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米线面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Shilry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在云南,米线从最基础元素 —— 米线是什么 —— 开始:云南本地色白而有光泽的米线,细长柔韧,耐烫不断,粗细各异,质地软硬兼具,弹性和韧劲在唇齿间暗戳戳较劲,米香浓烈。而梗米制作,圆柱型皮筋外形饵丝——它相比米线过分软糯,少了几分纵享丝滑和韧弹的矛盾感。
同时入口的还可能是口感类似扁粉的米干——缺少几分米线的柔滑,在澜沧江边以跟花生汤的搭配出圈,以清淡浓郁俘获食客。能不能判断出眼前这碗看似是米线的米线到底是什么?是云南米线题的基础入门关。解题时,作为题目干扰项的饵丝、米干、米粉之类,都需要仔细甄别,方可进入下一个答题步骤。
对云南米线第一次答题,可能输在审题不清上。绕开迷惑项,米线还分粗米线和细米线,干米线和湿米线。这是新手非常容易混淆的地方:咦,这好像也不粗?这好像也不细?米线还在,人困惑了。
在昆明来说,这道题的答案我们死记硬背一个准则就好:“小锅米线,用粗米线”。昆明容纳五湖四海的游客,小锅米线作为代表,通常盲选粗米线。粗米线的综合素质稳定对外接受度高,虽然粗,但耐煮,可以在快速导热的铜锅加持下,让粗米线充分挂味。
除了味道浓稠丰富的酱香,肉香四溢的肉沫盖料也是选择粗米线的理由。肉沫千万不能像家常菜那般提前腌制或小炒,必须直接冷水下锅吊出汤底的鲜味,通过沸腾悄然散开,所以在昆明,小锅米线的另一个名字:汆肉小锅米线。建新园、铁朋、东春、亭亭玉立、芳香等老店的小锅米线,这些昆明人早已认证过的本地正宗风味,凭借粗米线的坚韧扎实口感,在手法、酱料和秘方上总能幻化细分出细微差别,总能让米线风味在好吃赛道上你追我赶,没有天花板。
学会辨别粗细米线的搭配,只算掌握了基础知识。记住了各种“米线+帽子”的公式精髓,才算掌握了进阶的阶梯技巧。这个在其他省份被称为浇头、臊子的“帽子”,因丰富多变而称帽子“戏法”:香辣重味的炸酱、清爽淡雅的三鲜、唇齿丰盈的脆哨,搭配之丰富,靠死记硬背,根本学不完。
所以我们找到了一个课本上不常见的奇妙搭配,打算从这里切入,找到云南人“米线+帽子”的诀窍:在生产红塔山香烟的玉溪,有一种米线,它的主原料在米线世界非常少见:鳝鱼。
做一碗鳝鱼米线,要选鞭子大小,剔骨后大约一寸宽、两寸见长的鳝鱼。鳝鱼也要处理得有质感,丝毫没腥味湿基础,边上白肉嫩弹,中间也不柴,像猪脆骨偶尔会有咯吱交响。下锅后边缘略微卷曲,比起圆滚的鳝鱼段,更润口肥美。除此之外,制作时必须现炒,佐以灵魂老酱——这也是各家味道的核心区别。还有一些店铺会巧思地另加入火腿,解腥提味,最后撒上一把韭菜薄荷叶。叶子吸饱汤汁弥补油荤,又提供了丰富的肌理和层次感,烫过的韭菜段弹韧兼并,紧实缩牙,搭配薄荷以清凉收尾。虽然满碗油腥,单吃不腻,清香激荡,鲜香交叠且不损其味。
在玉溪的鳝鱼米线中,丁记、柯记、铭记这三家要划重点。丁记的老酱偏麻辣,柯记则将鳝鱼做成了凉米线,铭记更浓郁适合重口爱好者,招牌一眼望去,仿佛一个烧烤店或大排档。必须加上一份炸猪肉皮!这个用特殊的玉溪老酱炒制得滋味,和昆明小锅米线中松泛活络的猪肉皮不同,有种脆酥之感,肉皮拉扯,耳道窸窣交响,吃完一嘴爆珠星沫。最后再搭配本地一种叫的“稀比奇”的汽水,虽然名字含义口吐芬芳,但依然是玉溪人不变的老情怀,柠檬和生甘蔗混杂的涩甜很有冲劲,一柔一烈的对冲,在炎热之际有种直击天灵盖的沁凉。
