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波涛起伏,你要做的不是控制水流,而是学会游泳。面无表情,处变不惊,即使在危急情况下也能保持安静从容。如果你恰好拥有这些特质,恭喜你,你已经被确诊为“人中水豚”。水豚,或者“卡皮巴拉”(capybara),正因其稳定的情绪特质成为互联网上的新晋网红。它的拥趸们发现,这种拥有一双圆圆小眼睛的啮齿动物身上有一种冷静淡然的气质,不管是被鹈鹕夹头还是遭遇鳄鱼,都不能影响它一脸平静地觅食、游泳或是发呆。某天下午看了半小时水豚小视频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呆呆的小动物身上最吸引人的其实是一种“我不在乎”的特质。它对外界施加的压力毫不在乎,看起来也并不想着去干涉其他物种,更不在乎自己几点几分要上哪儿去,简而言之,几乎是一个“行走的‘顺其自然’”。《周日晚上左右》剧照
每一个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都清楚这有多不容易。晚出门两分钟就赶不上的公交车、稍不注意就忘回了的邮件、不百分之百努力就通不过的面试,还有多年以来父母不停在耳边强调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老话,都要求我们步步为营,捍卫秩序,对任何一种可能的风险严防死守。
大部分时候,这样做是行得通的。毕竟从生物演化的角度上来说,只有那些最能预判和规避风险的生物才能在残酷的大自然中活下来。人类社会中,自孩子出生起,家庭和社会就在明确或无意地鼓励他学会自我控制和自律,为接下来的生活早作安排和打算,希求终有一天达到万物澄明有序的完满状态。《垫底辣妹》剧照
可是为什么,有时候当我们真的这样做,人反而越来越不开心了呢?2015年,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院的托马斯·林奇(Thomas R. Lynch)等研究者发现,人类自我控制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呈钟形曲线——自我控制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幸福。换言之,我们都希望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但对失去控制的严重恐惧可能会损害心理健康。
的确,当对控制的渴望滑向坐标的一极,人就会进入一种名为“过度控制”的陷阱。在心理学上,过度控制(overcontrol)是一种极度担忧失控的人格特质。林奇等研究者曾总结出“过度控制”人格的四个核心特征,比如缺乏开放性,为了规避风险而逃避新奇体验,再比如抑制情绪表达、推崇忍耐精神等。从自我的层面来看,那些非常害怕失去控制的个体会变得尤其完美主义,对自己和他人也会变得格外挑剔。《迟开的向日葵》剧照
当过度控制者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就会被人称为“控制狂”。你一定能数得出几个拥有这种特质的亲戚朋友,他们或许是喋喋不休要你一定要按照其意愿生活的父母,或许是半夜打电话来确保一切工作都在轨运行的老板。其实,我们或多或少也会遇到这样的“控制狂”时刻。对我来说,最近一次控制欲爆棚发生在和朋友出国旅行时。行前,我在网上查阅了所有攻略,给每一天都安排了完美行程,但真的抵达目的地后,我们先是遭遇了大风天气、朋友鼻炎复发,接着预订的演出被取消,再接着是吃坏肚子、电话卡失灵……外部因素并没有影响我的计划,反倒让我更加执着于那个“完美旅行”的样板。到了行程最后一天,当我依然坚持要按原计划出门吃一家热门馆子,抱怨朋友不够配合时,她终于无法忍受,向我大声抗议:“我感觉我们并不是出来玩,倒好像是要每天都要赶着完成你安排的一个什么任务似的!”《阿甘正传》剧照
我意识到,正是我对意外的恐惧和对一切圆满的渴望,反而毁掉了这次难得的旅行。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这些强迫性的念头促使我竭尽全力去修复那个脑海里的计划,可越想修复,动作就越变形,内心深处的怨气也越重,开始时我只是抱怨为什么这么倒霉,后来演变成谴责朋友为什么不和我一样努力完成旅行攻略。某些瞬间,我甚至觉得她就是破坏计划的“同谋”,否则为什么她偏偏选这个时候犯鼻炎,为什么要在听歌剧的时候肚子痛……可那个对完美关系的渴望又不允许我将这些愤怒表达出来,于是我开始变得挑剔、说教,语气也带了不满。正像所有对控制狂的总结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要控制带来的确定感和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总是以他人的自由和紧张为代价。幸好这一切只发生在旅行之中。在关于家庭模型的研究中,“过度控制型”是一个被学者和大众媒体反复讨论的类型。