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外汇商品】美国银行业危机复盘及启示

【外汇商品】美国银行业危机复盘及启示

公众号新闻



硅谷银行的“光速”破产以及Signature银行被关闭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联储创设BTFP为存款机构提供额外流动性。但之后瑞信风波再起,第一共和银行事件继续发酵,最终瑞银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信,成为次贷危机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并购案。


我们在本文中重点讨论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储贷危机以及2008年次贷危机的因果以及美国政府的应对,讨论了这两次危机的异同点以及对当下的启示。


硅谷银行的“光速”破产以及Signature银行被关闭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联储创设BTFP为存款机构提供额外流动性。但之后瑞信风波再起,第一共和银行事件继续发酵,最终瑞银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信,成为次贷危机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并购案。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不禁让人们思索,当前的情况是否会演变成更大的危机?此次与以往的危机又有何异同?关于以上疑问,我们将在本文中进行讨论。


一、高息时代,泡沫破裂


几个看似孤立、但其实内含联系的事件:


硅谷银行:作为全美创投圈内的优质银行,过去十几年美国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带给了硅谷银行快速增长的机遇。然而,伴随着美联储40年来最快速加息,以及美国科技企业股价下跌、科技企业存款流失,硅谷银行资产负债表错配背景下被迫出售亏损债券、遭遇挤兑最终破产。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估计,截止2022年底硅谷银行总资产为2090亿美元,硅谷银行破产案是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传统银行的最大破产案(未包含投资银行);


Signature银行:作为全美最大加密货币银行,Signature银行在2022年加密货币暴跌后就在减少对加密行业敞口,不过硅谷银行(同样是加密行业重要银行服务提供商之一)挤兑事件如多米诺骨牌般迅速传导至Signature银行,挤兑潮成为压垮其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此之前另一家加密货币银行Silvergate Bank于3月8日已经宣布关闭;


第一共和银行:第一共和银行主要为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当地的高净值客户提供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服务。低通胀低利率时代,旧金山的房价指数跑赢美国综合性房价指数,其房地产的繁荣也与硅谷的繁荣息息相关。近两年宏观环境变化,旧金山房价跌幅也大于美国综合性房价指数。房价下跌后,这些地区客户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压力增大,带来了更大的资金周转压力,也带给第一共和银行较大的资金流出压力。硅谷银行破产后,第一共和银行一周内被两次下调评级,虽然美国大行联手注资,但仍未挽回民众信心。


瑞信:2021年,瑞信遭受了Archegos Capital爆仓和Greensill Capital 倒闭的“双重暴击”,令该公司蒙受了几十亿美元的损失。2022年瑞信数个季度财报连续巨亏,以及在涉嫌帮毒贩洗钱的诉讼风波中被判处有罪等,都使得人们开始担忧这家百年投行的破产。硅谷银行破产后,瑞信自爆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以及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明确表示绝对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瑞信存款快速流失,并最终被瑞银并购。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固然有不同机构风险控制不到位的因素,但背后都受到海外由低通胀时代转向高通胀时代、由低息时代转向高息时代这一宏观环境切换,对于过去十几年低通胀环境下吹泡沫的科技、加密货币、房产等资产价格造成冲击的大背景影响。



二、美国银行业危机复盘


近百年来,美国共发生过三次银行集体倒闭潮,分别是大萧条(峰值1933年)、储贷危机时期的1980至1994年(峰值为1989年)以及次贷危机后的2008年至2013年(峰值在2010年)。因为大萧条期间的银行倒闭潮,1933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应运而生,此后银行业进入相对平稳阶段。我们将简要分析大萧条期间的银行业情况,重点分析储贷危机以及次贷危机这两次危机时的情况



2.1 大萧条


二战前,全球经济繁荣与危机交替上演,1913年成立的美联储就是应对1907年金融恐慌和银行倒闭的产物。不过在美联储成立初期,其并没有实现“稳定金融系统”的目标,仅在1929至1933年“大萧条”期间停业或倒闭的银行就接近9500家。1930年12月,当时全美第28大银行纽约美国银行(Bank of United States,下文简称BOUS)突然倒闭。由于突然出现存款挤兑,BOUS陷入了流动性危机。挤兑发生后,华尔街银行家们和美联储商讨之后,没有选择出手救援,BOUS随后被政府接管,许多储户的积蓄就此蒸发。BOUS关门被经济学家视为压垮美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Bernanke(1983)认为不及时救助面临困境的银行,才是大萧条长时间持续并且后果极其严重的主因。紧随BOUS被接管的后几个月里又有数百家银行发生挤兑,美国从经济衰退进入了大萧条。在此背景下,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1933年应运而生。1934年1月1日起,FDIC对联邦储备系统所有会员银行以及申请参加联邦储备保险并符合条件的州银行,实行有法定限额的存款保险制度。FDIC成立后,直到1980年代初期,美国银行的破产数量都维持低位,直到1980年代中期储贷危机爆发。


