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手扛起养父”:感动于爱的回馈,发现“父亲的力量” | 自由谈
▲ (IC photo / 图)
全文共200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这个故事有两个视角。其一,做养父的,穷尽半生心血,把子女养大、教育好;其二,爱是相互的,在受到养父的恩情滋润后,养女知恩图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是充满爱地、乐在其中地去对待父亲。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一个女儿对父亲最高的礼仪不是鞠躬,也不是下跪,而是扛在肩上。不久前,25岁的张白鸽带着75岁的养父张双齐到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因养父身材矮小看不到升旗场面,张白鸽于是单手把老父亲扛起来,完成了老父亲的心愿。这一画面让万千网友泪目。很多人自责,自己对亲生父母也没有尽到心。
这并不是无意义的比较。俗话说,“生恩不如养恩大”。25年前,张白鸽被丢弃在路边,张双齐把她带回了家中悉心养育,这个“养恩”很沉重。
张双齐是河南洛阳伊川人,当时50岁,原本准备出门打工改善经济条件,但有了张白鸽以后,他只能靠拾荒度日。将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女儿抚养成人,对张双齐来说是一个特大的难题。面对他人的质疑,张双齐的回答是,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闺女养大。这是一个传统道义故事,为人父者义薄云天,为人女者在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之后,也幡然醒悟,改变了对贫穷父亲的嫌弃眼光,学会了以爱回报。白鸽靠着自己的努力,通过开网店,发家致富。而在自己查出肾病后,她关掉了公司,带着年迈的父亲各地旅游。
伊川这个地方,我非常熟悉。年轻时代,我在附近当兵,经常去伊川县城书店买书。此地有美酒“杜康”出厂,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寒微之士张双齐一诺千金,还把这个“拾孤”故事书写得跌宕起伏、结局充满喜感,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我接触过的不多的伊川汉子,秉性的确刚直、忠厚、慷慨。
这种苦尽甘来、知恩图报的叙事非常适合国人的口味。在“扛父看升旗”刷屏之前,话题“女孩为报恩66万买房车带养父旅游”已经登上过热搜。
这个故事有两个视角。其一,做养父的,穷尽半生心血,把子女养大、教育好;其二,爱是相互的,在受到养父的恩情滋润后,养女知恩图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是充满爱地、乐在其中地去对待父亲。这两个视角,缺一不可,否则将会让这个案例残缺不齐,或者带有某种尴尬。
这个故事促使很多网友表示要重新开启和父母的关系、重新学习关爱父母,这是很有意义的。
在民间,并非所有的“养女”“养子”都能够按照世人的愿望向养父母表达善意、付出深爱。我的一位远亲老人,前几天去世了。多年前,她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养育过一个养女。其年龄与我相仿,因此得以成为我们这一代村庄少年的玩伴。青年时期的她拥有美貌,且对自己的养母也算恭敬。但在我出门多年回归家乡之后,我听说这个养女和养母大吵之后不知所终。这位养母也在我们面前痛斥过养女的“没良心”。我对此印象深刻。
在世俗的识见里,“替别人”养娃,不仅吃辛苦,而且具有伦理方面的极大风险,譬如“养子养女与亲生儿女争家产”。这也使得,一些人在面对路边遗弃的小孩时,充满心理压力,为此裹足不前。两相对比,张白鸽所代表的“养女报恩”版本的存在、发声,本质上是对民间朴素情感的打气。
重要的是,这一场爱的、文明的循环,实现了情感和认知上的畅通。即使用“夸张”的评语来褒奖这个瘦弱却伟大的父亲,也不算过分。
引人打探的是,张白鸽对养父的崇敬、对父亲角色的重新认可,都超越了“知恩图报”的层面,抵达了更高的层面。
在社会学意义上,母亲的角色的重要性和意义,不用多言。“严父慈母”,说明父母职能的某种分工。当然,看过“春运妈妈”照片并为之感动的人,都能感受到一位母亲的“拼”。这种“拼”同样令人泪目。但总体来说,一个父亲“拼”的程度往往更深、展现的面更广。这也是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更多地成为“顶梁柱”的内在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文明社会里,父亲的角色大不一样,在养家责任上也承担更多。所谓的“严”,也指向了责任感的保持。
就这个特别的家庭来说,如果说养父的“尽头”是养女的话,那么,一个养父的大义、憨直、全力承压,更令这个情感链条得以完整、牢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漫长的“收养故事”中,养父张双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为了养育好养女,选择了终身不娶——当然,养育的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娶妻难度增加,也是肉眼可见的。这种“牺牲”,本身就是父亲角色责任的体现。
这个父亲身躯孱弱,但父亲角色的“责任属性”彰显得特别强大伟岸。显然,由于“责任心”的作用,这个寻常往往受到轻视的男人爆发出难以想象的生存、育儿能力,甚至显得很“强大”。要知道,他还要供养女读书、帮助她完成诸多人生大事。而这些也更多地激发出他向惨淡的环境“讨生活”的动能。
感动之外,看到一个父亲的倔强和“成长”,从而认识到敬畏“父亲的力量”、呵护“父亲的权利”在一个文明社会中的分量、意义——张双齐和张白鸽的故事说明,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