那些与过度控制者关系密切的人,由于很难达到对方的期望,最终会出现低自尊表现,最终带来充满冲突和怨恨的关系,因此也有学者将亲密关系里的过度控制视为情感虐待。2010年,蒙特利尔大学的安妮·伯尼尔教授在研究12〜15月龄、16〜26月龄幼儿与母亲的互动时发现,有些妈妈会通过支持孩子的选择和意愿来鼓励孩子的自主性,这些儿童的认知技能和注意力控制技能也更高,而那些过度管控婴儿的举动则有可能损害他们自我控制技能的发展。《小舍得》剧照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过度控制倾向正是通过代际传递被习得的,一个“控制狂”很可能拥有完美主义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喜欢对失控的人和事异常挑剔的人,他们的高标准常常来自严苛的家庭和强竞争的学校环境,当这些标准被内化后,他们不断地认为自己必须做某事、产出某些成果、达到某种目标,一旦脱轨,就会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继而感受到强烈的焦虑,甚严的律己态度很快会延伸到身边的人身上,他们开始给他人强加许多规则、标准和“应然”。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生活也是加重自我控制的诱因之一。就像被抛入陌生国度的一次旅行、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以及意外后难以承受的代价,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创伤体验。许多人就是在经历失控的惊险后,变成了一个唯恐行差踏错、需要事事严密控制的普通人。《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不幸的是,过度控制的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控制狂本人。在《焦虑症与恐惧症手册》中,作者艾德蒙·伯恩(Edmund J. Bourne)将过度控制列入容易加重焦虑的四种人格类型之一,认为它和完美主义、过度需要认可、忽视身心压力征兆等一样,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厌食、社交障碍和长期应激状态,当这些因素叠加,过度控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那次旅行中,虽然我不停地在心里抱怨朋友,但那种失序时的不平衡感,竭尽全力让一切回到轨道的努力,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再尽责一点,控制能力再强一点,是不是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呢?而这就是每一个控制狂都会遭遇的顿悟时刻:这个世界并不会一直按照你的剧本运行。《七个会议》剧照
让一个具有强控制特质的人马上变成“人中水豚”显然并不现实。如果过度控制型人格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身心健康,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是相当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在特定场景下的“小型强迫控制”,在状况变得严重之前觉察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你可以试试短时间的闭目冥想,把注意力从那些让你不适的脱轨事物上拉回来,回到呼吸上。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人的思绪如同断线的气球,它来来去去随风飘荡,但你可以选择放掉它,不去理会,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一样。
或者就试试在你能够接受的安全范围内,让事情按它的方向发生。允许孩子的房间不那么整洁,不非要强迫他马上收拾,允许朋友想在旅行时独自在酒店躺着休息,允许下属不马上回复你的邮件,以他自己的节奏完成工作。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不要一直那么紧张,偶尔也可以放下担忧。这些尝试哪怕能成功一次,都可能成为你今后脱离强控制状态的有益资源。《绿皮书》剧照
那天在回程的飞机上,我和朋友终于握手言和。我俩说好,以后再一起出去玩,她不会干涉我做“特种兵”,我也能允许她“躺平”,聊着聊着,我们想起旅行第三天在水族馆看水母的那个下午,鱼群自在来去,因为不确定要去哪儿,反而有了闲适的美感,看着它们,人的心情也安静平和了许多,生活波涛起伏,我们要做的不是控制水流,而是学会游泳。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