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绿色金融】“以点带面”加速推进我国碳达峰工作——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

【绿色金融】“以点带面”加速推进我国碳达峰工作——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

公众号新闻


20231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方案》的出台既是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为局部先行先试开辟空间,也是为稳步推动全国碳达峰工作投石问路。

此次试点工作将以城市园区为主要实施单元;以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清洁低碳转型产业优化升级作为重要试点任务;以强化科技创新、实施重点工程、完善政策机制、开展全民行动为主要举措;以探索到2025年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可复制推广的举措经验,确保到2030年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政策机制全面建立为目标,激发地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全国提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主要任务方面的实施上,试点城市更注重低碳转型的系统性,转型路径重点围绕能源的绿色生产和高效利用、重点行业产能优化升级、建筑的绿色化和运行的低碳化、交通的电气化和智能化全方位开展绿色转型。试点园区则更为聚焦,转型路径侧重于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绿色水平提升、发展循环经济和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提升。

此次《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进程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加速推进。试点城市和园区要实现2025年和2030年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将迫切且巨大。建议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试点城市和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相应地开展配套绿色与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创新,同样形成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事件
2023年1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1](以下简称《方案》)。
点评
《方案》明确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碳达峰工作实施条件差异较大,《方案》的出台既是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为局部先行先试开辟空间,也是为稳步推动全国碳达峰工作投石问路。
此次试点工作将:
城市园区为主要实施单元;以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清洁低碳转型产业优化升级作为重要试点任务;以强化科技创新、实施重点工程、完善政策机制、开展全民行动为主要举措;以探索到2025年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可复制推广的措经验,确保到2030年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政策机制全面建立为目标,激发地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全国提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此次《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进程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加速推进。试点城市和园区要实现2025年和2030年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将迫切且巨大。建议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试点城市和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相应地开展配套绿色与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创新,同样形成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一、《方案》主要内容解读
1.1 试点选取
虽然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但各省不同区域的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同样存在差异,地区间推动碳达峰工作的实施需要更加细化,更加兼顾地区发展不平衡,制定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政策。为此,《方案》规划将首批在15个省区选取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省级及以上)园区作为碳达峰建设工作试点。15个省区涵盖中、东、西部,既有能源消费大省,也有资源产出大省,既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有经济大省。因此,预计选取的首批试点样本能较为充分代表和反映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现状,并能提供绿色发展参照。短期内,预计还将开展第二期、第三期试点的报送和选取。


