fengeer
77 楼
回复 72楼 hhc_xuan 的帖子
啥是白种人?这些我不知道有没有基因上的科学分类。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东亚人以前也是当白种人的。说实在的,东亚人也不黄啊。你和很多传统的所谓的白种人比,颜色不见得更深。后来有一些现在认为不太可靠的人种学家,造出了黄种人这个说法。清末大家觉得黄色不错啊。也就接受了。
契丹鲜卑差不多一个民族吧。都是源于东胡的,东北那边的。契丹就是以后的辽。女真(满族)也起源于那里。有任何证据说他们和中原的汉人肤色不一样吗?有几个历史名人好像特别一些。但好像没听说过族群不一样啊。
avatar
Fritz2022
78 楼
回复 76楼 的帖子
可是从拓跋珪开始,他就录用大量汉人为官,仿照中原王朝体制,设置经学博士,还在国都盛乐设立太学,招募三千太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所以可以说北魏的兴盛也有汉化的因素啊。连当时的柔然之所以成为北魏强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中原之法”。
这位拓跋珪之死也很荒唐: 他死于他那个丧心病狂的他与他小姨妈乱伦生的儿子拓跋绍。
如果要对这位帝王做个总结,那么,拓跋珪肯定不是一个好儿子,也不是一个好父亲,更不是一个好兄弟。但他是个不错的君主。至少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他是最合格的一位帝王。当然,他屠城,杀降都是异常残忍的。
avatar
平明寻白羽
79 楼

三国人口辨析 孙祥伟  朱子彦 【内容摘要】三国时期户口数量模糊不清,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盲点。根据现存的、少量不完整的史料和不准确的户口数字,要确切地搞清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等于三国时期人口数就完全无从考证,如果把三国时期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所控制的私家户口,由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户,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以及仍保持其原有部落形式的少数民族的牧户与国家掌握的编户统统加在一起,仍然可以得出一个人体符合实际的三国人口数字。 【关 键 词】三国;人口统计;荫户;吏户;兵户 【作者简介】朱子彦(1949—),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祥伟(1974—),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10.4.188—19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B.10-0102-07-005);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A.15-A011-09-001)。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沿袭了东汉的户籍制度。在此种制度下,户口隐匿脱籍虽然严重,但国家所掌握的编户数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晋书》卷14《地理志》载:“至桓帝永寿三年(157),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此为东汉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统计。又载:“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门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此为西晋统一全国时所掌握的编户数量。然而由于《三国志》缺乏“志”的缘故,《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均没有给我们留下完整的、系统的户籍统计数字,故给研究三国时期的人门带来了极大困难。 一、三国人口统计史料的考证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户门数字并无正式的记载,散见于史书的原始史料大致有如下数条。 其一,《三国志》卷33《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公元263年。 其二,《三国志》卷48《孙皓传》注引《晋阳秋》:“(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门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余人。”时吴天纪四年,即公元280年。 其三,《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及魏武皇帝剋平天下,文帝受禅,人众之损,万有一存。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产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门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时吴赤乌七年,即公元244年。 其四,《晋书》卷14《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221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其五,《晋书》卷14《地理志》:“孙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其六,《通典》卷7《食货·历代盛衰产门·丁中》:“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门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孙权赤乌五年,有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很显然,《通典》的叙述源自于《三国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或将数字简单相加,或稍加处理,使尾数略有差异(疑为抄错),并非资料另有来源。然而由此得出的“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一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的结论[1],长期五人能推翻。学者或不假思索地引用,如胡焕庸先生模糊地宣称三国时期人口为六七百万[2],或虽存疑虑但难以解决,如梁启超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一文中,明知“吾国调查之学不精,且更有种种原因,使版籍之数势必失实”,但他在该文内仍合计三国时期人口为7672881人。[3]其他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等,亦重复原有的结论。社会学介入历史学后,人口学专家在对中国人口史撰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不够重视,也可能是入口统计学的构架模式难以用于对古代社会的研究,故学者在叙及三国时期人口时,或回避,或以787万来作为标准,如刘铮等编撰的《人口统计学》就把三国时期人口定为787万。[4] 事实上,《通典》由前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的。换言之,在之前列出的史料中的五个年代(公元221年、242年、244年、263年、280年)的数据,大部分甚至全部不可靠。笔者兹作如下考证: 其一,蜀汉灭亡吋,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口户之比跌至1:4以下,令人难以置信。何况蜀汉仅凭十万带甲之士,全国九十四万口人,怎能与强大的曹魏抗衡?退一步讲,即便如赵文林、谢淑君在《中国入口史》中所论证的“将士吏人数不在民户之列”[5],也只能得出蜀汉灭亡时有“一百零八万二千”人。这样的结论与787万的总人口数相悖姑民不论。问题是,蜀汉的户口数大有可疑。《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云:“刘备章武元年(221),……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既然章武元年就有户20万、口90万,过了42年之后的后主炎兴元年(263),还只有户28万、男女口94万,岂不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吗?在三国中,蜀汉的版图最为狭小,仅占有东汉十三州中的益州。其中,占地面积极为广袤的南中亦在益州境内。东汉末年,被衣冠士族视为蛮荒之地的南中,虽名义上归属益州之域,但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无论是刘焉、刘璋父子,还是刘备都难以有效地统治南中,更遑论占有其人口,蜀汉建兴三年(223),诸葛亮亲率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才最终平定了南中。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诸葛亮此次用兵,大有斩获。战事结束后,“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至蜀,分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诸葛亮的后继者,如安汉将军李恢亦秉承诸葛亮的做法,不断地从南中徙出入门,并掠取大量的战略物资。“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除尽恶类,徙其豪帅部曲。