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将很难过上相对体面的晚年生活,很多人甚至可能会陷入晚景凄凉的窘迫之中。在过去经济景气度比较高的时候,很多人的想法都是趁年轻多挣点钱,将来的养老也就不成问题了,所以对养老并没有进行太认真的规划。但是如果将来经济不景气了,原先预期的高收入在未来难以兑现,养老就会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难题,毕竟退休之后二三十年的开支还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有限的职业生涯里积累下足够的财富。另外,在长寿和通胀等风险面前,将来养老的成本可能会超出预期,如果没有提前做出合理的规划,可能会让自己的晚年生活陷入被动。2017年3月31日,美国参议员查克·舒默(右一)参加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当年10月10日公布一项保护和扩大退休储蓄的计划
随着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正在迅速增长,未来的养老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2.6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8.9%,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亿人,占人口比例的14.2%,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这已经是中度老龄化社会。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还会迅速增长。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大的挑战就是未富先老,这让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面临较大的现实压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大概是1万美元,整个社会有较强的财力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而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过早进入老龄化时代,意味着我国还没有为规模庞大的老人群体做好足够的经济准备。所以,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想要维持一个体面的晚年生活,更多还要靠自己提前准备。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标准,如果退休后的收入能够达到退休前的70%,基本上可以维持生活水平不出现明显下降,所以,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退休金都是以70%的替代率作为标准,也就是说,如果退休前每个月收入1万元,退休后每个月的养老金能拿到7000元。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55%的替代率是警戒线,如果养老金替代率低于55%,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会出现严重下降。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想要知道自己退休后的收入水平,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养老金替代率能够达到多少。如果可以达到70%,说明靠养老金就可以基本“躺平”了,不需要做更多的打算;反之,如果距离70%的替代率还有较大的距离,甚至低于55%的警戒线,那就说明必须为自己的养老做更多的计划。
那么,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大概在什么水平呢?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的设计水平是60%,在2000年之前是可以达到这一水平的,甚至一度达到了70%,但是最近20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降,现在只有45%左右,已经远远低于55%的警戒线。那么,为什么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会持续下降呢?从养老金替代率的公式来看——养老金/退休前工资,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作为分母的退休前工资,二是作为分子的养老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职工工资每年都保持一定的增幅,这意味着在替代率这个公式上,分母在持续扩大,这就需要分子至少保持同步增长,甚至高于工资增幅,才能让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不断提升,但是恰恰相反,我国的养老金水平不增反降,导致替代率快速下滑。我国养老金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在于缴费率下降。由于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企业的社保缴费率持续下调,以前企业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比例为20%,现在下降到16%,缴费率下降导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下降到不足50%。即使现在的养老金水平只有45%左右,很多人的实际替代率可能也达不到这个水平,因为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员工工资的足额缴纳社保,只是按照一个相对较低的工资基数缴纳养老保险,这就意味着如果对照实际工资,很多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能更低。《人生果实》剧照
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也面临实际养老金替代率更低的问题。因为我国的养老金缴纳有上限限制,比如北京市去年的社保缴费基数的上限是每月28221元,如果个人工资水平超过这个数字,也不能按照实际收入来缴纳社保,这就意味着高收入人群实际的养老金替代率将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收入水平越高,实际替代率就越低。更为严峻的现实在于,即使现在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5%左右,将来的替代率可能连45%的水平都难以维持。一是因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将来年轻人的抚养压力越来越重,现在我国的养老比例是将近3个人抚养一个人,预计到2050年左右,可能会达到1∶1的抚养比,这就意味着将来年轻人必须大幅提高缴费率,才能维持现在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但随着未来经济增速放缓,这显然并不现实,不可能将这一代人的养老压力完全放到下一代人身上,更为现实的是,随着抚养比越来越高,将来的养老金替代率还会越来越低。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将来的退休生活完全依靠基本养老金,意味着晚年的生活水平会严重下降。在基本养老金无法让我们“躺平”的背景下,个人就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提前做好规划。