2.2 储贷危机


大萧条结束后,美国银行业稳定了45年。在那之后,美国共经历了两次银行业危机。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定义,第一次的储贷危机从1980年持续到1994年。第二次的次贷危机持续时间要短得多,始于2008年,止于2013年(Davison,2020)。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储贷危机(S&L危机)[1]是一场缓慢发展的金融灾难。危机爆发时,1986年至1995年间美国32%(3234家中的1043家)储蓄和贷款协会倒闭。S&L危机最终导致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FSLIC)的破产,随后新成立的处置信托公司(RTC)承担了逐步关闭监管机构控制的失败S&L的责任[2]。1996年,总审计局(GAO)估计总成本为1600亿美元,其中包括从纳税人那里收取的1321亿美元[3]。1980年至1994年间倒闭银行高达2935所,涉及9231亿美元资产,本次危机导致了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


储蓄贷款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贷款泡沫的积累和长期通货紧缩。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超高利率环境从根本上破坏了此前的储蓄贷款业务模式(资产投放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从1979年10月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其向成员银行收取的贴现率从9.5%提高到12%,以强力降低通货膨胀。当时,储蓄贷款协会[4]以低于新规定的借款利率的固定利率发放长期贷款,压缩利润空间。而后受到共同基金冲击,当储蓄贷款协会的借贷利率上升时,却无法从成员的存款和储蓄账户中吸收足够多的资金。


储蓄贷款协会的短期融资成本高于他们从许多抵押贷款组合中实现的回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为,其很大一部分贷款是固定利率抵押贷款。随着美联储的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这在1979年末和1980年代给储蓄贷款协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与当前存在相似性,即资产端是低固定利率资产,但负债端的成本随着联储加息而持续上升。


此外,投机也是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1982年,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总统签署了《日耳曼存款机构法》取消了储蓄贷款协会的贷款价值比率和利率上限,并允许他们持有30%的资产用于消费贷款,40%的资产用于商业贷款。储蓄贷款协会不再受利率上限的约束,试图通过提供更高的利率来吸引更多的存款。储蓄贷款协会也开始投资风险更高的商业房地产,甚至风险更高的垃圾债券,带来了道德风险。截至1985年,超过五分之一的储蓄贷款协会没有盈利。


由于S&L危机,国会通过了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执行法案 (FIRREA),相当于对S&L行业法规进行了大规模修改。FIRREA最重要的行动之一是成立了处置信托公司(RTC),其目标是逐步关闭监管机构控制的失败S&L。该法案还提出了最低资本要求,提高了保险费,将S&L非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相关的持有比例限制在30%,并要求剥离垃圾债券。最终,RTC一共清算了700多个储贷协会。


今天,储蓄和贷款机构的数量远远少于20世纪初期,许多储蓄和贷款协会在储蓄和贷款危机期间关门大吉。现在的储蓄和贷款协会都是联邦特许的社区机构。在储贷危机之前,它们一直由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 (FSLIC)投保,现在则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承保。截至2020年,美国估计有627家储蓄和贷款机构,低于1989年的3371家[5]


2.3 次贷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6]始于廉价信贷和宽松的贷款标准,助长了房地产泡沫。当泡沫破灭时,银行剩下数万亿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起初面对互联网泡沫破灭、一系列企业会计丑闻和911恐怖袭击事件,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0年5月的6.5%下调至2003年6月的1%,目的是通过以低廉的价格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资金来促进经济发展。借款人利用低抵押贷款利率,导致房价螺旋式上升。那些信用记录不佳或没有信用记录的人,也能够实现买房。然后,银行将这些贷款出售给华尔街的银行,这些银行将它们打包成金融工具,例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债务抵押债券(CDO),其二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4年10月放宽了对五家投资银行高盛、美林证券、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摩根士丹利的净资本要求。这使得他们能够将初始投资的杠杆率提高30倍至40倍。