湿热且燥郁的云南,如何用平平无奇的米线变幻出清凉去火的美食?当拿到这道题时,我给出的思路是凉拌。不要小看凉拌,这在云南相当狠的料理解题方法。来自亚热带地区的傣族人,就以究极的想象力给出了“清凉去火”的世界里,“凉拌”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硬核答案:苦撒米线,一个“牛苦水+生牛肉”的奇谲搭配。牛先食用清凉苦辣的五加叶和香辣蓼草叶,而后化主动为被动来转换主体,牛被当作食物,以牛苦肠、胆汁、胃液熬制成苦水,只有高手才会注意的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高阶解题思路。
当然,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捶打成肉糜的生牛肉,加上韭菜、芫荽、小米辣等调料,虽苦,但咸和韭菜香更凶猛,牛肉为后调,造就了复杂浑厚、独特的甘苦回甜。在九曲回环的逻辑链里,充满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昆明本地主打苦撒的岳大妈棒赛傣味园,相比腾冲傣族本味,更偏向德宏风味。整个店面充满着傣族气息,门前正中透明的玻璃柜上标注着显眼的菜品介绍:苦撒、柠檬撒、干巴,从38到58元不等,上下两层环境彰显民族风情,这道或许只有本地人可解的舌尖难题,真不是人人都敢“乱入”。对则满分,错则零分,简直让人爱恨交加!
关于米线,有没有什么思路和方法能一劳永逸吗?或许有,但云南人早已超越题面本身限制,游离试卷之外,从局限的做题思维走向了终极的数学哲学,带着这道米线问题走向了奥数终极的世界:创意和自由。
让我真实感受到这股创造力的那一顿,是一碗不同寻常的红米线。红河梯田的低饱和度红米线,并不过分粘手,风吹过轻微耸动,比一般白米线更粗,参杂着谷物星点,比鳝鱼米线更硬扎不滑口,吃得时候,得用后槽牙发狠咀嚼才能下肚。
不常见的红米线仿佛一个暗号,告诉我这里的米线必有蹊跷。猪肉蝻咪则立刻跟进,让我看到了“味道”这个概念,在口中是怎么一步步从困惑走向崩塌。
猪肉喃咪又叫猪肉帽子,肉必须肥瘦相间,用两公分厚度烤制,切碎后加入煮熟的豌豆粉、特制酸水、茴香,保持粘稠度,最后覆以花生沫、切碎的芫荽、辣椒和烧熟的猪皮片,酱和辣椒缓冲猪肉的单一口感,整盘闻着咸香四溢。处理干净的鱼腥草没有任何根须黑点,由小米辣舂碎后呈陈旧黄的古朴色,搭配苦味略重的糊辣椒提升风味。
除开猪肉喃咪、酸水,煮干萝卜片也是必备配料。干萝卜片煮熟后柔软醇香,味道适口,萝卜肉薄,没有经络,有种棉沙感,搭配肥醇弹牙的肉皮,解腻解辣。或者用稍带酸味的白豆腐,降暑解渴,属于户撒特色。无论是红米线的运用,手抓的别致吃法,还是萝卜干的奇思妙想的搭配,都是在在自然风土中寻觅味觉灵感排列组合,实现舌尖的最优解。只可惜离开阿昌族人聚居的地方,就很难吃到正宗的手抓米线了。它几乎没走出德洪,昆明这样的首府就更少了。我所知的一家是阿露过手米线,老板是德宏人,虽然才开店三年多,但在当地人和网上都好评颇多;另一家是位于官渡古镇的户撒人家,据说是这家老板的亲戚开的。
各种难度都体验了一遍,但还不算完。我从本地人那里学到的三重秘籍,虽然不能左右判断,但只要掌握就得分啊,白捡谁不要? 要知道,云南米线光配料就可以多达40多种,越纠结就越是一头雾水,怎么葱看起来都差不多,藠头怎么还分干湿?到底是单选和多选?大芫荽和香菜有什么不同,怎么选啊好像每个人都不一样但还特别自信?