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6] 另外,诸葛亮执政后,采取了发展生产、奖励农耕、注重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措施。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7]历史事实表明,诸葛亮治蜀期间,既开发了南中地区,又有发展生产和繁荣社会经济的措施,而人口在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增加,岂不令人生疑?因此,笔者认为王隐《蜀记》所载蜀国灭亡时的户口数是可疑的,不是蜀国隐瞒了户口数,就是王隐所据失实。如果王隐所云户门不误,以每9人要养活和供应兵吏1.5人,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绝对不可能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中后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已不如军阀割据时那般频繁惨烈,大屠杀更是罕见,加之大量躲避战乱的人口向南迁徙,这样的增长率是说不过去的。 其二,吴国的户口数也同样可疑。《晋书》卷14《地理志》云:“孙权赤乌五年(242),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卷48《孙皓传》注引《晋阳秋》:“(王)浚收其图籍,……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如以《晋书》所载的赤乌五年的户、门数同《晋阳秋》所载天纪四年(280)的户、口数比较,可以看出从赤乌五年到孙吴亡国时,经历了38年之久,东吴的户数没有增加,口数反而减少了十万之多。又《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云:“又案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曰所上吴之所领兵户九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文献通考·户口考》亦载此条,唯“兵户九十三万二干”句,作“户凡十三万二千”,笔者疑误凡为九。今标点本《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此句作“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似系据《通考》而改。但这样一改,东吴合兵户才十三万二千,尚不及西蜀之户数,显系误改,似仍应以“兵户九十三万二千”为正。东吴在赤乌五年只有户“五十二万三千”,仅仅过了两年时间(朱照口所云魏正始五年即东吴赤乌七年),就增加到兵户“九十三万二千”,户数几乎增加一倍。何以会增加的如此之快?蜀国灭亡之时,户口数为“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比朱照日所上东吴“所领兵户九十三万二千”之数要少得多,何以朱却说“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另外,当魏灭蜀之后,两国合计的户数为“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如果朱照日之说可信,岂不是吴国的户数相当于魏、蜀两国之和吗?足见朱将军所云的吴国户口很成问题。① 其三,公元263年的魏蜀两国产口合计数减去蜀国户口数之后,魏国就只剩下66万多户,400多万口。三国之中,魏国最为强大,占有东汉13州疆域的9 州。如此广袤的面积,“东汉时代这一片地区人口几乎有吴蜀地区人门总和的两倍”[8],不太可能减少到只比孙吴户门稍多一点的地步。据高敏先生考证,关于曹魏户门的数字,完全是依据《帝王世纪》所讲的魏、蜀二国合计的户口数字推算出来的。 总之,史料所显示出的三国时期的户口数,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数量太少。如果说魏国的户数少到只比吴国多一点,还能用黄河流域持续不断的战乱、天灾、人口迁徙等原因来解释的话,那么南方蜀、吴两国户口之少就怎么也说不通。战乱、灾害对南方的影响远不如对北方那样严重,况且由于北方移民的迁徙,南方人口理应有所增加,怎么可能不增反减呢?因此,对蜀、吴两国口户数的质疑是合理的、有必要的。有人提出,蜀国的户口数根本不是当时的数字。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道:“后主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此所云‘后主’指被东晋大将桓温迫降的成汉国主李势,非指刘禅。……刘禅所送降簿,当因钟会之乱毁灭。《册府元龟》所载章武户口,亦当只是对州府供赋役数耳。”[9]这种说法存在着可能性,但毕竟缺乏相关的史料佐证,当然,在史料匮乏的情况下,提出若干假设可能已经是学者的极限了,不应过于苛求。 由于原始文献资料有限,尽管大家都觉得这些户口数有问题,却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有人认为在三国户口中,魏国基本符合事实,吴蜀两国偏低,同时三国都有某些非统计对象漏阙,因此三国人口总数可能超过了1000万。[10]此说虽比以往进了一步,有了比较具体的结论,但还是没有脱离原来的户口基数。特别是认为魏国的户口数基本可信,更缺乏说服力。 二、三国实际人口数量的分析 质疑三国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据,就是我们必须对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人口数量作一番大致的比较。梁启超在《中国史上人门之统计》中指出:“东汉初视西汉全盛得三之一,三国视东汉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视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视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视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较也。”[11]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因大规模战争导致的人口耗损不足为奇,而无论东汉初年,唐初,宋初,还是清朝初年的人口统计显示,人口大致均减少为鼎盛时期的1/4至1/3。惟有三国时期,人口竟然减少到东汉永寿三年(157)统计时的1/7,殆不可解。如果说三国是由治人乱,那么隋人唐,五代人宋,明人清吋的乱世比之三国时期毫不逊色,引起三国人口数量剧减的因素一个不少地影响着其余乱世,怎么能用“天灾人祸”就解释清楚呢?唯一的理由,只能是统计数字出了问题。 总之,三国期间户口数字如此之低,完全不符合当时人口的实际,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口未列入户口登记。这些未列入户门登记的人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世家豪族荫附户门对封建国家人口的分割。 在曹魏统治的中原,蜀汉统治的益州,以及以世家豪族作为政权基础的东吴,“荫户”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除去列入“兵户”的部曲,并考虑到各地荫附私家佃客程度的不平衡,而不以世家豪族势力最盛的中原及三吴地区概其全貌,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三国时期世家豪族所荫附的私家佃客也要倍于州县编户。其数约294.6万余户、1534.4万余口。 第二,屯田生产者不列入郡县的编户。 曹操早在建安元年(196)即开始于许下募民屯田,后又推广于各地。民屯上的典农官是独立于郡县之外、白成系统的,屯田上的劳动生产者另立户籍,不在封建国家编户之内。蜀之“都农”、吴之“屯田都尉”亦均独立于郡县之外白成系统。据《晋书·地理志·总序》记载,晋初废除屯田制后,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重新统一全国时有户2459840、口16163863。比《通典》所记载的三国总户数增加了67%,即986417户;口数增加了110.7%,即8490982口。增加的户口大部为原屯田客转为州县的编户,也就是罢屯田以前的屯田客的户门数。 第二,“兵”、“吏”不属州县管辖。 有关这一问题,笔者与赵文林、谢淑君所著《中国人门史》,王育民所著《中国人口史》以及葛剑雄所著《中国人口史》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户口统计时应分为“户”、“兵”、“吏”三类。然而,《通典》对三国人口的统计,仅局限于州郡县的编户,而缺少“兵家”与“吏家”,自然不全面。赵、谢二人虽意识到“兵”、“吏”在户之外,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最显著的是将“口户”与“兵”、“吏”简单叠加,忽略了兵家吏家皆有门。王育民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即兵、吏既然分开,“兵”当有“兵户”,“吏”亦当有“吏户”。“倘以此数通计之,则23万吴兵约含98.9万门,10.2万蜀兵约含43.9万门。魏兵数字缺载,但据司马昭讨诸葛诞时上表所称‘今诸军可五十万’,其兵户人数当为215万。三国总计兵户当在83.2万余户,即357.8万余口。”[12] “至于吏户,据吴永安元年(258)景帝诏令‘诸吏家有五人’一语推断,吴吏3.2万,当16万门,蜀吏4万,当有20万口。魏吏数字缺载,按蜀吏占州县编户数4.26%,吴占1.39%,魏折衷以2.83%计,吏当为12.5万余户、62.5万口。三国总计吏户为19.7万余户、98.5万余口。”[13] 第四,少数民族大都不在州县编户之内。 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与王、葛分著《中国人门史》,均对少数民族不在州县编户内做出专门论述。位于三国管辖地区(大致在原东汉管辖范围内)及其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夫(扶)余、东沃沮、高句丽、挹娄、乌桓、鲜卑、匈奴、室韦、羯、氐、羌等,加上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赵、谢在考证每一个部族可能存在的人数后,认为少数民族总数“共约四百七十四万”[14]。