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敏教授:CTS-AMI研究证实通心络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树立典范
2023年10月2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成果之一“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简称“CTS-AMI研究”)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IF 120.7]。这是中医药现代化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突破性进展及中西医结合的典范,该研究在中医药走向国际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近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聚焦络病理论学术创新与转化应用,诸多大咖专家一起交流中医药研究进展,共同助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关怀敏教授围绕急性心肌梗死(AMI)现状和CTS-AMI研究及其意义进行访谈,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实践指导。
微血管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需要攻破的主战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血管急危重症,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关怀敏教授表示,随着我国胸痛中心和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不断完善,我国胸痛诊疗也日趋规范。然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预计到2030年之前,我们还不会迎来拐点的到来。”
关怀敏教授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管理主要可从加强疾病管理和增加疾病治疗武器两方面入手。例如,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规范院前急救和急诊科诊治流程,提升急性胸痛急诊诊疗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对于不能立即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基层医院,目前新的溶栓治疗可以在乡卫生院或救护车上实现。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救治在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但是大血管开通不等于心肌缺血得到了有效救治。“微血管是血液通过冠状动脉大血管到达心肌的最后‘一公里’,心梗发生以后微血管发生严重的损伤,即使大血管开通,血液仍无法灌注到心肌细胞。另外,再灌注治疗后还可能会发生再灌注损伤。”关怀敏教授指出,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是当下必须攻破又难以攻破的主战场。
聚焦微血管损伤国际难题,通心络CTS-AMI研究应运而生
“目前国际上仍缺少有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和措施,我国临床指南中也缺乏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有效药物推荐。幸运的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可能针对这些临床治疗短板有好的方法或药物。”关怀敏教授表示,我国中医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临床实践中也被证实了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中医药想要得到国际的认可,想要充分发挥其治疗优势,并走向世界,必须得先建立一个范例或者试点。”关怀敏教授指出,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发的通心络胶囊能够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作为范例的“工具药”。
关怀敏教授指出,“急性心梗发生后,气血不足、血流减慢,也就是发生了血瘀;另外,心梗患者的胸痛是心肌发生炎症和坏死的过程。而通心络胶囊以此为切入点,发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关怀敏教授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领衔开展的系列基础显示,通心络胶囊能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保护微血管完整性、促进微血管再生、减少心肌出血、抗心肌凋亡、促进心肌自噬、抗炎症细胞浸润等,对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具有双重双向保护作用,可减小心肌无复流和心梗面积。
在临床研究方面,杨跃进教授领衔的一项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ENLEAT试验)证实,患者行PCI手术前及手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增加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降低心梗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率,缩小无复流和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都证实了通心络在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显著作用。关怀敏教授指出,任何研究都需要转化,其目标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在此基础上,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简称“CTS-AMI研究”)。目的就是在大规模心肌梗死人群中,进一步证实通心络胶囊改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能力。
设计严谨、结果意义重大,CTS-AMI研究结果为全球急性心梗治疗带来希望
关怀敏教授表示,CTS-AMI研究在研究设计方面具有非常多的亮点,而且在指南推荐治疗的基础上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且不增加大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风险,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该研究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JAMA发表,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意味着中医药赢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
CTS-AMI研究设计亮点突出
CTS-AMI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国124个临床中心纳入发病24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成人患者3797例。患者按1:1随机入组,分别在STEMI指南指导的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口服通心络胶囊或安慰剂治疗12个月。通心络组患者随机入组后给予负荷剂量(2.08g)治疗,术后给予维持剂量(1.04g)治疗,每日3次。
关怀敏教授认为,CTS-AMI研究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原因之一是该研究的设计非常合理且严谨,采用了国际最高临床研究标准,由指导委员会和数据与安全监督委员会监督,并且有国际顾问全程参与其中。
“从心肌梗死发生到随访一年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不管是患者的临床特征、胸痛中心16项或18项质量控制指标,还是急诊PCI、补救PCI或是单纯溶栓的情况,CTS-AMI研究中的患者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和真实世界数据比较贴近。”关怀敏教授介绍,CTS-AMI研究采用的是世界公认的硬终点、软终点和安全性指标,符合国际上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要求。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再梗死、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次要终点包括主要终点的各个单项指标、30天时STEMI的严重并发症、30天和1年时的严重出血及1年时的MACCEs、心衰再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等。
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非常均衡,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岁,其中76.9%是男性。大多数患者入院时的Killip分级较低。关怀敏教授指出,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没有显著差异,数据录入非常全面,这也为以后进行亚组分析或数据的进一步挖掘提供了便利。“总的来说,CTS-AMI研究设计的各方面都比较突出,非常令人信服。”
CTS-AMI研究结果意义重大
CTS-AMI研究中的患者都采用了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几乎所有患者都接受了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不到三分之二的患者接受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约一半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治疗等,87.0%的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
关怀敏教授指出,“CTS-AMI研究的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规范化管理。因此,在此基础上,让服用通心络胶囊的患者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是非常困难的。”CTS-AMI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组有64例患者(3.4%)在治疗30天时发生MACCEs,而安慰剂组有99例(5.2%),相对风险(RR)为0.64(95%CI:0.47~0.88),意味着通心络胶囊能够显著降低30天MACCEs事件风险达36%。
“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目标是将30天MACCEs下降到3%左右,这也是我们最理想的数值。CTS-AMI研究把30天的MACCEs下降到3.4%,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是一个里程碑研究。”关怀敏教授欣慰地说道。
细分30天MACCEs的各个组成部分,通心络亦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随访一年时,通心络仍能持续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其他次要终点中,包括30天卒中发生率、30天和1年大出血率、1年全因死亡率、24小时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体相似。
CTS-AMI研究结果展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CTS-AMI研究在顶级期刊JAMA杂志的发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为解决STEMI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治疗价值。
“CTS-AMI研究的意义不仅为通心络增加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作出了一个典范,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探索了一个路子,走出了一个样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CTS-AMI研究能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发表,且获得高度评价,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巨大成果。
CTS-AMI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关怀敏教授表示,“未来,中医药领域的临床研究应以该研究为模板,将中医药的机制和疗效搞清楚、说明白,为人类生命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