第一重秘籍是韭菜和薄荷,加,给我狠狠地加,加就对了!做题时什么都可以忘记,这两个点必须形成肌肉记忆,这是保证至少不得零蛋的脸面分。
同样得益于绝佳气候的韭菜,片大质肥,嚼起来又嫩又香,韭菜白润口饱实,不像外地的瘪味塞牙。当一碗米线做好时,如果不特意说一句“多加点韭菜”,好吃度绝对大打折扣。二重秘籍跳脱于套路,主要是学习奥数的思路和原理,以达到“用一种题去掌握一类题”的目的,酸和辣的灵活运用是必须掌握的。酸如莲花白和腌酸菜,不泛酸不咸口,带着微麻回甜,咀嚼几下只剩丝丝辛辣和清香共鸣,属于不能随便放弃的得分点。阿昌族特制的酸水调料也好吃,青菜叶、萝卜叶加入适量的米,水煮后,放置缸内发酵后形成酸水,随着季节多变,四五月加杨梅汁、六七月可加羊奶果、八九月加酸木瓜汁,将酸味运用得出神入化,主打的就是一个举一反三。
辣和酸属于凤雏卧龙的组合,辣椒面、小米辣、糊辣椒、涮涮辣随处可见,烤制的辣椒略微发苦,香气馥郁,丰富米线单一的口感,文山的糊辣子鸡肉米线就是其中代表。
套路和公式永远只能参考,第三重秘籍超越固定搭配,在于培养人的数学哲学思维:矛盾、变通、创新、归一,以主食搭配的稀豆粉米线、泡萝卜汤的滇南酸汤米线、以甜酱油打底的鸡丝凉米线......都是领悟这般奥秘真谛的呈现。
人世间有关米线的一切,云南人都早已写好答案。题海无涯,从遵守基本规则到掌握套路,从思维转化到跳脱题目,云南人用了几世去解答。
同时入口的还可能是口感类似扁粉的米干——缺少几分米线的柔滑,在澜沧江边以跟花生汤的搭配出圈,以清淡浓郁俘获食客。能不能判断出眼前这碗看似是米线的米线到底是什么?是云南米线题的基础入门关。解题时,作为题目干扰项的饵丝、米干、米粉之类,都需要仔细甄别,方可进入下一个答题步骤。
对云南米线第一次答题,可能输在审题不清上。绕开迷惑项,米线还分粗米线和细米线,干米线和湿米线。这是新手非常容易混淆的地方:咦,这好像也不粗?这好像也不细?米线还在,人困惑了。
在昆明来说,这道题的答案我们死记硬背一个准则就好:“小锅米线,用粗米线”。昆明容纳五湖四海的游客,小锅米线作为代表,通常盲选粗米线。粗米线的综合素质稳定对外接受度高,虽然粗,但耐煮,可以在快速导热的铜锅加持下,让粗米线充分挂味。
除了味道浓稠丰富的酱香,肉香四溢的肉沫盖料也是选择粗米线的理由。肉沫千万不能像家常菜那般提前腌制或小炒,必须直接冷水下锅吊出汤底的鲜味,通过沸腾悄然散开,所以在昆明,小锅米线的另一个名字:汆肉小锅米线。建新园、铁朋、东春、亭亭玉立、芳香等老店的小锅米线,这些昆明人早已认证过的本地正宗风味,凭借粗米线的坚韧扎实口感,在手法、酱料和秘方上总能幻化细分出细微差别,总能让米线风味在好吃赛道上你追我赶,没有天花板。
学会辨别粗细米线的搭配,只算掌握了基础知识。记住了各种“米线+帽子”的公式精髓,才算掌握了进阶的阶梯技巧。这个在其他省份被称为浇头、臊子的“帽子”,因丰富多变而称帽子“戏法”:香辣重味的炸酱、清爽淡雅的三鲜、唇齿丰盈的脆哨,搭配之丰富,靠死记硬背,根本学不完。