而王育民对少数民族的估计,则不同于赵、谢二人,认为:“曹魏统治下的北部中国少数民族人迁数字,估计应在全部人口的1/5以上。至于南方,散居于益州南部的南中各少数民族,其居住地区占蜀领土的一半以上。分布地区遍及东吴南北广大领域的山越,人数更多。②……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全部人口,估计不会少于政府州县编户的1/4,即36.7万户、191.8万余口。”[15] 王育民的结论是:“综上所述,三国时期从政府分割出来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的私家户口,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上的生产者屯户,郡县编户之外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以及仍保持其原有部落形式的少数民族的牧户等不属于郡县管辖下的人户,已远远超过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再加上郡县编户中广大自耕农因逃避赋役而流亡的逃户、漏户,封建国家地方行政机构郡县所能直接控制的人户仅仅是整个户口数的一小部分而已。”[16] 按照对这四类未被纳入编户人门的分析,王育民将其相加,再加上原有的州县编户787万,得出了三国末期实际人口的估计数有近3800万(3798.8万)人,而三国初期(公元220年)入门约475.2万户、2653.9万人。[17]在此基础上,葛剑雄对王育民研究中不够细致的地方做了补充,些许错误做出了更正,如吏户户口1比5的不严谨;③对少数民族的估计显得随心所欲等。总体来说,葛是在王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推敲,对统计数字进行了再分析与适当调整,得出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18],而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的结论。[19]可以说,从各类未登记入户口的人为切人点进行的人口估计的方法还是比较科学的,推论已经是相当细致了。毕竟在缺乏史料的情况下,得到更确切的数据是不可能的。 然而,根据东汉永寿三年(157)的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的赵文林、谢淑君二人通过精细的计算,统计出三国不同时期的口户数。他们的方法是按照“6.6的日产比”进行乘积[20],加上他们自己估算的少数民族数量,得出三国末期人口在1800万,而三国时期人口谷底为1400万的结论,这显然与王、葛二人分别得出的结论相去甚远。虽说是“估计”,但差距如此明显,显然是不合理的。那么是谁错了呢? 从结论上说,笔者更倾向于王、葛二人的估算,更确切地说是葛剑雄先生的推算,赵、谢的估算是错误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更科学,但人口估算差异在1000万以上显然是值得探讨。 关键在于,赵、谢二人参照的计算依据是东汉永寿三年(157)的人口统计数据,即东汉政府统计的“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的数据来进行的。东汉时期的赋税制度,使隐匿户口大幅增加。所以东汉政府统计的人口数字也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整个中央集权时代,在清雍正以前,人口统计数量均少于实际人口数量,这是一个共识,差别在于程度而已。那么,赵、谢二人所得出的人口数量,事实上可以理解为仅仅是当时政府所掌握的入门数量,即在册编户数。也就是说,是当时官方应当掌握而实际没掌握的人口不在其内。至于为什么没有掌握则很容易理解,三国时期不同以往,人口流动太频繁,加之战乱与各种灾荒,使政府官员在军政大事外,无法考虑到进行人口数量的清查。 而王育民与赵、谢二人不同,他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所有的隐匿户口,也就是说,是一个真正的“三国时期实际人口估算”。按照他的四种未列入官方统计的入门计算的类别,除了过着流民生活的少量群体④,以及极少数占山为王的土匪外,几乎不存在未被归纳入“三国时期实际入门估算”的人群。当然,如果换一个视角来看,也许双方的结论都不无道理。我们不妨将赵、谢推算三国时期人门谷底1400万与东汉永寿三年(157)5600万的官方数据相比,同时将葛剑雄判断的三国时期入门谷底2200万与东汉实际入口峰值超过6500万相比,前者1:4,后者接近1:3,可以说都是符合战乱后人口减少到鼎盛时期的1/4到1/3这一规律的。所以,赵、谢二人得出的1400万与1800万的数据,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并非不合理.只不过,我们认为葛、王统计隐匿户口的方法更为可取。总之,要确切地考证出三国时期人口的具体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学者要做到的,只是在遵循史料、合理分析、严密论证的基础上,给予三国时期人口数量一个大概的估计。 三、三国人口减少的原因 有关三国时期人口减少的原因,虽然可用“战乱”、“天灾”等笼统模糊的字眼来概括,但毕竟过于简陋。不仅如此,任何一次战争爆发,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都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大幅减少。但是如果违反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也不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事实的真相。 梁启超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一文中,对我国古代历次大规模动乱所引发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减少的原因,做过非常深刻的分析:“盖扰乱既亘二二十年,则仕者涂膏血于原野。举凡有生殖力者而一空之,无以为继,一也;壮者既去,老弱妇女势不能存,二也;血肉满地,疠疫缘生,三也;田弃不治,饥馑相随,四也;……则当代之人,未能有存其半也。”[21]这四条人口减少的原因,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可以说是条条切中要害,一个不少。例如曹操赤壁兵败,与士兵水土不服,军营之中疫病大流行有很大关系,《三国志》卷1《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赤壁之战,兵力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击败兵力绝对占优但患上严重疫病的曹军。曹魏阵营发生的疫病远不止这一次。正如曹操在建安十四年七月的辛未令中所言:“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22]建安二十二年(216)又发生大疫,使“建安七子”一下子死了四位。⑤曹植描述当时的情况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23]。再如乱世田弃不治,粮食减少引发的大饥荒,不仅对军队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致命的打击。曹操军队没吃的,程昱供他三天伙食,餐餐混有人肉;袁绍的部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部队在江淮,靠蚌螺水草过日子。刘备被袁术打败后,“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24]。更痛苦的是老百姓的生活。董卓之乱,民不聊生,长安城内“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自李催、郭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25]以至于曹操看清形势,实行屯田制度,百姓蜂拥而至,也不管徭役多重,口子多苦,真是乱世有一口饭吃足矣。 对于人口数量的非常规减少(正常战争以外的屠杀),曹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屠伯。陶谦部下杀了曹操的父亲,初平四年(193),曹操为父报仇雪恨时,“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催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26]。在曹操征战过程中,凡曹军攻破城邑,就实施屠城,不仅全城丁壮被戮,即使妇孺亦不能幸免。以后曹操又下令:“凡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27]即敌方必须在曹操大军包围城池前放弃抵抗,否则即使投降也照杀不误。 此外,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凡斩首七万余级”.次年他自己也承认:“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悽怆伤怀。”[28] 事实上,对于任何涉及古代人口书籍的撰述而言,要考证清楚每个朝代的人口波动状况,人口峰值、低谷等具体数字虽然重要,但过于“求实”,为数字而数字,甚至锱铢必究,恨不能把古代人口还原到千位、百位甚至个位数不仅是毫无可能,也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认为,对于乱世来说,在研究基础上估算出大概的人口数量,目的在于拨开入门数量减少的面纱,展现出社会真实风貌的端倪。例如以曹操两次屠杀而论,就不可简单化:前一次屠杀多半为仇恨状况下的率性而为,充分展现了曹操个性中残暴的一面;后一次屠杀袁军七万多人,可能多半为无奈之举: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全靠烧了袁绍的粮草才取胜。自己部队的粮食尚且不够⑥,怎有余粮“接济”七万袁军?养不起,只能杀。此时曹操连暗通袁绍背叛自己的部下都能容忍,又怎会随意对道义上并不理亏的敌军降卒痛下杀手呢?何况曹操一向以化敌军为己军为能,这一次例外,实属无奈。 