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为啥爱玩摆渡车套路? | 自由谈
▲ 游客排长队乘坐摆渡车。(IC photo / 图)
全文共2121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明明景点就那么点地方,范围就那么大,非要里三层外三层“包裹”起来不可,就像一只青蛙偏要“膨胀”成一头大象。为了在交通费用上赚取利益,不惜给游客设置“步行困境”,反映了“一锤子买卖”的市侩心理。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景区摆渡车常常被人吐槽。一位摄影家、作家近期进入西南,发现旧的国道已经被截断,部分已经被围了起来,成为一个景区的一部分,而要进入这个景区观看千年雄关,必须买景区门票,还必须购摆渡车票。在2008年的报道中写道:在某某关中穿行了78年的国道改从地下潜行1145米,某某关景区将彻底实施封闭,“终结坐在车上就能免费欣赏雄关的历史”。
再之前,有人拿茶卡盐湖摆渡车吐槽:5公里收费30元,停车场一片空荡,却不许自驾车驶入景区。而之前是可以自驾车直接驶入景区的。景区方出来表示,这摆渡车收费与自己无关。再后来,有关方面表示,从2022年7月12日起,取消这一收费。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现象级存在。很多景区打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号,将私家车拒之门外、必须坐摆渡车才能从景区大门抵达真正的景区。
当下,在门票价格并不能随便上涨的情况下,的确有很多景区,转而在摆渡车上另辟蹊径、大做文章。通行的方案是,将整个景区摊大饼,目的是使得景区摆渡车场所到景区大门的距离远到令人咋舌,用一种“软逼迫”的手法让游客登上价格不菲的摆渡车,否则就可能“跑断腿”。5公里之距并不是最远的,10公里也稀松平常,看上去,庞大的景区像是要举办越野赛,恨不得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无限扩大。
笔者2021年去过莫高窟、长城第一墩,感受强烈,特别是坐摆渡车从停车场到莫高窟景区大门,有一种跟着“长途大巴”放飞的既视感。让文物远离“现代尘埃”的意识可以理解,但游客的体验感也不宜过度牺牲吧?
这种风气,在一些历史悠久的著名老景区也刮起,河南龙门石窟景区便是“范例”。1990年代初,笔者在龙门石窟附近当兵。彼时,一张门票刚刚涨到2元钱的“高价”,其后逐步大涨引发媒体质疑,不在话下,重要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景区核心范围很小很宜人。大佛脚下就是伊水,水上有桥,站在桥上或河对面,就能一睹佛像风采。这也成了很多舍不得买票者的观光方式,在门票价格涨到60元的那几年,我便带着几拨亲友站河边远观了之——几个人的票买下来,恐怕小半个月工资就要烟消云散。多年前,我还写过一篇散文描述这样的心境,引为穷文人的快意。
但2019年,笔者再次路过此地,却发现,景区范围已经大了几圈,站在桥上观景已成奢望。前述微博主认为如果不坐摆渡车,步行走到景区大门至少8公里。凭我的目测,差不多。
在笔者所在的南京,将老景区翻建成庞然大物般的新景区,发展“摆渡车经济”,亦有其例。很多网友感慨,如今很少有不玩摆渡车套路的景区。此言非虚。关键是,一些景区的摆渡车价格高得惊人。别说30元了,景区一路车费花下来,一两百元也是有的。
人们愤懑于“摆渡车套路”,不只是冲着额外付的高票价,更是警惕于景区经营理念的跑偏。明明景点就那么点地方,范围就那么大,非要里三层外三层“包裹”起来不可,就像一只青蛙偏要“膨胀”成一头大象。为了在交通费用上额外赚取利益,不惜给游客设置“步行困境”,反映了“一锤子买卖”的市侩心理。
的确,对游客来说,一些比较偏远的景点,可能一辈子只来一次。既然游客到了地方,任你咋“设计”,还不得乖乖掏钱?但别忘了,一些景区,再远也是游客的“心头好”,看了再看的概率也不小。何况,就算游客甲不会再来了,他也可以以自己不爽的游览体验劝阻游客乙、游客丙……而在民间以血缘、友情链条结成的“关系网”中,“前人”的意见和建议的分量往往十分高,劝阻效应也很突出。当我多年前告知友人、家人某景区是花钱找罪受的“不必去景点”后,他们将该景点从“白名单”中划去,不复计划。
在“摆渡车套路”之外,一些经营者还想方设法忽悠游客多掏钱。譬如一些小景点,和一些网约车、出租车司机勾结,将游客带到景致粗陋但价格高昂的景点内消费,而某些小景点“小”则小焉,还往往以“高仿景物”“货不对板景物”迷惑人。这类事迹包括但不限于泛滥的“茶马古道”、山寨版兵马俑。说某些景区穷凶极恶、体面丧尽,亦不为过。
这类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做法,恐为正规景点不屑。殊不知,在缺乏长期主义心态上,无论是某些正规大景点,还是某些影影绰绰玩花样的小景区,并无二致。只想挣快钱、只想眼前利益,使得这些景点都一样面目可憎。
景区存在于大好河山中,固有的风貌本就引人入胜,配置以良善的景区服务可以让游客更舒服。游客的核心诉求,就是满足赏心悦目的愿望,不被种种伎俩俘获。
茶卡盐湖景区自2022年7月12日起,一律取消茶卡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环保观光车30元乘车费用。其“最大限度让利于广大游客”的自谓,动力源于“根据广大游客诉求和解决景区存在的堵点问题”。这种态度赢得了不少网友的宽谅、好感。事实会反复证明,景区经营者唯有本着长期建设的宗旨,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营理念运作,但行好事,铺陈善意,拒绝让人糟心的安排,才能赢得游客的尊重和青睐。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