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长跑需要坚韧的心力
来源:彭凯平
人生的长跑需要坚韧的心力
——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2届的毕业生们,各位老师、家长以及此时此刻在线上陪伴着我们的亲朋好友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向2022年度135名本科生、143名硕士研究生,68名博士生致以最衷心的祝贺!恭喜你们学业成功,祝贺你们顺利毕业!
几年前,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你们相聚清华园。我相信,在那个时候,你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烧起一团火,那火光中闪烁着对学习、事业、理想的追求,也氤氲着对友谊、情感、成长的渴望,更燃烧着对在清华园中开启的新的人生的无限向往——我相信,这里一定是你们某一份梦想开始的地方。
今天,在你们顺利毕业之际,我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每个人的面容、每个人的眼睛、每个人身上的那团火,不由得心潮澎湃。正如我相信曾经童真的你们“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现在,我更加相信成长起来的你们“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我相信你们没有辜负“早收中熟,觉风雨如期”的不悔青春,我更加相信你们会一直记住“明斋点萤火、水木湛清华”的一物一情。我相信你们已经学会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树立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豪情壮志,更相信你们能够毕生执守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成就你们未来不凡的人生!
总之,我和所有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老师们都无条件地相信你们。就像相信即便是疫情反复也阻挡不了大家顺利毕业一样,我们也相信你们的人生就算有波折、就算有困难,也阻挡不了你们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是的,人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这个连续的过程又是由一个一个闪光的片断组成。我们虽然无法洞悉每一个片断中的悲喜交集,但总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贯穿始终,用它们特殊的价值指引着我们前行,走向光明之所在。比如善意、良知、爱与美、专注与创新等。而这其中,有一种精神称之为坚韧,也这是我今年毕业典礼的寄语主题——“保持坚韧,来日方长”。
为什么要谈坚韧?因为,今年是2022年。
2022年的毕业生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境呢?
首先,疫情的“低烧”还在持续,特别是最近这几个月,反复反复,没完没了,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冲击。
其次,今年全国有高达1076万高校毕业生,不仅人数众多,并且受外部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与国内疫情的反复性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比往年更大。
第三,在剧烈变化的大时代中,诸多内外部情境的作用叠加,使得整体社会情绪表现出诸多的不稳定。
如何应对?我们人拥有的最重要的武器,此时此刻,其实就是坚韧。
为什么坚韧这么重要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身体里有两个“renxing”机制。一个是我们平常形容一个人做事执拗顽固、无所顾忌,必须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不考虑后果与别人感受的那个“任性”。一个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坚韧不拔、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那个“韧性”。
第一个“任性机制”主要来源于人面对危险或冲突时,会极大地激发起他本能的避害反应。“避害”反应体现为以“焦虑、恐惧、不安、愤怒、忧伤”等为代表的负面情绪与心理状态,展现出“斗或逃”的本能的应激行为。
而第二个“韧性机制”需要我们利用人类的心理韧性来战胜困难,解决问题。就像跑长跑一样,一开始我们可以依靠我们天赋的体力跑起来,中期就要依靠我们的智慧,经验和战略,后期拼的一定是我们的心理韧性。
(图片源于网络)
心理韧性总体上分三重境界:
第一重:复原力。这是指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也称之为反弹力、坚韧的精神。
第二重:抗逆力。这是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姬拉·李·达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称之为耐磨力,通俗的说法是意志力、自控力等。
第三重:创伤后成长。是指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这是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特得斯奇(Richard G Tedeschi)的研究贡献。而我将之称为PTGD——创伤后的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创伤后的成长不仅包括恢复「正常」,还包括将逆境作为通向成长和获益的途径或者机遇。
正如哲学家尼采的名言:“任何不能杀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或如曼德拉曾经说过的:“生命中最大的荣耀,不是我们从来没有失败过,而是在每次失败后还能够不断爬起来继续前行”。
心理韧性的重要性不仅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它也同时是我们中华文化最为推崇的一种人文精神。
在古人的意象中,“韧”是一个形声字,由“韦”和“刃”构成。其中,“韦”本意指的是熟牛皮;而“刃”就是刀刃。合起来,就是表达“耐割又耐划的熟牛皮”。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张熟牛皮的感觉是什么样?你揉它、搓它、拧它,甚至用刀去划它,它都不会损坏。这块牛皮给你传递的那个感官概念就是“韧”。如果类比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它们有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使它们的质地可以像那块熟牛皮一样柔软又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然会变形但就是不会脆折,这就是“韧”字带给我们的文化心理启示:
“一个有韧性的人,首先像这块熟牛皮一样,在各种困境面前,能够划不破,割不断、戳不烂,始终保持强大的复原力、耐磨力、内驱力。”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心理韧性呢?这里我给同学们几个小建议:
1. 要韧性,不要任性。要刻意锻炼建立理性的防御机制,不要总是遇到事情就马上启动本能的防御机制。我曾说过,“一个人遇到困难与挑战,下不来台阶的时候,我们是动物。下得来台阶时,我们才是人。”所以心理韧性的培养与锻炼是我们“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一句话,遇事要理性,不能太本能。
2. 要强悍化,不要软体化。不要被困境所困,被难事所难。要主动选择跳出思维陷井、超越即时快乐、提升自我效能、发现自我优势、保持身心健康、追求远大目标,建立积极人际等。这些能力很实用也很重要,是让我们的人生强悍起来的重要抓手。我非常欣赏的一句歌词就是:我吞得下所有的苦果,更能把它们狠狠地吐出来!
3. 要让坚韧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成为一种标语口号。在多年的教学与生活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个帮助普通人控制负面情绪的困扰、培养心理韧性的八个具体的小方法,简称八正法,它包括:深呼吸,闻香(屈原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君子佩香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一项很高级的生活内容),抚摸身体(特别是膻中穴、腹部、掌心),幽默地会心一笑,倾诉,运动,专念(如“抱元守一”的觉察),写作(“文以载道,文亦可以养心”)。这些小小的行动,持之以恒,能培养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抗逆力。
在为你们毕业祝贺之余,我的心中也难免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疫情真折磨”。与在漫长的时光中不时记起你们在校园中的音容笑貌相比,疫情所带来的暂时的不安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当年,我们亲手把你们迎接进清华社科学院,今天,我们又不得不亲手把你们送出这水木清华园。你们还那么年轻,还少不了青涩。但是命运之轮已经在今天把你们投向一个更为辽阔与未来的大世界。
在此离别之际,借此机会,我把“坚韧”一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都能保护好你们的信心与勇气、保护好你们的情绪与智慧,保护好你自己和你们所爱的人。
天下很大,四海为家,有无数的梦想与荣光等着你们去实现。天下又很小,不论你走到哪里,希望你们记住:这里永远是你的心灵的家园。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国际在职“MBA/EMBA/DBA”课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