总之,三国时期人口的大幅度缩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证实人口数量减少的基础上,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军队数量、政局变化,能够对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产生有利的影响,才是研究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最大的意义。 注释: ①参阅高敏:《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5—355页。 ②王育民先生的论断完全符合实情。孙吴政权不断遣将征讨山越,检刮人口,补充到不少山越士兵。仅据《三国志》卷64《诸葛恪传》所载,即可窥其一斑:“(诸葛)恪以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民闻(胡)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山越)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 ③《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载,吴主孙休于永安元年十一月下诏曰:“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父兄在都,子弟给郡县吏,既出限米,军出不从。”从吴主诏中可见,吏家人口或三人,或五人不等。而王育民的吏户户口是1:5,取的是最高值,故葛剑雄认为此说不严谨。 ④按:《三国志》卷11《田畴传》载:“(田)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畴。”据此可推知田畴之辈率宗族入深山丛林之中居住,已不属于官府管辖,自然也不属于国家的编民。田畴控制五千余家,按每家四至五口计算,当有数万之众,此类状况,于汉魏之际,当不在少数。 ⑤曹丕《与吴质书》中言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幹)、陈(琳)、应(瑒)、刘(祯),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见曹丕:《与吴质书》,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卷42,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15页。 ⑥《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载:“公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可见曹军军粮已即将告罄。  参考文献: [1]《通典》卷7《食货·历代盛衰户口·丁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8页。 [2]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3][11][2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4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900、904、902页。 [4]刘铮、邬沦萍、查瑞传编:《人口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53页。 [5][8][14][20]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2、82、91、20页。 [6]《三国志》卷43《李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6页。 [7]《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袁子》,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36页。 [9]常璩、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7页。 [10]洪建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我国人口惊人耗减问题初探》,《人口研究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02页。 [12][13][15][16][17]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8、128、130、130、131页。 [18][19]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7、448页。 [22][28]《三国志》卷1《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22页。 [23]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七《五行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51页。 [24]《三国志》卷32《先主传》注引《英雄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74页。 [25]《后汉书》卷72《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41页。 [26]《后汉书》卷73《陶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页。 [27]《三国志》卷14《程昱传》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67页。 原载《经济史》2010年第6期
avatar
Ritazhang2007
80 楼
魏晋风流。单从文学美学上看,魏晋南北朝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嵇康阮籍,那真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的才子和帅哥啊
avatar
一生之水
81 楼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北朝胡汉混合的历史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是个MARKSTONE吧
avatar
Fritz2022
82 楼
回复 80楼 Ritazhang2007 的帖子
要是知道他们服用五石散以及长期服用后的结果,就不觉得他们美而帅了吧:)
avatar
hhc_xuan
83 楼
Ritazhang2007 发表于 2024-03-05 19:46
魏晋风流。单从文学美学上看,魏晋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嵇康阮籍,那真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的才子和帅哥啊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W5puvLxvORY
avatar
Ritazhang2007
84 楼
回复 83楼 hhc_xuan 的帖子
千万不要让任何一个小鲜肉演嵇康啊,我无法忍受😩
avatar
demantoid
85 楼
南北朝北魏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主要是热闹,出场人物众多帅哥多演技精湛的好汉多故事情节曲折
avatar
Fritz2022
86 楼
回复 83楼 的帖子
中国古典四大美男,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这四人吧? 其中宋玉是战国时期的。

不过嵇康确实是美男子。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好友山涛赞曰:嵇叔夜之为人也。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

另: 竹林七贤 并不是人人都是君子。有几位的人品是在不咋地:)

avatar
hhc_xuan
87 楼
回复 86楼 Fritz2022 的帖子
是的,但视频标题是魏晋南北朝四大美男
avatar
一个人玩儿
88 楼
想起了当初高中时,捧着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废寝忘食阅读的场景。
这本书非常、非常、非常好看,强烈推荐给各位!
avatar
Fritz2022
89 楼
回复 88楼 一个人玩儿 的帖子
谢谢推荐。正在读 神奇的北魏。 等读完了,就开始读 东晋门阀政治。 这本书在微信读书 是 神作,推荐值很高。
在这本神奇的北魏前,我读完了 南北朝原来是这样,一头雾水:) 主要是错字错句和作者的主观臆断有点儿多:)
avatar
陈皮槐花
90 楼
我是看了于正的大烂片凤囚凰才发现南北朝的文化是如此的疯狂 一开始大骂编剧白痴脑残想出来的一些情节 结果发现 居然是真历史 比如那个一群文人聚在一起就为说没有意义的废话 越废越好 拍成电视剧简直觉得编剧傻叉 结果发现居然是真的历史 自此勾起了我对南北朝的强烈兴趣 觉得中国历史上居然还有这么疯狂的朝代 实在是比那些耳熟能详的大朝代其实更值得细品
avatar
demantoid
91 楼
vitamincc 发表于 2024-03-05 21:45
磕药是南朝传过去的风俗吧,东晋那些高门士族都服寒食散什么的。 别看北朝这些胡人打仗占优势,心态上还是矮一截的,始终觉得自己非中华正溯。我记得北魏的服装也参考了东晋的宽衣大袖,发型也参考了东晋的高髻。 北魏的寿阳公主骂尔朱荣的侄子:尔胡人,还想打我的主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时看到笑死了。不过公主的刚烈导致下场很惨,被直接砍死了。 另外五胡之间也是互相有鄙视链的,我只记得鲜卑最高,不在五胡之内的其他胡,高车、零丁、柔然之类的那就更被鄙视了。有没有觉得和北美的少数族裔鄙视链很像?

