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宏观市场】广谱利率:寻找利率之锚

【宏观市场】广谱利率:寻找利率之锚

公众号新闻
作者:何帆,郭于玮,鲁政委


在我国市场的利率体系中,政策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形成了广谱利率的庞大体系网络,那么,广谱利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哪些利率扮演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定价之锚?

从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关系的视角,政策利率是市场利率之锚。我国利率体系分为央行政策利率、市场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三个层次,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进一步影响市场利率。具体而言,DR007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波动;MLF利率大多数时候构成1年期股份行NCD利率的上限,10年国债围绕MLF利率波动,且波动幅度趋于收敛。在MLF利率和7天逆回购利率不同幅度下调后,MLF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的期限利差由75bp收窄至70bp,已更接近60bp的市场期限利差水平。

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边际定价(如FTP)对银行投资交易决策的影响大于存量价格(如平均存款利率)的影响。银行在存贷款FTP定价中引入LPR后,MLF利率或LPR的变动对商业银行新增资产配置和负债构建的影响立竿见影。平均存款利率对国债利率的影响更为间接,仅有净息差贴近可持续经营的最低净息差时,其影响才上升。


在我国市场的利率体系中,政策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形成了广谱利率的庞大体系网络,那么,广谱利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哪些利率扮演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定价之锚?

本文将分别从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关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梳理广谱利率之间的主要关系,并分析近期政策利率调整如何影响广谱利率的形态结构。

一、利率之锚: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关系的视角

根据易纲(2021)对于我国利率体系和调控框架的总结,我国的利率体系可以划分为央行政策利率、市场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三大类,其中,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属于央行政策利率;DR007、国债收益率和LPR属于市场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信贷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构成了市场利率体系。

政策利率是市场利率之锚。易纲(2021)指出,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贷款利率。接下来,我们从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出发,讨论两大政策利率和主要基准利率、市场利率的关系。

1.1 7天逆回购利率和DR007

DR007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波动。在不同时期,DR007的中枢会相较于7天逆回购利率略有上偏或下偏,例如,2020年上半年、2022年4月至12月,DR007均持续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不过,DR007作为重要的市场基准利率,整体上仍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波动。除两段疫情之外,2019年以来,DR007大多数时期在7天逆回购利率±30bp范围内波动。

1.2 MLF利率和NCD利率、国债利率

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不仅为贷款利率提供了定价的锚,也扮演了NCD利率和国债利率的定价参考。

2019年以来,MLF利率大多数时候构成1年期股份行NCD利率的上限,NCD利率的中枢为MLF利率-25bp。不同于DR007和7天逆回购之间的关系,2019年以来,1年期股份行NCD利率在大多数时期都低于MLF利率,NCD利率的中枢大致为MLF利率-25bp。这可能是因为,短端利率和中期利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短端利率主要受到银行间狭义流动性的影响,随着银行间超储的“潮起潮落”而波动,在超储绝对水平偏低的环境下,市场需要从央行补充资金缺口,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牵引较强,DR007大致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波动;而中期利率同时还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投放和存款增长的影响,出于成本和监管指标的考虑,商业银行的首选是普通存款,其次是作为补充性融资来源的NCD和MLF。在存款保持较高增速、信贷需求偏弱的时期,商业银行获取NCD等主动负债的需求下降,NCD利率的定价也长期偏低。

2019年以来,10年国债围绕MLF利率波动,且波动幅度趋于收敛。2016年至2018年期间,10年国债大致围绕“MLF利率+20bp”的中枢水平上下波动,波动范围大致为中枢水平±60bp,即[MLF利率-40bp,MLF利率+80bp];2019年以来,10年国债开始围绕MLF利率波动,波动幅度也明显收窄,波动区间由MLF利率±40bp逐步收窄至MLF利率±20bp。2020年以来,仅有两段时期,10年国债收益率显著高于MLF利率:第一段是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出现V形反弹,10年国债的高点3.35%,大致为当时的MLF利率+40bp;第二段是2022年11月至2023年第一季度,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之后,10年国债的高点2.93%,大致为当时的MLF利率+18bp。上述两段10年国债收益率明显高于MLF利率的走势,均出现在经济增长预期较强、信贷需求较好的时期。