1.2 主要建设任务
主要任务方面,试点城市更注重低碳转型的系统性,转型路径重点围绕能源、重点行业、城乡建设、交通领域,将分层次开展绿色转型。试点园区则更为聚焦,可视作一个大型经济主体,转型路径侧重于自身能源利用、产业优化升级、基础设施绿色水平提升、发展循环经济和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提升。
(一)试点城市
1. 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核心是鼓励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利用。风、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消纳。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一般的地区,则重点鼓励加大绿电绿证交易规模。
分析预测:随着《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22〕1258号)的实施,可有效促进绿电和绿证发挥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作用,是区域间生态补偿的实现方式之一,未来绿电和绿证的交易规模和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地区也将进一步鼓励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为地方经济争取“能耗”空间。
2. 在能源资源利用上,将继续贯彻“节能优先”的理念,从能源的开发、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使用等环节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将建立以废钢铁、废铜、废铝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并加大大宗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
分析预测: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将一方面加强节能监察力度,尤其是针对地区重点用能企业,依照《节能法》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严格》,实施重点企业用能约束,另一方面将发挥服务职能,通过节能诊断绿色技术宣传推广等手段,参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发改产业〔2021〕1609号)《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发改产业〔2022〕200号)《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发改产业〔2023〕723号)帮助企业挖掘节能潜力。
3. 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上,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是主要抓手。产业结构上,将推动重点行业水平提升,推动优势产业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能源结构优化上,要合理的控制煤炭的使用,通过工艺流程的优化,以电能替代、清洁燃料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利用为手段,降低碳排放。
分析预测:近期,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选取了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汽车、轻工业、石化化工、电力装备、电子信息等十个规模大、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主要制造业行业,制定稳增长政策措施。试点城市将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合理优化原材料行业产能,同时将发展要素向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倾斜。
4. 加快成乡建设低碳转型上,将聚焦建筑绿色化和建筑建成后运行低碳化。试点城市新建建筑将根据更高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实现高比例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存量建筑也将实施最高标准节能改造,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能源损耗。在建筑用能上,将重点推进清洁供暖工作,加大工业余热、地热的清洁热源的使用。
分析预测:建筑绿色化方面,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相结合是降低建造过程碳排放的重要方式。由于成本受到规模化和运输距离的影响,装配式建筑存在区域集群效应,受益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建筑节能改造的需求,将带动试点地区绿色建材产业的消费和生产。建筑用能方面,减少碳排放需要全面电气化转型和开展零碳用电,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采暖。预计未来热泵采暖、电采暖、建筑屋顶光伏、BIPV建材(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绿色技术将在试点城市大范围应用。
5. 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上,将主要从推动交通运输工具装备绿色化、优化大宗货物运输结构、加强交通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智能交通领域入手。
分析预测:交通运输工具方面,试点城市预计将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约束低效高排放燃油车的行驶和运营,另一方面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置换,并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近期内车桩比1:1预计将成为试点区域建设目标。针对城市大型港口、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将通过建设铁路支线,推动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实现多式联运发展,从而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智能交通方面,将主要通过优化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和出行引导提示,减少出行时间,增大流通量。
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实现路径可详细参阅兴业研究2023年10月24日发布的《2023年降碳重点领域与行业机会分析》。
(二)试点园区
1. 在提升能源清洁化利用效率上,将采取园区节能诊断,推动园区一体化综合用能系统改造,以及各类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应用等措施。
分析预测:现阶段,我国工业园区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预计试点园区将首先聚焦于集中式能源基础设施的清洁化改造,促进煤炭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利用。然后同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高碳能源供应。再通过分析园区企业能源需求,合理优化园区企业间能源流向,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2. 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增量方面将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存量方面推动重点企业实施工艺流程绿色低碳再造。
分析预测:园区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路径与城市层面相类似,发展要素,如用能指标、土地资源等将重点向园区主导产业互补的产业倾斜,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园区传统高耗能行业将不得不通过节能技改,使自身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值水平以上,否则将面临产能出清的风险。
3. 在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水平上,将着重提升园区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低碳水平,加强污染物的集中治理,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分析预测:未来园区将加大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力度,尤其是在数字化赋能领域,通过能源和碳排放的数字化监测管理平台建设,及时掌握园区企业能耗和碳排放的实时数据,通过及时预警和干预,以目标为导向实现碳排放的事中管理。
4.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上,需开展园区物质流分析,深挖产业关联性,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并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促进物料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等,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
分析预测:园区进行循环化的核心是要实现园区能源、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废弃物的大幅降低。预计试点园区将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结合能源系统性优化工作同步开展循环化改造。从园区整体出发,促进企业间的协同,使物料、能源在企业和企业间的合理流转,切实提高资源产出率。
5. 在提升减污降碳协同能力上,将综合运用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式,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控制和改造提升。
分析预测:园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核心目标是将生产原材料中所有组分都转换为产品,从而减少废料的产生,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2021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共同制定了《“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提出节能、节水、降碳、降耗、减污、增效六大目标。预计试点园区将以清洁生产审核评价认证为主要抓手,系统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改造。
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实现路径可详细参阅兴业研究2023年6月20日发布的《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框架》。