汉文明毕竟在当时是先进社会文明,但是胡人军事行动厉害,所以胡汉还是互相学习的,当然还是胡人学习汉人为主,毕竟马匹铁矿不是能学来的客观存在
avatar
焱焱
92 楼
ipanther 发表于 2024-03-05 21:52
有时候很想用一个中国历史的时代对应现在美国的乱象,以史为鉴,看看之后如何走向和发展

毫无可比性,美国只会红脖化,胡化,墨化,穆化,不会汉化
avatar
fengeer
93 楼
看过金观涛的一些观点。他讲轴心文明,就是可以持续,生生不息的文明。中华文明是其中之一。
他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冲击与重建期:
我们曾系统地分析过中国文化历史上两次受到外来冲击的宏观历程。第一次是东汉末年。在天灾、少数民族内迁和佛教传入的多重影响下,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宇宙论儒学失灵。一旦儒家道德意识形态不可欲,中国再也不可能建立大一统帝国了,出现了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然而,以道德为终极关怀是不会随宇宙论儒学被抛弃而消亡的,故在东汉灭亡社会人口达五分之四的废墟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中国文化从此灭绝,而是以“无为”作为新道德理想并重建社会秩序。这就是魏晋玄学的兴起以及它对印度宗教选择性的吸收。正是通过魏晋南北朝对佛教和少数民族的消化,隋唐之际儒家意识形态的可欲性恢复。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207.html
观点挺有意思。两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是中华文化的探索期。儒学开始式微,玄学成为显学。尤其东晋,门阀政治成型。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形态中国历史上独一份。在这种形态下,东晋还真是不弱,比南宋武德充沛。后来南朝北朝都疯狂地被佛教所吸引,南朝四百八十寺,北朝万千百佛窟。这个时期的中华自有它的风骚,不同于任何其他的时代。
avatar
hhc_xuan
94 楼
回复 103楼 fengeer 的帖子
所以我开始的一个回复,就是东晋其实比南北朝更有代表性。
其实,玄学并不是废话,无病呻吟,可以理解成一种哲学,对宇宙的探讨,当然如果每天不干别的事,就讨论玄学,肯定军务政务要被耽误,但谢安也善于玄谈,但也很干实事。所以不在清谈,而在于清谈的人。

avatar
Shimuzhijian
95 楼
平明寻白羽 发表于 2024-03-05 17:35

三国人口辨析 孙祥伟  朱子彦 【内容摘要】三国时期户口数量模糊不清,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盲点。根据现存的、少量不完整的史料和不准确的户口数字,要确切地搞清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等于三国时期人口数就完全无从考证,如果把三国时期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所控制的私家户口,由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户,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以及仍保持其原有部落形式的少数民族的牧户与国家掌握的编户统统加在一起,仍然可以得出一个人体符合实际的三国人口数字。 【关 键 词】三国;人口统计;荫户;吏户;兵户 【作者简介】朱子彦(1949—),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祥伟(1974—),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10.4.188—19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B.10-0102-07-005);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A.15-A011-09-001)。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沿袭了东汉的户籍制度。在此种制度下,户口隐匿脱籍虽然严重,但国家所掌握的编户数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晋书》卷14《地理志》载:“至桓帝永寿三年(157),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此为东汉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统计。又载:“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门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此为西晋统一全国时所掌握的编户数量。然而由于《三国志》缺乏“志”的缘故,《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均没有给我们留下完整的、系统的户籍统计数字,故给研究三国时期的人门带来了极大困难。 一、三国人口统计史料的考证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户门数字并无正式的记载,散见于史书的原始史料大致有如下数条。 其一,《三国志》卷33《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公元263年。 其二,《三国志》卷48《孙皓传》注引《晋阳秋》:“(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门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余人。”时吴天纪四年,即公元280年。 其三,《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及魏武皇帝剋平天下,文帝受禅,人众之损,万有一存。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产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门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时吴赤乌七年,即公元244年。 其四,《晋书》卷14《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221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其五,《晋书》卷14《地理志》:“孙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其六,《通典》卷7《食货·历代盛衰产门·丁中》:“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门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孙权赤乌五年,有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很显然,《通典》的叙述源自于《三国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或将数字简单相加,或稍加处理,使尾数略有差异(疑为抄错),并非资料另有来源。然而由此得出的“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一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的结论[1],长期五人能推翻。学者或不假思索地引用,如胡焕庸先生模糊地宣称三国时期人口为六七百万[2],或虽存疑虑但难以解决,如梁启超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一文中,明知“吾国调查之学不精,且更有种种原因,使版籍之数势必失实”,但他在该文内仍合计三国时期人口为7672881人。[3]其他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等,亦重复原有的结论。社会学介入历史学后,人口学专家在对中国人口史撰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不够重视,也可能是入口统计学的构架模式难以用于对古代社会的研究,故学者在叙及三国时期人口时,或回避,或以787万来作为标准,如刘铮等编撰的《人口统计学》就把三国时期人口定为787万。[4] 事实上,《通典》由前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的。换言之,在之前列出的史料中的五个年代(公元221年、242年、244年、263年、280年)的数据,大部分甚至全部不可靠。笔者兹作如下考证: 其一,蜀汉灭亡吋,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口户之比跌至1:4以下,令人难以置信。何况蜀汉仅凭十万带甲之士,全国九十四万口人,怎能与强大的曹魏抗衡?退一步讲,即便如赵文林、谢淑君在《中国入口史》中所论证的“将士吏人数不在民户之列”[5],也只能得出蜀汉灭亡时有“一百零八万二千”人。这样的结论与787万的总人口数相悖姑民不论。问题是,蜀汉的户口数大有可疑。《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云:“刘备章武元年(221),……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既然章武元年就有户20万、口90万,过了42年之后的后主炎兴元年(263),还只有户28万、男女口94万,岂不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吗?在三国中,蜀汉的版图最为狭小,仅占有东汉十三州中的益州。其中,占地面积极为广袤的南中亦在益州境内。东汉末年,被衣冠士族视为蛮荒之地的南中,虽名义上归属益州之域,但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无论是刘焉、刘璋父子,还是刘备都难以有效地统治南中,更遑论占有其人口,蜀汉建兴三年(223),诸葛亮亲率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才最终平定了南中。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诸葛亮此次用兵,大有斩获。战事结束后,“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至蜀,分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诸葛亮的后继者,如安汉将军李恢亦秉承诸葛亮的做法,不断地从南中徙出入门,并掠取大量的战略物资。“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除尽恶类,徙其豪帅部曲。