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预警:流动性下降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现在微信又改版,记得给我们号加星标咯!
再见,2023年Q1,你好,2023年Q2!
在2023年的前三个月,标普500指数上涨7%,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40个基点,5年期和10年期收益率分别下降43个和41个基点,形成平行下移。投资级和高收益CDX点差分别收窄了6个和21个基点。从极度悲观的2022年年底走出来,平心而论,市场的表现着实不菲。
在充满各种的宏观噪音震耳欲聋,美联储的鹰派大喇叭声时大时小的环境下,风险资产却成了“打不死的小强”,究其原因,经济数据(GDP增速、零售数据、就业率等等)比起悲观的预期要好是其一,更重要的则是2023年的宏观主题反通胀(disinflation)的悄悄地上演。
为什么用“悄悄地”这个词?因为尽管通胀比各个分析师预期下降的幅度、速度,要小要慢,但是,反通胀(disinflation)是2023年上半年无可非议的趋势;同时,近几周以来的区域银行危机抢走了市场的眼球。
核心商品价格是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初 的通缩是反通胀(disinflation)的来源:6个月年化率从2022年2月的11%降至2023年2月的-1%!而2023年上半年接下来的几个月,因为去年同时期俄乌战争有关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高基数,所有项目的CPI和PCE将会无脑下降(这个下降得感谢数学,而并非美联储的功劳)。另外,从2023年Q2到Q3,通胀指数中服务减去住房租金(鲍威尔挂在嘴上)的年化值可能会下降,因为2022年Q2和Q3服务需求激增也导致了高基数效应。该指标在2022年9月达到6个月年化率9.5%的峰值,到了今年2月份为3.9%。最后,通胀指数的住房部分很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收缩,而且很可能比2006年的下降更加急剧。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6个月年化CPI住房租金仍在加速增长(2023年2月达到9%),而Apartment List Rental Index (公寓租金指数6个月年化增长率在去年7月到达13.7%,今年3月为-4.4%,在1月和2月曾一度达到-6.1%。Case Shiller 20城市综合指数按同样的速度从2022年4月的22.6%降至今年1月的-8.1%,比2000年代的房地产危机期间的降速更快。
直到区域银行危机之前,笔者一直认为,美联储会“见好就收”,美国经济这艘“泰坦尼克号”巨轮最终能避免撞上冰山,当前环境的最佳类比是激进的94年加息周期,因此,经济“软着陆”的概率是不小的;而美联储本月议息会议的所言所行,使得笔者不得不降低对经济“软着陆”的预期,经济层面的尾部风险概率大大增加。
这个风险目前最主要的关注点是整个银行体系里的存款量。在最新的一周中,小银行的存款流出有所减缓,但从银行系统的流出仍在继续,资金继续流入政府货币市场基金和美联储的逆回购计划,对银行存款的挤压仍在继续。可以这么认为:过去的一周,银行存款外流造成的银行挤兑浪潮可能已经完成,但这很可能只是序幕。第二波浪潮可能是,随着广大美国的劳苦大众---“睡眠存款人”们,被这波银行挤兑潮唤醒,回过味来,意识到政府的国债提供了比银行存款更好的回报又没有挤兑风险,而因此争相把银行存款换成政府货币市场基金。而资金一旦离开银行系统,银行系统(特别是区域银行)贷款能力直接就下降了,说得极端一点,连贷款部门都可以关门了。。。
笔者认为,银行系统中存在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低于负债成本的资产;2)联邦政府对银行存款的竞争。笔者在题为“BTFP 不等于BTFD”一文中认为:银行证券组合的收益可能已经低于融资成本(银行r*)。因为这就是美联储自己的现状。美联储可以将损失视为“延迟资产”,而银行只能将长期证券归入“持有至到期”账户中,其中资产不进行市场实时计价,而同时又不得不增加利息支出(存款成本),削弱了盈利。此外,美联储拥有无限制的融资渠道,但银行却没有。
此外,这几个月,政府债务逐渐接近债务上限,暂时无法通过发债来维持其开支;而当政府达成协议后,国债发行重启,则市场流动性又将减少。现在,美财政部常规账户(TGA)的余额已经下降至2021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TGA的缩减意味着市场获得额外的流动性,当财政部开始发行短期票据、债券和长期国债来为其5-6%的赤字和24-25%的开支(占GDP的比例)融资时,市场流动性受影响,银行系统面临压力加剧不难想象。因此,Q2很可能迎来更大的流动性枯竭。
如果读者认为笔者过于悲观,怪只怪,美联储硬生生给一个天生的乐观派带上了悲观的墨镜。
更多笔者原创,请点击 http://esthery.substack.com/
声明:本公众号竭力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但不保证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本公众号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相关产品,不论是何种性质,都不应视为在建议、诱导或鼓励公众买卖任何股份、股票期权、相似金融产品或其他任何金融工具。不论用户如何使用本公众号提供的信息和相关产品,或是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了有关买卖股份、股票期权和其他相似金融产品的何种决定,用户必须独自承担责任。本公众号提供的任何信息均不构成针对个人的投资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法律、会计、税务或其他专业建议。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文字版权属于作者,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