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将很难过上相对体面的晚年生活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养老的财务规划,让自己将来退休后的收入保证在一定水平线之上呢?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让将来退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而不能完全靠基本养老金生活。即使在替代率很高的发达国家,民众的养老收入也不是仅仅靠基本养老金,而是建立起多层次的渠道,以保证有质量的晚年生活。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提出了养老金的三个支柱理论:第一支柱就是政府主导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主导实施的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也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打造一个完备的养老体系。在很多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基本上是靠三个支柱来同时支撑,尤其是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才是发达国家民众养老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美国来看,在三个支柱当中,政府主导的联邦退休金只是起到兜底的作用,真正给美国人的养老带来高收入的主要还是靠第二和第三支柱。在美国的三大支柱中,来自第二和第三支柱的收入占比高达90%左右。《嘿, 老头!》剧照
其中第二支柱就是以人们熟知的401K为代表。企业为员工开立一个401K投资账户,以员工工资为基数,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向这个账户缴费,包括定期存款、债券、股票、基金等等,政府对投资收益提供延迟纳税的税收优惠。具体做法是,个人在401K账户的投资收益免税,退休后从账户领取养老金时才上缴个人所得税。由于退休后个人的收入一般都会下降,纳税的基数大幅减小,再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延迟纳税其实意味着实质性的减税。所以,美国民众对于401K计划大都非常积极。美国养老的第三支柱是个人退休金计划,简称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即由自己建立一个IRA账户,个人投入一定资金投资股票、债券等等,账户资金和收益不能转移,直到退休之后才可以使用,相当于强制储蓄养老。政府会提供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将资金投入IRA账户。由于美国股市的长期牛市,给投资者带来了稳定的回报,再加上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美国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下的投资账户,给美国民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美国的401K账户中,有40多万个账户的余额达到100万美元;IRA账户中,有30多万个账户的余额达到了10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即使不靠政府的联邦退休金,这些账户的主人也基本上实现了养老财务自由。最近几年,我国也开始强调发展养老金的三大支柱,但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我国养老资产的第一支柱大概占83%;第二支柱大概占17%,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民众还没有养成为自己规划养老的习惯;第三支柱基本上还没有发展起来。
从个人角度来看,在三大支柱当中,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主导的企业年金等,这两大支柱不由自己决定,企业缴纳多少养老保险,以及是否建立企业年金,主要由政策层面和企业决定,真正能为自己的养老掌握主动权的,还要靠自己建立起第三支柱,也就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养老基金等。为了鼓励第三支柱的发展,最近几年有关部门开始推出越来越多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从无到有,对普通民众而言,未来的选择空间会越来越大。2018年,财政部等部委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我国建立第三支柱保险的一次重大改革。“个人通过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一定标准内税前扣除;计入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个规定的主要意思是,如果购买了个人商业保险,相应支出可以抵税,而这部分税并不是不收,而是等将来退休时再收,不过考虑到退休后的税基下降,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将来实际征收税款肯定会大大低于当前。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在国际上是非常流行的办法,为很多国家的第三支柱保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在研究多年之后终于引进这一办法,业界对此一度寄予厚望,认为这将有望撬动我国养老市场的第三支柱。不过试点运行以来,效果并不及预期。试点两年之后,有关方面曾经披露运行数据,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亿元,参保人数4.76万人。两年时间才达到3亿元的保费,说明吸引力远远不够。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遇冷,一方面在于税收抵扣的优惠幅度不够,更重要的是,预期的回报率也不是很高。中国银保监会曾经做过测算,假如一个人从30岁开始缴纳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每月缴纳1000元,产品收益率以3.5%的复利计算,等到60岁退休,总计缴纳保费36万元,账户价值变成了61.8万元,通过精算,一个月可以领到2746元。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从试点至今已经4年时间,充分暴露了相关不足,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合理的政策改进,如果将来能够在税收优惠和预期回报率等方面增加吸引力,对普通民众而言,还是一个可以期待的选择。除了养老保险之外,管理部门在2018年8月份推出了养老目标基金,与商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标的是基金,所以风险和收益都相对更高。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以来,国内的养老目标基金数量已经达到了170多家,规模超过1000亿元。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希望寻求更高回报的普通人而言,这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这是中国个人养老金发展的一次重要突破,意味着我国养老市场的第三支柱正式建立起来。其核心内容在于,个人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养老金账户,用来购买相关的金融产品。