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6] 另外,诸葛亮执政后,采取了发展生产、奖励农耕、注重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措施。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7]历史事实表明,诸葛亮治蜀期间,既开发了南中地区,又有发展生产和繁荣社会经济的措施,而人口在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增加,岂不令人生疑?因此,笔者认为王隐《蜀记》所载蜀国灭亡时的户口数是可疑的,不是蜀国隐瞒了户口数,就是王隐所据失实。如果王隐所云户门不误,以每9人要养活和供应兵吏1.5人,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绝对不可能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中后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已不如军阀割据时那般频繁惨烈,大屠杀更是罕见,加之大量躲避战乱的人口向南迁徙,这样的增长率是说不过去的。 其二,吴国的户口数也同样可疑。《晋书》卷14《地理志》云:“孙权赤乌五年(242),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卷48《孙皓传》注引《晋阳秋》:“(王)浚收其图籍,……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如以《晋书》所载的赤乌五年的户、门数同《晋阳秋》所载天纪四年(280)的户、口数比较,可以看出从赤乌五年到孙吴亡国时,经历了38年之久,东吴的户数没有增加,口数反而减少了十万之多。又《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云:“又案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曰所上吴之所领兵户九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文献通考·户口考》亦载此条,唯“兵户九十三万二干”句,作“户凡十三万二千”,笔者疑误凡为九。今标点本《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此句作“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似系据《通考》而改。但这样一改,东吴合兵户才十三万二千,尚不及西蜀之户数,显系误改,似仍应以“兵户九十三万二千”为正。东吴在赤乌五年只有户“五十二万三千”,仅仅过了两年时间(朱照口所云魏正始五年即东吴赤乌七年),就增加到兵户“九十三万二千”,户数几乎增加一倍。何以会增加的如此之快?蜀国灭亡之时,户口数为“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比朱照日所上东吴“所领兵户九十三万二千”之数要少得多,何以朱却说“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另外,当魏灭蜀之后,两国合计的户数为“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如果朱照日之说可信,岂不是吴国的户数相当于魏、蜀两国之和吗?足见朱将军所云的吴国户口很成问题。① 其三,公元263年的魏蜀两国产口合计数减去蜀国户口数之后,魏国就只剩下66万多户,400多万口。三国之中,魏国最为强大,占有东汉13州疆域的9 州。如此广袤的面积,“东汉时代这一片地区人口几乎有吴蜀地区人门总和的两倍”[8],不太可能减少到只比孙吴户门稍多一点的地步。据高敏先生考证,关于曹魏户门的数字,完全是依据《帝王世纪》所讲的魏、蜀二国合计的户口数字推算出来的。 总之,史料所显示出的三国时期的户口数,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数量太少。如果说魏国的户数少到只比吴国多一点,还能用黄河流域持续不断的战乱、天灾、人口迁徙等原因来解释的话,那么南方蜀、吴两国户口之少就怎么也说不通。战乱、灾害对南方的影响远不如对北方那样严重,况且由于北方移民的迁徙,南方人口理应有所增加,怎么可能不增反减呢?因此,对蜀、吴两国口户数的质疑是合理的、有必要的。有人提出,蜀国的户口数根本不是当时的数字。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道:“后主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此所云‘后主’指被东晋大将桓温迫降的成汉国主李势,非指刘禅。……刘禅所送降簿,当因钟会之乱毁灭。《册府元龟》所载章武户口,亦当只是对州府供赋役数耳。”[9]这种说法存在着可能性,但毕竟缺乏相关的史料佐证,当然,在史料匮乏的情况下,提出若干假设可能已经是学者的极限了,不应过于苛求。 由于原始文献资料有限,尽管大家都觉得这些户口数有问题,却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有人认为在三国户口中,魏国基本符合事实,吴蜀两国偏低,同时三国都有某些非统计对象漏阙,因此三国人口总数可能超过了1000万。[10]此说虽比以往进了一步,有了比较具体的结论,但还是没有脱离原来的户口基数。特别是认为魏国的户口数基本可信,更缺乏说服力。 二、三国实际人口数量的分析 质疑三国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据,就是我们必须对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人口数量作一番大致的比较。梁启超在《中国史上人门之统计》中指出:“东汉初视西汉全盛得三之一,三国视东汉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视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视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视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较也。”[11]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因大规模战争导致的人口耗损不足为奇,而无论东汉初年,唐初,宋初,还是清朝初年的人口统计显示,人口大致均减少为鼎盛时期的1/4至1/3。惟有三国时期,人口竟然减少到东汉永寿三年(157)统计时的1/7,殆不可解。如果说三国是由治人乱,那么隋人唐,五代人宋,明人清吋的乱世比之三国时期毫不逊色,引起三国人口数量剧减的因素一个不少地影响着其余乱世,怎么能用“天灾人祸”就解释清楚呢?唯一的理由,只能是统计数字出了问题。 总之,三国期间户口数字如此之低,完全不符合当时人口的实际,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口未列入户口登记。这些未列入户门登记的人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世家豪族荫附户门对封建国家人口的分割。 在曹魏统治的中原,蜀汉统治的益州,以及以世家豪族作为政权基础的东吴,“荫户”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除去列入“兵户”的部曲,并考虑到各地荫附私家佃客程度的不平衡,而不以世家豪族势力最盛的中原及三吴地区概其全貌,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三国时期世家豪族所荫附的私家佃客也要倍于州县编户。其数约294.6万余户、1534.4万余口。 第二,屯田生产者不列入郡县的编户。 曹操早在建安元年(196)即开始于许下募民屯田,后又推广于各地。民屯上的典农官是独立于郡县之外、白成系统的,屯田上的劳动生产者另立户籍,不在封建国家编户之内。蜀之“都农”、吴之“屯田都尉”亦均独立于郡县之外白成系统。据《晋书·地理志·总序》记载,晋初废除屯田制后,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重新统一全国时有户2459840、口16163863。比《通典》所记载的三国总户数增加了67%,即986417户;口数增加了110.7%,即8490982口。增加的户口大部为原屯田客转为州县的编户,也就是罢屯田以前的屯田客的户门数。 第二,“兵”、“吏”不属州县管辖。 有关这一问题,笔者与赵文林、谢淑君所著《中国人门史》,王育民所著《中国人口史》以及葛剑雄所著《中国人口史》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户口统计时应分为“户”、“兵”、“吏”三类。然而,《通典》对三国人口的统计,仅局限于州郡县的编户,而缺少“兵家”与“吏家”,自然不全面。赵、谢二人虽意识到“兵”、“吏”在户之外,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最显著的是将“口户”与“兵”、“吏”简单叠加,忽略了兵家吏家皆有门。王育民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即兵、吏既然分开,“兵”当有“兵户”,“吏”亦当有“吏户”。“倘以此数通计之,则23万吴兵约含98.9万门,10.2万蜀兵约含43.9万门。魏兵数字缺载,但据司马昭讨诸葛诞时上表所称‘今诸军可五十万’,其兵户人数当为215万。三国总计兵户当在83.2万余户,即357.8万余口。”[12] “至于吏户,据吴永安元年(258)景帝诏令‘诸吏家有五人’一语推断,吴吏3.2万,当16万门,蜀吏4万,当有20万口。魏吏数字缺载,按蜀吏占州县编户数4.26%,吴占1.39%,魏折衷以2.83%计,吏当为12.5万余户、62.5万口。三国总计吏户为19.7万余户、98.5万余口。”[13] 第四,少数民族大都不在州县编户之内。 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与王、葛分著《中国人门史》,均对少数民族不在州县编户内做出专门论述。位于三国管辖地区(大致在原东汉管辖范围内)及其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夫(扶)余、东沃沮、高句丽、挹娄、乌桓、鲜卑、匈奴、室韦、羯、氐、羌等,加上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赵、谢在考证每一个部族可能存在的人数后,认为少数民族总数“共约四百七十四万”[14]。而王育民对少数民族的估计,则不同于赵、谢二人,认为:“曹魏统治下的北部中国少数民族人迁数字,估计应在全部人口的1/5以上。至于南方,散居于益州南部的南中各少数民族,其居住地区占蜀领土的一半以上。分布地区遍及东吴南北广大领域的山越,人数更多。②……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全部人口,估计不会少于政府州县编户的1/4,即36.7万户、191.8万余口。”[15] 王育民的结论是:“综上所述,三国时期从政府分割出来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的私家户口,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上的生产者屯户,郡县编户之外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以及仍保持其原有部落形式的少数民族的牧户等不属于郡县管辖下的人户,已远远超过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再加上郡县编户中广大自耕农因逃避赋役而流亡的逃户、漏户,封建国家地方行政机构郡县所能直接控制的人户仅仅是整个户口数的一小部分而已。”