当利率开始上升,房屋拥有率达到饱和点,次贷危机开始浮现。美联储于2004年6月开始加息,两年后联邦基金利率达到5.25%,并一直保持到2007年8月。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1994年的64%上升到2004年的历史最高点69.2%。2006年初,房价开始下跌,房子的价值低于支付的价格。如果未清偿债权人的借款,所有人就不能卖掉自己的房子。如果房主有浮动利率抵押贷款,房屋成本就会随着房屋价值的下降而上升。而最脆弱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一开始就无法负担抵押贷款。在2007年2月和3月期间,超过25家次级贷款机构破产。4月,专门从事次级贷款业务的开元金融申请破产并解雇了一半的员工。到2008年冬天,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衰退,全球股市出现自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大跌幅。随着经济活动显著下滑,失业率大幅上升,银行资产质量下降,2009年和2010年银行倒闭数量大幅增加。


2008年9月,国会批准了“救助法案”,提供7000亿美元为市场补充紧急流动性。通过2008年10月通过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美国财政部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以稳定金融市场,其中包括认购银行股权。此外,通过TARP,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改变了公司章程并转型为商业银行。2008年美联储将利率下调至0,并开始了一系列量化宽松措施,从而鼓励银行再次向彼此以及向消费者提供贷款。为改革金融业,防范金融危机,2010年国会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限制了银行的投机交易。此外,美国还成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以保护消费者免受进一步的掠夺性贷款行为的侵害。信用评级机构受到更严格的监督,信息披露必须表现出更大的透明度。2011年奥巴马批准了一项计划,允许借款人为他们的贷款再融资。允许借款人在“资不抵债”或房屋价值低于必须偿还的剩余抵押贷款的情况下进行贷款再融资。


2008年至2013年次贷危机期间倒闭银行489所,共涉及6952亿美元资产。次贷危机对美国和欧洲经济产生了严重而持久的影响,令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2008年和2009年期间失去了近900万个工作岗位,约占劳动力的6%。到2009年初,美国房价平均下跌近30%,美国股市下跌约50%,股票在2012年9月恢复到2007 年12月的水平。美国家庭净资产从2007年第二季度危机前的峰值下降了近13万亿美元,约占20%,到 2012 年第四季度才恢复。Johnson(2013)的研究表示该危机造成的损失至少占 2007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


2.4 两次危机间的比较


FDIC认为,大萧条后的银行业危机有着一定相似之处。1)从宏观视角而言,两者都具有周期的特征,即银行和储蓄机构在繁荣期提供资金,并在衰退后遭受损失。2)从行业基本面而言,危机会显著降低回报率。Davison(2020)研究表明两次危机的资产回报率(ROA)和股本回报率 (ROE)基本相似,均在危机发生后降至0%左右的水平。3)在微观视角上,Shibut & Verges(2020)对比分析两次危机期间存款保险基金的状况以及挪用纳税人资金的情况,危机期间都涉及挪用纳税人资金来解决(储贷危机期间)或援助(次贷危机期间)倒闭或陷入困境的机构。同时,两次危机都迫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基金大幅缩水,并导致了旨在解决危机的广泛立法。


众多学者认为商业房地产对危机的引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alla(2019)表示失业率上升和房价下降是两次危机的主要驱动因素;Wheelock & Wilson(2000)研究发现商业房地产贷款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DeYoung & Torna(2013)发现银行倒闭的可能性随着风险资本、投资银行和资产证券化等基于资产的非传统活动的费用与收入而增加。


两次危机的主要区别1)地理限制程度不同。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银行业和分支机构都存在地理限制。法律在储贷危机期间限制了银行的多样化,阻碍了弱小银行向强大银行的整合,从而导致银行破产数量较多。随着 1994年《里格尔-尼尔州际银行和分行效率法案》[7]的通过,国会取消了这些区域限制。2)特许机构行为不同。储贷危机期间,即使银行经营环境恶化,并且新银行的倒闭率很高,联邦和一些州的监管机构依然批准特许新银行。3)证券化和衍生品化程度不同。证券化和衍生品市场在储贷危机期间远未发展起来,但与次贷危机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次贷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并未爆发,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了更严重的后果,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导致了深度和持久的衰退,大大加剧了受保存款机构(IDI)的破产。


三、当下的银行业危机


3.1 长债周期视角


FDIC成立后的两次银行业危机都与彼时的房地产泡沫有关,同时都导致了之后经济陷入衰退,不过衰退的幅度存在差异,这与证券化和衍生品市场在次贷危机期间加大了房地产泡沫有一定关联。


从长期债务周期的视角来看,储贷危机、次贷危机和当前的银行业危机所处的周期存在不同。2018年贸易战以及“产业回流美国”拉开了此次美国私营部门结构调整的序幕,叠加2020年后美联储货币政策已近极限以及通胀环境的根本性改变,目前美国可能才真正进入私营部门的去杠杆周期。