1.3 政策利率的期限利差

1年期MLF利率和7天逆回购利率不同幅度下调,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期限利差更为接近。2023年8月15日,7天逆回购利率、1年期MLF利率分别下调幅度15bp、10bp,1年期MLF利率-7天逆回购的期限利差由75bp收窄至70bp。对比市场利率的期限利差,2019年之后,1年期股份行NCD利率-DR007的期限利差由100bp以上回落至60bp左右。政策利率的期限利差相较于市场利率明显偏高,本次下调后,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期限利差更为接近。

二、资金媒介: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

政策利率要形成向市场利率的传导,需要经由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完成对各类利率的定价。下面,我们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视角切入,分析广谱利率的内在关系。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边际定价(如FTP,即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银行投资交易决策的影响大于存量价格(如平均存款利率)的影响。从边际定价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两端,由FTP连接,对于新增资产和新增负债直接形成定价引导;从存量价格来看,商业银行存量资产的净利息回报率(或者生息资产收益率和计息负债成本率的差值),形成了银行的净息差(或净利差)[1],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ROA、净利润和核心一级资本。可见,前者直接影响银行当下可以接受的资产和负债价格;而后者是银行过去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反映,对银行投资交易行为的影响更为缓慢和间接。

2.1 边际价格:FTP的视角

LPR定价改革之后,商业银行两条FTP曲线的关联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曲线通常划分为存贷款业务转移定价和资金业务转移定价两条曲线。在LPR改革之前,银行存贷款业务FTP曲线的定价基准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即“存贷款业务FTP=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点数”;而资金业务FTP曲线的定价基准是Shibor等货币市场利率,即“资金业务FTP=Shibor等货币市场利率±调整点数”。FTP定价的“双轨制”特点鲜明。在2019年LPR改革之后,LPR利率在MLF利率上加点形成,人民银行推动商业银行将LPR嵌入到FTP中,推动“两轨并一轨”,两条FTP曲线的联动加强。

政策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两条FTP曲线,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边际收益和成本。从资金业务FTP曲线来看,影响链条为“7天逆回购利率/MLF利率-Shibor等货币市场利率-FTP-新增资金业务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从存贷款业务FTP曲线来看,影响链条为“MLF利率-LPR利率-FTP-新增存贷款业务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此外,2022年4月开始,存款自律机制的存款利率定价挂钩1年期LPR和10年国债,强化了LPR对新增存款定价的影响。可见,在LPR被引入存贷款FTP定价之后,MLF利率或LPR的变动对商业银行新增资产配置和负债构建的影响立竿见影,相较而言,虽然债券市场也较为关注银行平均存款成本的变化,但平均存款成本的变化并不立即影响FTP定价,对商业银行投资交易的影响缓慢和间接得多(详见下文)。

以政策性银行的资产负债为例,政金债收益率是其在银行间市场的融资成本,贷款利率是其资产端收益率,因而,大多数时期LPR构成了10年国开债利率的顶。大多数时点,10年国开债收益率都低于1年期LPR,仅有2013年第四季度和2017年第四季度,资金面非常紧张的时期,10年国开债收益率曾经短暂突破1年期LPR。

2.2 存量价格:净息差和平均存款利率的视角

我们在《降成本和稳息差如何平衡》[2]一文中指出,从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如果银行资产增速和实体经济增速相匹配,并且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银行需要维持合意的净息差水平。净息差可以大致视为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平均负债成本率的利差[3],而10年国债和存款利率分别代表了商业银行资产端的无风险收益和负债端的成本。因而,从维持最低净息差的角度,给定平均负债成本,银行可以接受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存在下限。考虑到期限匹配,这里使用定期存款利率和10年国债比较,可以发现,大多数时期,10年国债收益率高于平均定期存款利率,2020年上半年,10年国债收益率短暂下破定存利率;2022年之后,10年国债持续处于略低于定存利率的水平,折射出定存利率对债券利率的制约。

净息差或平均存款利率是基于存量资产负债计算的指标,存量指标通常滞后于资产价格的变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较小。净息差的走势滞后于10年国债等市场利率三个季度左右;市场通常使用的存款利率,是商业银行年报披露的平均存款成本,其变动滞后于边际存款成本。而存款利率挂钩LPR和10年国债之后,如果LPR下调之后,存款挂牌利率跟随LPR下调(例如2023年8月15日LPR下调后,2023年9月1日起,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存款利率下调的消息对于市场而言已经price in。