[16] 按照对这四类未被纳入编户人门的分析,王育民将其相加,再加上原有的州县编户787万,得出了三国末期实际人口的估计数有近3800万(3798.8万)人,而三国初期(公元220年)入门约475.2万户、2653.9万人。[17]在此基础上,葛剑雄对王育民研究中不够细致的地方做了补充,些许错误做出了更正,如吏户户口1比5的不严谨;③对少数民族的估计显得随心所欲等。总体来说,葛是在王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推敲,对统计数字进行了再分析与适当调整,得出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18],而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的结论。[19]可以说,从各类未登记入户口的人为切人点进行的人口估计的方法还是比较科学的,推论已经是相当细致了。毕竟在缺乏史料的情况下,得到更确切的数据是不可能的。 然而,根据东汉永寿三年(157)的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的赵文林、谢淑君二人通过精细的计算,统计出三国不同时期的口户数。他们的方法是按照“6.6的日产比”进行乘积[20],加上他们自己估算的少数民族数量,得出三国末期人口在1800万,而三国时期人口谷底为1400万的结论,这显然与王、葛二人分别得出的结论相去甚远。虽说是“估计”,但差距如此明显,显然是不合理的。那么是谁错了呢? 从结论上说,笔者更倾向于王、葛二人的估算,更确切地说是葛剑雄先生的推算,赵、谢的估算是错误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更科学,但人口估算差异在1000万以上显然是值得探讨。 关键在于,赵、谢二人参照的计算依据是东汉永寿三年(157)的人口统计数据,即东汉政府统计的“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的数据来进行的。东汉时期的赋税制度,使隐匿户口大幅增加。所以东汉政府统计的人口数字也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整个中央集权时代,在清雍正以前,人口统计数量均少于实际人口数量,这是一个共识,差别在于程度而已。那么,赵、谢二人所得出的人口数量,事实上可以理解为仅仅是当时政府所掌握的入门数量,即在册编户数。也就是说,是当时官方应当掌握而实际没掌握的人口不在其内。至于为什么没有掌握则很容易理解,三国时期不同以往,人口流动太频繁,加之战乱与各种灾荒,使政府官员在军政大事外,无法考虑到进行人口数量的清查。 而王育民与赵、谢二人不同,他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所有的隐匿户口,也就是说,是一个真正的“三国时期实际人口估算”。按照他的四种未列入官方统计的入门计算的类别,除了过着流民生活的少量群体④,以及极少数占山为王的土匪外,几乎不存在未被归纳入“三国时期实际入门估算”的人群。当然,如果换一个视角来看,也许双方的结论都不无道理。我们不妨将赵、谢推算三国时期人门谷底1400万与东汉永寿三年(157)5600万的官方数据相比,同时将葛剑雄判断的三国时期入门谷底2200万与东汉实际入口峰值超过6500万相比,前者1:4,后者接近1:3,可以说都是符合战乱后人口减少到鼎盛时期的1/4到1/3这一规律的。所以,赵、谢二人得出的1400万与1800万的数据,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并非不合理.只不过,我们认为葛、王统计隐匿户口的方法更为可取。总之,要确切地考证出三国时期人口的具体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学者要做到的,只是在遵循史料、合理分析、严密论证的基础上,给予三国时期人口数量一个大概的估计。 三、三国人口减少的原因 有关三国时期人口减少的原因,虽然可用“战乱”、“天灾”等笼统模糊的字眼来概括,但毕竟过于简陋。不仅如此,任何一次战争爆发,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都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大幅减少。但是如果违反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也不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事实的真相。 梁启超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一文中,对我国古代历次大规模动乱所引发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减少的原因,做过非常深刻的分析:“盖扰乱既亘二二十年,则仕者涂膏血于原野。举凡有生殖力者而一空之,无以为继,一也;壮者既去,老弱妇女势不能存,二也;血肉满地,疠疫缘生,三也;田弃不治,饥馑相随,四也;……则当代之人,未能有存其半也。”[21]这四条人口减少的原因,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可以说是条条切中要害,一个不少。例如曹操赤壁兵败,与士兵水土不服,军营之中疫病大流行有很大关系,《三国志》卷1《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赤壁之战,兵力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击败兵力绝对占优但患上严重疫病的曹军。曹魏阵营发生的疫病远不止这一次。正如曹操在建安十四年七月的辛未令中所言:“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22]建安二十二年(216)又发生大疫,使“建安七子”一下子死了四位。⑤曹植描述当时的情况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23]。再如乱世田弃不治,粮食减少引发的大饥荒,不仅对军队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致命的打击。曹操军队没吃的,程昱供他三天伙食,餐餐混有人肉;袁绍的部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部队在江淮,靠蚌螺水草过日子。刘备被袁术打败后,“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24]。更痛苦的是老百姓的生活。董卓之乱,民不聊生,长安城内“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自李催、郭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25]以至于曹操看清形势,实行屯田制度,百姓蜂拥而至,也不管徭役多重,口子多苦,真是乱世有一口饭吃足矣。 对于人口数量的非常规减少(正常战争以外的屠杀),曹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屠伯。陶谦部下杀了曹操的父亲,初平四年(193),曹操为父报仇雪恨时,“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催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26]。在曹操征战过程中,凡曹军攻破城邑,就实施屠城,不仅全城丁壮被戮,即使妇孺亦不能幸免。以后曹操又下令:“凡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27]即敌方必须在曹操大军包围城池前放弃抵抗,否则即使投降也照杀不误。 此外,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凡斩首七万余级”.次年他自己也承认:“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悽怆伤怀。”[28] 事实上,对于任何涉及古代人口书籍的撰述而言,要考证清楚每个朝代的人口波动状况,人口峰值、低谷等具体数字虽然重要,但过于“求实”,为数字而数字,甚至锱铢必究,恨不能把古代人口还原到千位、百位甚至个位数不仅是毫无可能,也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认为,对于乱世来说,在研究基础上估算出大概的人口数量,目的在于拨开入门数量减少的面纱,展现出社会真实风貌的端倪。例如以曹操两次屠杀而论,就不可简单化:前一次屠杀多半为仇恨状况下的率性而为,充分展现了曹操个性中残暴的一面;后一次屠杀袁军七万多人,可能多半为无奈之举: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全靠烧了袁绍的粮草才取胜。自己部队的粮食尚且不够⑥,怎有余粮“接济”七万袁军?养不起,只能杀。此时曹操连暗通袁绍背叛自己的部下都能容忍,又怎会随意对道义上并不理亏的敌军降卒痛下杀手呢?何况曹操一向以化敌军为己军为能,这一次例外,实属无奈。 总之,三国时期人口的大幅度缩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证实人口数量减少的基础上,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军队数量、政局变化,能够对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产生有利的影响,才是研究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最大的意义。 注释: ①参阅高敏:《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5—355页。 ②王育民先生的论断完全符合实情。孙吴政权不断遣将征讨山越,检刮人口,补充到不少山越士兵。仅据《三国志》卷64《诸葛恪传》所载,即可窥其一斑:“(诸葛)恪以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民闻(胡)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山越)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 ③《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载,吴主孙休于永安元年十一月下诏曰:“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父兄在都,子弟给郡县吏,既出限米,军出不从。”从吴主诏中可见,吏家人口或三人,或五人不等。而王育民的吏户户口是1:5,取的是最高值,故葛剑雄认为此说不严谨。 ④按:《三国志》卷11《田畴传》载:“(田)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畴。”据此可推知田畴之辈率宗族入深山丛林之中居住,已不属于官府管辖,自然也不属于国家的编民。