储贷危机之时美国刚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企业调结构和成功抗通胀,叠加非金融私营杠杆率处于历史低位,企业内生增长动能较强,银行业洗牌阶段经济表现相对良好,美股也整体处于牛市;2008年次贷危机,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其本可以是全球一个去杠杆的良机,不过正如历史上的长债周期总是长于理想长度一样[8],在位的决策者往往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延长债务周期,2008年之后全球并没有去杠杆,而是进行了杠杆转移。从私营部门转移至政府部门,从发达经济体转移给了新兴经济体。近些年美国金融监管趋严,房地产泡沫化的程度低于2008年。不过当前高通胀高利率环境下,美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仍将继续遭受冲击,叠加全球处于长债周期末端,都是对美国“既要又要”政策的挑战。



3.2 长尾效应


银行:历史来看,银行破产的影响存在一定长尾效应。破产银行家数往往会在第一批银行集中倒闭后出现一段时间的上升。此次硅谷银行与Singature银行合计破产规模仅小于2008年,但数量上仅为两家,远小于2008年的25家以及2010年的峰值157家。考虑到美国部分中小银行或也有类似于硅谷银行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情况,在持续高利率环境下或面临压力,破产家数有继续上升的风险。且如果后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资产质量下降可能诱发更多中小银行经营状况恶化、甚至倒闭。


科技行业:硅谷银行的倒闭对风险投资是巨大的冲击,因为它凸显了科技行业的风险。美国风险投资在2022年的每一个季度都在下降, CBINSIGHTS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额将进一步下降。缺乏新的融资意味着风投支持的科技公司现有的现金消耗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大幅削减成本,而这可能会使一些商业模式无法存续。长远来看,硅谷银行的失败可能重塑风投和早期/成长型公司的融资格局,美国科技行业的去杠杆可能仍将持续,且仍存在溢出效应。



经济和就业:硅谷银行破产以前,美国银行业就已经计划收紧未来的信贷政策,而硅谷银行的破产,可能会导致银行信贷政策进一步收紧。美联储对银行贷款经理进行的季度调查显示,美国银行计划收紧工商业贷款的比例自2021年第四季度就开始回升,2022年第三季度后更是快速上升。通常这一调查领先于工商业实际获得的贷款四至五个季度,所以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美国企业就有可能会开始感受到贷款的收紧,而硅谷银行破产可能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标准的进一步收紧,这一影响将在未来几个季度进一步体现,需警惕信贷的快速下行给予实体经济的压力。每周三发布的工商业贷款数据,可作为一个高频的观察指标。


信贷预期的收紧对于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影响。储贷危机时期,收紧信贷标准银行比例大于0领先失业率数据近2年。次贷危机期间这个领先时间缩短为1年。2022以来,美国劳动力市场一直非常有韧性,2022年第三季度后收紧信贷标准银行比例大于0是否意味着2023下半年美国劳动力市场会开始走弱,需要密切关注。



参考文献

1、Bernanke, Ben S., 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83.

2、Balla, E.&L. C. Mazur, A comparison of community bank failures and FDIC losses in the 1986-1992 and 2007–2013 banking cris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9.

3、Davison, L., Report No.2020-02 Two Crises: A Comparison,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taff Studies, 2020.

4、DeYoung, R.&Torna, G., Nontraditional banking activities and bank failure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13.

5、Johnson, S., Three Unlearned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Bloomberg. Retrieved, 2013.

6、Nobel Prize Committee. Financial Inter mediation and the Economy,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documents 2022-2, 2022.

7、Shibut, L. and G.D. Verges, A Comparison of the 1980-1994 and 2008-2013 Crises,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taff Studies, 2020.

8、Wheelock, D.C.& Wilson, P.W., Why do banks disappear? The determinants of U.S. bank failures and acquisi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注:

[1]储贷危机, 维基百科, [EB/OL],  2023/03/15[2023/03/2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

Savings_and_loan_crisis.

[2]Resolving the Savings and Loan Crisis: Billions More and Additional Reforms Needed,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EB/OL], 1990/04/06[2023/03/21],https://www.gao.gov/products/

t-afmd-90-15023.3.21.