所以我们找到了一个课本上不常见的奇妙搭配,打算从这里切入,找到云南人“米线+帽子”的诀窍:在生产红塔山香烟的玉溪,有一种米线,它的主原料在米线世界非常少见:鳝鱼。
做一碗鳝鱼米线,要选鞭子大小,剔骨后大约一寸宽、两寸见长的鳝鱼。鳝鱼也要处理得有质感,丝毫没腥味湿基础,边上白肉嫩弹,中间也不柴,像猪脆骨偶尔会有咯吱交响。下锅后边缘略微卷曲,比起圆滚的鳝鱼段,更润口肥美。除此之外,制作时必须现炒,佐以灵魂老酱——这也是各家味道的核心区别。还有一些店铺会巧思地另加入火腿,解腥提味,最后撒上一把韭菜薄荷叶。叶子吸饱汤汁弥补油荤,又提供了丰富的肌理和层次感,烫过的韭菜段弹韧兼并,紧实缩牙,搭配薄荷以清凉收尾。虽然满碗油腥,单吃不腻,清香激荡,鲜香交叠且不损其味。
在玉溪的鳝鱼米线中,丁记、柯记、铭记这三家要划重点。丁记的老酱偏麻辣,柯记则将鳝鱼做成了凉米线,铭记更浓郁适合重口爱好者,招牌一眼望去,仿佛一个烧烤店或大排档。必须加上一份炸猪肉皮!这个用特殊的玉溪老酱炒制得滋味,和昆明小锅米线中松泛活络的猪肉皮不同,有种脆酥之感,肉皮拉扯,耳道窸窣交响,吃完一嘴爆珠星沫。最后再搭配本地一种叫的“稀比奇”的汽水,虽然名字含义口吐芬芳,但依然是玉溪人不变的老情怀,柠檬和生甘蔗混杂的涩甜很有冲劲,一柔一烈的对冲,在炎热之际有种直击天灵盖的沁凉。
湿热且燥郁的云南,如何用平平无奇的米线变幻出清凉去火的美食?当拿到这道题时,我给出的思路是凉拌。不要小看凉拌,这在云南相当狠的料理解题方法。来自亚热带地区的傣族人,就以究极的想象力给出了“清凉去火”的世界里,“凉拌”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硬核答案:苦撒米线,一个“牛苦水+生牛肉”的奇谲搭配。牛先食用清凉苦辣的五加叶和香辣蓼草叶,而后化主动为被动来转换主体,牛被当作食物,以牛苦肠、胆汁、胃液熬制成苦水,只有高手才会注意的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高阶解题思路。
当然,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捶打成肉糜的生牛肉,加上韭菜、芫荽、小米辣等调料,虽苦,但咸和韭菜香更凶猛,牛肉为后调,造就了复杂浑厚、独特的甘苦回甜。在九曲回环的逻辑链里,充满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昆明本地主打苦撒的岳大妈棒赛傣味园,相比腾冲傣族本味,更偏向德宏风味。整个店面充满着傣族气息,门前正中透明的玻璃柜上标注着显眼的菜品介绍:苦撒、柠檬撒、干巴,从38到58元不等,上下两层环境彰显民族风情,这道或许只有本地人可解的舌尖难题,真不是人人都敢“乱入”。对则满分,错则零分,简直让人爱恨交加!