田畴控制五千余家,按每家四至五口计算,当有数万之众,此类状况,于汉魏之际,当不在少数。 ⑤曹丕《与吴质书》中言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幹)、陈(琳)、应(瑒)、刘(祯),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见曹丕:《与吴质书》,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卷42,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15页。 ⑥《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载:“公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可见曹军军粮已即将告罄。  参考文献: [1]《通典》卷7《食货·历代盛衰户口·丁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8页。 [2]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3][11][2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4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900、904、902页。 [4]刘铮、邬沦萍、查瑞传编:《人口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53页。 [5][8][14][20]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2、82、91、20页。 [6]《三国志》卷43《李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6页。 [7]《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袁子》,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36页。 [9]常璩、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7页。 [10]洪建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我国人口惊人耗减问题初探》,《人口研究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02页。 [12][13][15][16][17]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8、128、130、130、131页。 [18][19]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7、448页。 [22][28]《三国志》卷1《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22页。 [23]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七《五行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51页。 [24]《三国志》卷32《先主传》注引《英雄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74页。 [25]《后汉书》卷72《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41页。 [26]《后汉书》卷73《陶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页。 [27]《三国志》卷14《程昱传》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67页。 原载《经济史》2010年第6期

这篇论文不错。1/3 -1/4 这种恐怖的治乱循环在古代史里重复了太多次
avatar
Fritz2022
96 楼
中国南北朝和西方古罗马覆灭时间上类似,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这段时期是各民族的大乱斗,也是各民族的大融合,堪称一个充满诗意与悲情的乱世。
西方过了千年才由文艺复兴重新崛起,中国只过了三百多年就又回到唐宋巅峰,Ian Morris 说是因为中国有两条大河,文明保留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为将来重新崛起留下了火种,而欧洲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
陈寅恪说中华文明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然后融入才被重新激活,带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活力才让中华文明能够重生。
日本学者说,这段时期中华文明的崩溃让子民外逃,反而把中华文明圈影响力扩大到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
这些人说得都非常有道理和洞见,都是这段历史中的一面,文明兴衰的因果轮回复杂而精彩微妙。
avatar
fengeer
97 楼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05 22:16
回复 103楼 fengeer 的帖子
所以我开始的一个回复,就是东晋其实比南北朝更有代表性。
其实,玄学并不是废话,无病呻吟,可以理解成一种哲学,对宇宙的探讨,当然如果每天不干别的事,就讨论玄学,肯定军务政务要被耽误,但谢安也善于玄谈,但也很干实事。所以不在清谈,而在于清谈的人。


中华文明思想恣肆发展,旁逸斜出,从各个角度探索的时间太少了。我觉得大概就是春秋战国和新文化运动这两个大的探索,其他小一点的魏晋算一个吧,唐朝儒学复兴,宋理学,明心学,八十年代以来解放思想。 所以中华文明后来因循守旧,保守求稳,被黑格尔很看不上。
希望八十年代以来的势头还能保持几十年,成就中西融合,发展中华文明的大课题,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avatar
hhc_xuan
98 楼
回复 107楼 fengeer 的帖子
不谈现代的话,中国古代思想最解放的时期就是春秋战国和魏晋。所以我的视频里,说魏晋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哈哈
avatar
hhc_xuan
105 楼
“北方游牧主要是参与改写中国历史的事件太多,知名度高,但是总人口极少,并没有对汉族有太多改变。“
才细看这条,西晋时北方的内附胡人口总数相当于全国汉人人口总数,这是极少
avatar
minijing
106 楼
lavahx 发表于 2024-03-05 23:26
这话说的,要了解你的性格要从你太奶奶历史开始,比如裹小脚,你觉得有道理吗? 想了解历史就去看历史,不用牵强附会

同意!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现在了,还在回顾过去,过去怎么样跟现在有什么关系?因为过去是封建王朝现在的帝制就有了合理性?你怎么不回去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呢?!
avatar
Fritz2022
107 楼
回复 116楼 minijing 的帖子
奥威尔在1984 中说: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控制现在的人控制了过去。
avatar
minijing
108 楼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06 00:04
回复 116楼 minijing 的帖子
奥威尔在1984 中说: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控制现在的人控制了过去。

你这个过去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啊,毕竟历史一直在改变,疆土变化不要太多。还是你挑个对你有利的过去当未来的根据?说这片土地过去就是你的?
avatar
Fritz2022
109 楼
回复 118楼 的帖子
就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大家在讨论一下南北朝历史,您不必火气这么大:)

无论多么古老,无论多么原始,人类的本性,周而复始。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著名史学理论家克罗齐提出的命题。作为20世纪初期西方最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之一,克罗齐在哲学、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相关阅读
(古詩英譯) 朝天子·詠喇叭 - 王磐这镜头。。。真的惊艳?真相受隔壁养老年狗的帖子的启发,大家可以聊聊怎么照顾senior dog吗?【相见欢】剪湘魂 跟白九兄韵乐高集团正式发布2024年3月乐高幻影忍者、哈利·波特、创意百变(3合1)系列等10款新品从诗词里读懂中国,这套书里藏着无数中国人的文化底气!华人是不是眼里除了利益就是钱?看电视连续剧《似火流年》看版上这么多关于物价的讨论,觉得这次Biden连任没戏中国大陆出生申请人获美国签证数据统计(2024年3月)我的前半生:我和那些人西红柿炒鸡蛋放青辣椒很奇怪?!也问一个校车的问题陆船翻覆案谈判破裂 大陆代表撂下一句狠话45+,怎样才能克服对衰老的恐惧?给小个子mm推一件短开衫#音乐连接你我#美国原住民乐队SIHASIN北京站音乐会,2024年3月25日,周一,20:00分享这两次做的美甲 真的好好看!我们的一年(44)环球影城的惊与喜官宣2024浪姐名单,竟然有阿黛尔这年头,连天仙的颜都被网友审判了美哭了!网友选出2024年新西兰必去的18个地方!你同意吗?(古詩英譯)木兰诗唐朝作为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为啥没一部顶级历史剧?刚刚,交易所公布最新IPO排队名单(截止到2024年3月25日)​如果三求凯特留孩子…老中医的爱情 (三)证监会对4家企业拟香港/美国上市,出具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反馈意见)(2024年1月5日—2024年1月11日)这些白人还在租房是怎么想的啊(古詩英譯) 瑞鹤仙-醉翁亭记 - 黄庭坚绿色金融 | 2024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月报(2024年3月)晋文: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吴磊的哥哥爆火:186cm肌肉男神,好一个斯文败类!【长篇小说】县委副书记(2)(日更)(古詩英譯) 野望 - 王绩2024年3月21-24日广州蔡敏莉导师九型人格训练:谁在制约你?美国公民可以在国内银行开户吗大家除了住开销最大的是哪方面?这饮料每天一瓶会不会不健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