[3]Financial Audit: 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s 1995 and 1994 Financial Statements,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1996/07/02[2023/03/21], https://www.gao.gov/products/aimd-96-123

[4]储蓄贷款协会 (S&L) 属于金融机构,通常由其客户或股东共同拥有和监督。储蓄和贷款协会的运作类似于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提供银行业务和房屋贷款等业务。储蓄和贷款协会更关注抵押贷款和储蓄,它们比银行业的大品牌小得多,但往往会宣扬储蓄工具的更高利率。

[5]Bank Find Suite: Find Annual Historical Bank Data, FDIC,[EB/OL], 2021/03/04[2023/03/21]  https://banks.data.fdic.gov/explore/historical/?displayFields=STNAME%2CCOUNT%2CASSET%2CDEP%2CEQNM%2CNETINC&selectedEndDate=2020&selectedReport=SIF&selectedStartDate=1989&selectedStates=0&sortField=YEAR&sortOrder=desc.

[6]次贷危机,维基百科,[EB/OL], 2023/03/15[2023/03/2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bprime_

mortgage_crisis#cite_note-projects.propublica.org-18

[7]1994年《里格尔-尼尔州际银行和分行效率法案》里为银行的所有权结构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消除了州际间和分支银行业务的障碍,有助于行业整合。在该法案颁布之前,许多州对州际银行业务以及一家银行拥有的分支机构的数量或位置设置了限制,这些限制影响了银行业的规模和数量。该法案要求美国各州取消此类限制,并允许银行通过收购合并业务和追求地域多样化。

[8]《旧约全书》中描述了每隔50年就要消除一次债务的必要性,即所谓的“禧年”[8]。不过从美国、英国、荷兰等经济体1740年至今的杠杆率数据来看,大型去杠杆100年左右才会出现一次,也就是达里奥所说的长期债务周期持续时间为75至100年。

[9]对于询问贷款标准或条款的问题,收紧(放宽)净比例指调查报告已收紧(“大幅收紧”或“略微收紧”)的银行比例减去报告已经放宽的银行比例(“大大放宽”或“稍微放宽”)。对于询问有关贷款需求的问题,该术语指的是报告需求较强(“显着增强”或“适度增强”)的银行部分减去报告需求较弱(“显着减弱”或“适度减弱”)的银行部分)。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外汇商品】美元流动性危机评估亲友重来 蓬荜生辉 陈湃(巴黎)【外汇商品】亮眼非农托底美元—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3年(第3期)【外汇商品】欧央行缩表对德债影响评估2023 除夕夜,简单的年夜饭和这两天吃喝【外汇商品】变盘时点与诱因讨论—2023年2月人民币走势前瞻及衍生品策略七絶 瑞兔呈祥寄望癸卯【外汇商品】日本投资者“超量”买入—美国国债月报2023年第三期【外汇商品】美国SPR销售计划或再取消—2023年2月油价走势前瞻【外汇商品】美联储暗示暂停加息—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3年(第12期)【外汇商品】供需两旺,大超预期—评1月美国非农数据【外汇商品】金价需修复超买—2023年2月贵金属走势前瞻【外汇商品】欧英加息预期双降温—评欧英央行2月议息会议品尝玫瑰的浪漫匹兹堡记事 - 2022.12.26 陕西面馆【外汇商品】美元反弹未尽,速率趋缓—2023年3月G7汇率前瞻【外汇商品】美联储进入数据观察期—评美联储2月议息会议【外汇商品】黄金上行动能有所减弱—贵金属周报2023年第4期【外汇商品】银行业风险遇货币当局兜底—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3年(第8期)【外汇商品】不足以触发降息—美国4月CPI数据点评【外汇商品】通胀前景复杂化—美国国债月报2023年第四期【外汇商品】关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一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3年 (第13期)【外汇商品】缓慢再平衡—评3月美国非农数据【外汇商品】警惕汽车通胀卷土重来—美国2月CPI数据点评【外汇商品】黄金短期进入调整阶段—贵金属周报2023年第5期【外汇商品】薪资增加通胀隐忧—评4月美国非农数据【外汇商品】非农和硅谷银行事件冷却加息预期—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3年(第7期)【外汇商品】苏联卢布的“国际货币”之路(上)【外汇商品】银行业危机不改欧央行鹰派加息—评欧央行3月议息会议【外汇商品】银行风险发酵不改欧美央行鹰派姿态—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3年(第9期)【外汇商品】需求尚有韧性,供应逐步回归—评2月美国非农数据【外汇商品】美元轻度超卖—2023年2月G7汇率展望【外汇商品】温和衰退下的通胀如何?—美国3月CPI数据点评【外汇商品】美欧基本面优势反转—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3年(第10期)【外汇商品】基本面韧性托底收益率—美国国债月报2023年第二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