从《意见》的具体办法来看,“参加人应当指定或者开立一个本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个人养老金缴费、归集收益、支付和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规定,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万元,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来看,我国对个人养老金的设计和美国的IRA模式已经非常接近。在美国养老的三大支柱中,第三支柱主要就是靠IRA支撑,我国现在开始正式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说是养老市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民众实现多元的养老收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过,在美国的三大养老支柱中,第二和第三支柱之所以大获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股市长期牛市的支撑,为参与者提供了丰厚的回报。对于中国而言,第二和第三支柱能否成功,要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能否不负众望,为民众的养老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2017年6月,美国缅因州特伦顿,一对退休夫妇因退休工资过低,选择变卖房产住进了房车
美国等国家的养老三大支柱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反过来又吸引民众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市场,使养老金的第二和第三支柱越来越壮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于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并不稳定,大部分投资者难以从股市当中获得长期回报,所以,中国人的资产结构当中,金融资产的占比并不高,而是主要以房产为主。在股市等资本市场没有形成稳定回报之前,养老的收入完全指望资本市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在房产作为中国人主要资产的背景下,如何盘活房产,将成为中国人养老的一个重要方向。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探索不同模式的以房养老,包括银行版本和保险公司版本的以房养老,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随着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确认了居住权的法律地位,我国以房养老开始有了新的可能性。我国最早推出的银行版本的以房养老,模式是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银行,银行给老年人发放10年或者20年的贷款,老年人可以依靠贷款来养老。贷款到期之后,如果老年人或者继承人愿意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可以重新收回房产,如果不愿意归还本息,银行将拥有房产的最终处置权。我国一直在探索不同模式的以房养老,包括银行版本和保险公司版本,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龙巍 摄/ 新华社 供图)这种模式其实相当于贷款养老,而且老年人每年还要支付银行贷款利息,也是不小的负担,加之贷款期限最多只有20年,无法完全覆盖老年人的余生。所以,银行版本的以房养老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实施。2014年,我国又推出了保险版本的以房养老,叫作“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相结合,60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房产的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和银行版本的以房养老相比,保险版的以房养老对个人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不过,保险公司则承担了较多的风险,比如客户的长寿风险、房价波动风险,以及70年产权到期风险等等,所以保险公司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只有不多的几家保险公司推出了类似业务。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给以房养老业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民法典》第366条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首次确认了居住权的物权地位,最近很多城市已经开始登记居住权,这为以房养老带来了新的路径。比如,老年人可以将自己名下的房屋出售,但同时要求保留居住权,这种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对于老人而言,将房屋价值套现,可以为自己带来一笔不菲的养老资金,同时又不至于卖房之后居无定所;而对于房屋的买家而言,老人身故之后,居住权无法继承而自动失效,买家实现对房屋的全部权益。当然,这种办法的核心是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因为买家购买房屋之后,同时向卖家(老人)让渡了几十年的居住权,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买家都无法居住甚至出租,这部分权益要以一定的市场价格体现出来,这是居住权养老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可以预见的是,居住权养老的推进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很多困难,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突破路径,将有效盘活老人们最重要的资产,寻找到一个更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养老路径。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养老现实,我国民众需要尽可能地挖掘出更多的财富来源路径,为将来的晚年生活做好准备。考虑到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以及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即使有些人能够在年轻时积累一定的财富,实际所需的养老金可能还会远远超过预期。《都挺好》剧照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比如退休之后的房贷压力。假如你在40岁左右的时候买了一套房,选择了30年的房贷,这就意味着还贷周期要持续到70岁左右;假如你在65岁退休,这就意味着在还贷到期的前5年,你失去了之前的正常收入水平,但同时还要继续偿还高额房贷,而这个时候如果仅仅靠养老金,大多数人是无法承担房贷压力的。所以,在规划养老所需的资金时,还需要将房贷支出考虑在内。考虑到长寿、通胀和房贷等多种因素,将来退休之后的支出压力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如果不做好提前规划,退休之后可能就会迅速陷入困境。对自己将来退休后的开支做个预估,再对将来自己的养老金收入水平做个预估,看看二者之间是否有盈余,如果没有盈余,甚至还有很大的缺口,那么现在就需要开始为弥补缺口而提前规划了。排版:耿耿/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