当净息差贴近银行可持续经营的最低净息差时,平均存款利率对国债收益率的制约上升。当银行净息差接近银行可持续经营的净息差下限时,若MLF利率或存款利率保持不变,银行需要增加LPR报价加点幅度(或者提升FTP的加点幅度)来提升资产收益;或者降低存款利率,进而维持一定的净息差。2016年3月和2022年3月,银行实际净息差和测算净息差的差值均压缩到20bp左右,并在此后出现倒挂。在上述时期附近,国债收益率受到存款利率影响上升:2016年上半年,在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债收益率进入磨底阶段;2022年以来,存款利率通过定价方式改革(2022年4月)和下调挂牌利率(2022年9月、2023年6月和2023年9月)等方式不断下调,而LPR在MLF利率基础上的加点幅度两次上升(2022年8月、2023年8月)。

2.3 资产比价的视角

从商业银行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比价关系来看,30年国债、按揭贷款利率分别代表了政府、居民的信用,且二者的期限都较长,因此,大多数时期,30年国债收益率<按揭贷款利率。

从利率债和信用债的比价来看,商业银行投资国债和信用债的税收成本、资本占用均存在差异,只有投资于信用债的净收益高于国债时,信用债对于商业银行才具有足够吸引力。在仅考虑税收差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测算二者的税收平价信用利差,截至2023年9月19日,3年AA+中短票收益率和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的利差为71bp,税收平价的信用利差为98bp,银行自营直接投资于信用债的税后收益低于国债。不过,由于市场上存在基金等具有免税优惠的机构,实际信用利差低于商业银行税收平价的信用利差。

参考文献:
1.彭家文,LPR改革与银行FTP管理,中国金融,2021年第1期。
2.易纲,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2021年第9期。

注:
[1]从定义而言,净息差和净利差略有区别:净息差=净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净利差=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利息成本/平均计息负债规模,此处正文中简化了表述。
[2]降成本和稳息差如何平衡,何帆,吕思聪,郭于玮,鲁政委,2023/7/1[2023/9/19],https://app.cibresearch.com/shareUrl?name=402388a088f2a1c5018912cd310805d2
[3]从定义而言,净息差和净利差略有区别:净息差=净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净利差=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利息成本/平均计息负债规模,此处为了便于表述把二者换用。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房市边际回暖【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土地成交边际回升【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八省煤耗降至5年同期低位【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十一假期旅游客单价恢复明显【宏观市场】存量房贷利率有望下调——点评LPR非对称调整【宏观市场】治标更固本——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答记者问点评故乡轶事(六)桃园裡八号的女孩们【宏观市场】从劳动力市场看核心CPI走势黎京的知青灵魂和《苍白的杭盖》【宏观市场】利好刚改需求——点评房地产信贷政策优化【宏观市场】穿越中周期——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我国产业税收贡献效率全景【宏观市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缓的背后——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似弱实强”的企业中长贷——评2023年8月金融数据【宏观市场】复苏波浪式前进——宏观经济季度展望【宏观市场】宏观一周:100城土地成交面积创5年同期新低《奧本海默》與當年日本的戰敗【宏观市场】宏观一周:30大中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翻正中华帝国的长途旅行【宏观市场】供需改善,量价回升——评2023年8月PMI数据【宏观市场】宏观一周:生产边际回落【宏观市场】景气改善的三条线索——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中阿经贸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宏观市场】降准窗口开启——货币政策与流动性月报【宏观市场】宏观一周:节后消费品价格环比回落【宏观市场】流动性分层为何加剧?【宏观市场】稳增长部署继续推进——8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9月政策前瞻第九章 政府公权力的组织运作 (3)【宏观市场】存款利率的两个倒挂与政策应对【宏观市场】宏观一周:螺纹钢库存降至近五年同期低位【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工业品价格环比普涨【宏观市场】政策蓄力,流动性仍需关注——10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11月政策前瞻【宏观市场】量价再现分化——11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12月政策前瞻【宏观市场】实体经济仍需政策呵护——评2023年7月金融数据【宏观市场】宏观一周:生产稳中有升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