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宏观市场】淡化数量目标,回应民生关切—解读总理记者会

【宏观市场】淡化数量目标,回应民生关切—解读总理记者会

公众号新闻
作者:蒋冬英,宋彦辰,郭于玮,鲁政委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总理表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

在发展目标方面,数量目标的重要性相对淡化,注重老百姓的“身边具体事”。其中,住房被排在首位,表明未来五年“房住不炒”仍是主线。对于发展质量,着重强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

在对外开放方面,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

在就业与人口方面,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人口红利”虽然面临挑战,但“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且将逐渐增强。

在民营经济方面,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022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仅增长0.9%,略低于2020年的水平。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是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的关键一环。总理提出:“……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

在宏观调控方面,总理提出,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事件: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解读:


3月13日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阐述了未来五年工作的要点与思路。总理指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与全国人民一道,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本文将围绕“施工图”中经济领域的重点工作展开分析。


一、发展目标:淡化数量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目标方面,一是淡化数量目标,突出住房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总理表示:“客观地讲,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可见,未来五年施政的立足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量目标的重要性相对淡化。在老百姓关心的事项中,住房排在首位,可见未来五年将坚持“房住不炒”的理念,造福新市民与青年人等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与之相关的REITs、存量住房改造等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住建部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开工建设和筹集233.6万套(间)(主要分布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而2021年40个重点城市共筹集93.6万套(间)。


二是重视质量目标,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绿色转型为三项重点。总理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任何一个总量指标,分摊到14亿多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平都比较有限。现在,我们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创新能力是后发经济体实现赶超的关键。在康波周期中,关键创新的发源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会上升,美国正是凭借创新实现了对英国的赶超。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数量优势弱化的背景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被放在三个重点关切领域之首。



二、对外开放:高标准开放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始终为全球投资高地。在此次发布会上,总理提到:“……绝大多数外资企业依然看好在华发展前景,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89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三年前增加了近500亿美元。” 2017-202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连续6年正增长,其同比增速于2021年录得20.2%的高位,为1998年有数据以来的次高值。由此表明,尽管我国发展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但我国坚定不移“走开放路”,凭借着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吸引着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具体而言:



从“走开放路”看,总理提到:“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变,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向前推进。”2018年以来,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摩擦并加征高额关税,同时频繁对我国相关实体使用出口管制工具,限制我国技术进步。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坚持推进对外开放。在投资准入门槛方面,2018年12月我国正式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于2019、2020和2022年进行了三次缩减,降低了外资准入门槛。在关税削减方面,剔除美国观察,我国对外关税水平呈下降趋势,由2018年1月的8.0%持续下降至2022年6月的6.5%,关税水平较中美贸易摩擦前下降了1.5个百分点。在对外合作方面,我国加入RCEP 并推动其生效,并于2021年9月和2021年11月先后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下文简称“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DEAP”)。



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看,总理提到:“……进博会的举办充分说明,开放的中国大市场是各国企业发展的大机遇”。我国是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有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是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外企在我国发展的机遇所在。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是公司息税前利润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同时,总理亦提出了我国扩大开放的方向所在。总理提到:“今年,我们还将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202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这意味着,推动加入CPTPP和DEAP是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的着力点,也是当前我国扩大开放的重点内容。我们在2023年2月发布的报告《中国CPTPP入会“三重门”》中讨论了加入CPTPP前,我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内容。


三、就业与人口: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伴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以及防疫政策优化,我国经济逐渐企稳向好,叠加政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2023年就业形势有望改善。



关于年轻人就业问题,总理表示将“进一步扩宽就业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更好地帮助年轻人实现就业。根据202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我国拥有大学本科教育背景的劳动力集中分布在教育(17.4%)、公共管理(17.0%)、制造业(10.2%)、批发零售(8.6%),与卫生和社会工作(7.6%)等行业。其中教育、批发零售等受疫情的影响较大,如何在疫后加快教育与批发零售行业恢复的步伐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我国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扩展,传统产业亦将迸发新的活力,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2022年末我国总人口14.12亿,较上年减少85万人,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次录得人口负增长。尽管总人口步入负增长时代,但劳动人口总量依然庞大,以2021年人口年龄结构推算,2022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20-64岁)约为8.89亿人,绝对数量来看,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仍然突出。



虽然“人口红利”面临挑战,但“人才红利”正在逐步释放。自2015年起,我国劳动力增长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转负,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由过去依靠劳动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依靠生产率提升拉动。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全国就业人员中受过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比重逐年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在未来仍有提高的空间。



四、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总理长期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作,十分关注与了解民营企业的发展。在记者会上,总理对民营经济做出三个层面的表述:第一,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总理表示:“‘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


第二,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总理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多新领域新赛道有待开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8月底,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1.63亿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万户净增超1亿户,年均增幅12%。其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底的1000多万户增长到4700多万户,翻了两番多,民营企业占比由不足8成提高到9成多,是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三,鼓励创业。总理指出:“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虽然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


2005年至2015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长,且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然而,2016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且时常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2022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仅增长0.9%,甚至略低于2020年的水平。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是激发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活力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总理进一步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是在履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



同时,在宏观调控方面,总理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20万亿元,基数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有关具体政策措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可见,2023年的宏观调控将按照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有序推进。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民营经济一定大有可为”“必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李强总理记者会,还回应了就业、人口负增长、延迟退休政策...【宏观市场】复苏的两个量价分歧—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上调2023年GDP预测至5.7%—宏观经济季度展望2023 內心成熟的人,看誰都顺眼!【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房市交易回暖【宏观市场】复苏交易的“三段论”—宏观FICC月度观点总理记者会这么抢座吗?记者们都跑起来了!丨小彭vlog【宏观市场】宏观一周:粗钢产量居2018年以来同期高位【宏观市场】疫后复苏:哪些行业更具弹性?—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宏观经济如何影响利率:逻辑的演变【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楼市降温而出行升温【宏观市场】内外需分化—3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4月政策前瞻【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沿海八省煤炭日耗达到5年同期最高【宏观市场】宏观一周:节前春运客流量不及预期【宏观市场】资金面稳中趋紧—2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3月政策前瞻【宏观市场】分化的信号—4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5月政策前瞻【宏观市场】物价有望第二季度见底—宏观经济季度展望【宏观市场】二手房回暖:秋老虎还是春渐浓—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工业生产整体回升【宏观市场】进入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1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2月政策前瞻吃在邮轮【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汽车销量改善【宏观市场】宏观一周:10城地铁客运量超2019年同期【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建材库存去化放缓总理记者会这么抢座吗?记者们都跑起来了!|小彭vlog难诉相思,送谢莉斯老师【宏观市场】双碳目标与区域经济格局重构【宏观市场】更从容,更安全—解读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徒步圣路,750公里葡萄牙之路+英国之路:D30~惊魂难定一个老海归的“逃出”【宏观市场】既乐观,又客观—解读政治局会议【宏观市场】第四季度GDP超预期之谜—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可能的完善方向【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建材价格下跌【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商品房销售出现走弱迹象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