关于米线,有没有什么思路和方法能一劳永逸吗?或许有,但云南人早已超越题面本身限制,游离试卷之外,从局限的做题思维走向了终极的数学哲学,带着这道米线问题走向了奥数终极的世界:创意和自由。
让我真实感受到这股创造力的那一顿,是一碗不同寻常的红米线。红河梯田的低饱和度红米线,并不过分粘手,风吹过轻微耸动,比一般白米线更粗,参杂着谷物星点,比鳝鱼米线更硬扎不滑口,吃得时候,得用后槽牙发狠咀嚼才能下肚。
不常见的红米线仿佛一个暗号,告诉我这里的米线必有蹊跷。猪肉蝻咪则立刻跟进,让我看到了“味道”这个概念,在口中是怎么一步步从困惑走向崩塌。
猪肉喃咪又叫猪肉帽子,肉必须肥瘦相间,用两公分厚度烤制,切碎后加入煮熟的豌豆粉、特制酸水、茴香,保持粘稠度,最后覆以花生沫、切碎的芫荽、辣椒和烧熟的猪皮片,酱和辣椒缓冲猪肉的单一口感,整盘闻着咸香四溢。处理干净的鱼腥草没有任何根须黑点,由小米辣舂碎后呈陈旧黄的古朴色,搭配苦味略重的糊辣椒提升风味。
除开猪肉喃咪、酸水,煮干萝卜片也是必备配料。干萝卜片煮熟后柔软醇香,味道适口,萝卜肉薄,没有经络,有种棉沙感,搭配肥醇弹牙的肉皮,解腻解辣。或者用稍带酸味的白豆腐,降暑解渴,属于户撒特色。无论是红米线的运用,手抓的别致吃法,还是萝卜干的奇思妙想的搭配,都是在在自然风土中寻觅味觉灵感排列组合,实现舌尖的最优解。只可惜离开阿昌族人聚居的地方,就很难吃到正宗的手抓米线了。它几乎没走出德洪,昆明这样的首府就更少了。我所知的一家是阿露过手米线,老板是德宏人,虽然才开店三年多,但在当地人和网上都好评颇多;另一家是位于官渡古镇的户撒人家,据说是这家老板的亲戚开的。
各种难度都体验了一遍,但还不算完。我从本地人那里学到的三重秘籍,虽然不能左右判断,但只要掌握就得分啊,白捡谁不要? 要知道,云南米线光配料就可以多达40多种,越纠结就越是一头雾水,怎么葱看起来都差不多,藠头怎么还分干湿?到底是单选和多选?大芫荽和香菜有什么不同,怎么选啊好像每个人都不一样但还特别自信?
第一重秘籍是韭菜和薄荷,加,给我狠狠地加,加就对了!做题时什么都可以忘记,这两个点必须形成肌肉记忆,这是保证至少不得零蛋的脸面分。
同样得益于绝佳气候的韭菜,片大质肥,嚼起来又嫩又香,韭菜白润口饱实,不像外地的瘪味塞牙。当一碗米线做好时,如果不特意说一句“多加点韭菜”,好吃度绝对大打折扣。二重秘籍跳脱于套路,主要是学习奥数的思路和原理,以达到“用一种题去掌握一类题”的目的,酸和辣的灵活运用是必须掌握的。酸如莲花白和腌酸菜,不泛酸不咸口,带着微麻回甜,咀嚼几下只剩丝丝辛辣和清香共鸣,属于不能随便放弃的得分点。阿昌族特制的酸水调料也好吃,青菜叶、萝卜叶加入适量的米,水煮后,放置缸内发酵后形成酸水,随着季节多变,四五月加杨梅汁、六七月可加羊奶果、八九月加酸木瓜汁,将酸味运用得出神入化,主打的就是一个举一反三。
辣和酸属于凤雏卧龙的组合,辣椒面、小米辣、糊辣椒、涮涮辣随处可见,烤制的辣椒略微发苦,香气馥郁,丰富米线单一的口感,文山的糊辣子鸡肉米线就是其中代表。
套路和公式永远只能参考,第三重秘籍超越固定搭配,在于培养人的数学哲学思维:矛盾、变通、创新、归一,以主食搭配的稀豆粉米线、泡萝卜汤的滇南酸汤米线、以甜酱油打底的鸡丝凉米线......都是领悟这般奥秘真谛的呈现。
人世间有关米线的一切,云南人都早已写好答案。题海无涯,从遵守基本规则到掌握套路,从思维转化到跳脱题目,云南人用了几世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