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爆雷背后 | 经济学人社论
1
2
英文部分选自经济学人20230313社论版块
America must plan better for the failure of banks that are large but not enormous
Charlie,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3
感觉本文感想,正文最后一句已经明示“规模略大的银行也会对经济造成威胁,而目前的监管力度仍然不足。因此,政策制定者的任务是对此进行补救。”
确实如此。
不过问题常常是因为开始是有相应的监管,但是某个时候监管放宽,那个疾呼放宽的人恰是破产银行的CEO,这件事无论怎么说,都会让我们即便不需要了解事件始末,都会相信这里面多多少少都有存在道德风险。
正如上一轮金融危机中,高科技公司大发股票期权,同时力阻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鲜为人知却很重要的独立实体,它对会计准则的制订负责。)将期权费用化。1993年6月,FASB出台了一个提案,试图要求公司给期权制订一个合理的价格,并将其列为费用。这是因为期权是一种真实的激励成本并由投资者承担了这种成本。
高科技公司方面强烈反对,其理由是:如果期权不得不费用化,则公司只能停止发放期权,这种激励万能药被停用将造成经济停滞。
结果是高科技公司取得了胜利,而这实在是匪夷所思。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股票期权计划成为一个只有胡萝卜没有大棒的激励方案,传统上曾经有一条大棒,但是在1995年被取消。一旦激励失去平衡,就必然导致其扭曲,这意味着提供正确信息的困难不断增加,而提供欺骗性信息的机会却在不断增加。
而此番硅谷银行,其实之前也类似存在着更严格的监管。
美国在上轮金融危机期间制定的金融监管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2010),曾要求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对银行资产充足率提高审核要求。但在川普执政期间,上述法案被修订,自此对小型的、不复杂的、未跨国运行的银行机构施行简化甚至宽松的监管要求,美联储的年度压力测试,即“全面资产分析与审查”的标准从资产500亿调整到2500亿以上。
于是硅谷银行自然游离于监管之外,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常规的对冲风险的风险管理安排事后被发现是缺失的,不过事实上该银行2022年的大半年时间,首席风险官也是缺位的,所以其风控缺乏也可以算是顺利成章吧。与上述股票期权问题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再度使用匪夷所思一词。
也许值得一提的是,硅谷银行随着规模发展,理应进行的第一次压力测试(其中一条包含应对美联储加息情况)按计划会是在2024年开展。
不过现在,我们都知道了,2024年还没有到呢,但,环境已变,破产已至。
最应该反思的,应该还是政策制定者吧!
因此,凡事必事出有因,这还是个常理。
4
01 第十期外刊精读课
想要读懂更多外刊,
尽在外刊精读课
从字词-逻辑结构-背景-专业性答疑,
从预习-精读-泛读,全方位训练英语思维,
带你转外刊!两期连报,价格更低哦!
点击下图,即可了解精读课详情!
02 早起打卡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