1.3 主要举措
试点城市/园区需结合区域绿色低碳发展需要,从强化科技创新、实施重点工程、完善政策机制、开展全民行动四大方面制定保障措施,确保绿色转型任务的完成。
强化科技创新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将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实施重点工程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将以目标为导向,在能源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先进技术示范、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将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完善政策机制方面,试点城市将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创新碳排放核算、评价、管理机制。开展全民行动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将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开展碳普惠活动,创新探索绿色出行、制止浪费、垃圾分类等方面体制机制[2]
二、金融服务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建议
现阶段,我国已构建完成“双碳”政策体系,工作重点聚焦与“有序落实”。此次《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进程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加速推进加速推进。试点城市和园区到2025年,要实现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基本构建,可推广复制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初步形成,碳达峰路径基本清晰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要确保试点目标的顺利实现,意味着存量上,试点城市/园区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改造需要大量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支持;增量上,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的“绿色增长”将催生大量的投资需求。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积极参与试点城市/园区的建设同样有利于构建服务区域和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在绿色转型的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具体建议为:
1. 积极参与试点城市和园区碳达峰建设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试点城市和园区要创新围绕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金融机构可以发挥金融领域专业特长,主动参与到试点城市和园区碳达峰建设方案的编制过程中,一方面贡献金融领域的经验和智力,另一方面及时了解政策的动向和趋势,根据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规划和进程合理调整金融资产布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银行金融机构可与政府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例如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节能诊断工作,为诊断过程中挖掘的节能减排措施提供配套的绿色金融服务。此外,银行金融机构可与第三服务机构,如清洁审核机构、绿色园区(工厂)评价机构等开展合作,识别园区、企业的绿色改造需求。
2. 开发配套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试点城市/园区所在金融机构分支可以开展金融创新试点,开发配套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试点城市/园区转型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路径措施,分类别开发对应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审批流程。伴随着试点城市/园区低碳转型政策框架和经验的推广,试点区域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也能迅速普及推广。
3. 大力发展园区金融。园区作为我国工业企业主要的布局方式,贡献了全国31%左右的碳排放,是化零为整推动工业企业综合协同绿色化转型的抓手。园区碳中和试点工作的开展将为我国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产生重要的借鉴作用。金融机构应重点参与并支持试点园区碳达峰建设,根据园区绿色转型规划,为园区及园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基于服务试点园区的经验积累,逐步更新完善自身园区金融系统架构和产品体系,为未来园区金融服务的迅速推广和扩展奠定基础。如金融机构可积极参与园区整体的节能改造,为具有典型特征的园区构建客户“绿色低碳沙盘”,并以此补充和丰富园区金融产品体系。
4. 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试点城市和园区无论是在推动既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上,还是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上,都将以链头企业作为最主要的政策落脚点,通过发挥链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链的协同优化。建议金融机构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可考虑与链头企业共同构建绿色供应链的评价体系,对供应链企业加入环境绩效评价,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5. 开展数字化与碳账户结合的创新。金融机构可以与试点城市和园区合作开展碳账户的应用与创新,尤其是数字化与碳账户结合方面。《方案》要求围绕碳排放统计核算、项目碳排放评价、产品碳足迹管理等配套制度开展先行探索。金融机构可以与试点城市/园区开展能源和碳排放数据系统的共建共享,并以企业碳排放数据为基础,以碳账户为工具构建企业“碳画像”,对企业绿色低碳行为进行识别,提供差异化绿色金融服务。未来,利用数字货币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数字技术与碳账户的结合,可开展绿色金融智能合约业务,实现业务的精准触发、信息的精准披露。
6. 参与全民低碳行动。全民行动作为《方案》明确的重点举措之一,预计试点城市/园区将积极构建碳普惠制度,鼓励绿色消费,促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开展个人碳账户,以碳积分的形式参与全民行动的建设。在全民参与绿色低碳行动热情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建议金融机构丰富个人碳账户的应用场景和奖励模式,不仅能有效的支持绿色消费,还将带动零售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
注:
[1]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EB/OL],2023/11/06[2023/11/06],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311/t20231106_1361804.html
[2]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答记者问,国家发展改革委[EB/OL],2023/11/06[2023/11/06],https://www.gov.cn/zhengce/202311/content_6913875.htm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第四章第四节 三民主义和近代中国【绿色金融】碳市场月报(2023年9月)【绿色金融】我国甲烷控排“施工图”来了!——绿色金融月报(2023年11月)【绿色金融】可再生能源行业景气提升——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3年9月)我们的一年(14)穿越死亡谷【绿色金融】CCER正式重启——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京雄高速年底将建成通车;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名单公布丨科技早新闻【经典重温】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有哪些新方式?——评《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绿色金融】我国开启建设统一标准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助企燃动绿色引擎,招行打造绿色金融特色服务【绿色金融】煤电“审批潮”下各省电力供给与风险挑战全文丨《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获批第四章第三节 土地国有化的民生主义【绿色金融】绿色建筑及相关产业与金融协同框架【金融行业】自贸区将迎数据跨境探索创新机遇——评《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金融行业】人工智能监管国际合作启航——评《布莱切利宣言》【绿色金融】全球ESG披露体系与企业实践探析——ESG报告编制指南【绿色金融】首批CCER方法学出台,明确减排项目类型以及工作要求【绿色金融】成本指数降至历史低位——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3年10月)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公布!以人为本,无远弗届——评《大众金融——商业银行的进化之路》【绿色金融】景气回落但预期不减——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3年11月)【绿色金融】煤电战略定位转变的风险与挑战【绿色金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做好绿色金融等大文章——绿色金融月报(2023年10月)陈凯歌们怎么想已经不重要——评《雄兵出击》第四章第二节 四政五权的民权主义第四章第一节 仇外自大的民族主义【绿色金融】小型绿色环保企业景气显著回暖——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3年12月)【绿色金融】央企ESG指标体系:中国方案加速推进【绿色金融】欧盟电池新规细则及应对思考【首发】方信完成超千万元战略融资,加速推进智慧病理科整体建设方案研发【绿色金融】欧盟可持金融战略进展与启示【绿色金融】做好五篇大文章 | “绿色金融”研究合集(二)【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已具备哪些制度条件?人类学家的造词术——评《实验室生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