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富翁伯格鲁恩 | 南周阅读
▲ 在法国出生、拥有德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伯格鲁恩居无定所,长期住在酒店,因此有“亿万富翁流浪汉”之称。 (资料图/图)
全文共22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伯格鲁恩是罕有动物——一个重视知识、思辩与认真思考的有钱人。哲学家伯克说,出钱相助是富人向天才致敬的方式。伯克的天才论在今天已经过时,倒不如说出钱相助使知识更普及,是富人对社会的责任。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林沛理
责任编辑|刘小磊
差不多10年后的今天,半百之年的皮凯蒂化身为报喜信的使者(messenger of good news),告诉我们世界正向越来越公平的方向迈进。在新书《平等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Equality),他坚称愈来愈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总体大势,无法逆转。他说:“长远而言,社会正朝更平等的大方向发展,十年数载的反向偏差改变不了这个大趋势。”不过,皮凯蒂承认,当下贫富差距正急速扩大。他的灵丹妙药只有三个字:“Tax the rich.”(向富人征税)。
姑勿论以“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的皮凯蒂所言是否一厢情愿,世界的财富由极少数人垄断是荒天下之大谬,绝对说不过去。世上所有财富都靠人类群策群力和共同创造。原因很简单,任何财富的创造皆有赖知识的累积、社会的基础建设和他人提供的服务。乔布斯(Steve Jobs)、贝索斯(Jeff Bezos)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许是天才,但如果他们不是置身于可供天才发挥的制度和时代,如何能够展翅高飞?这就是财富“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集体本质(collective nature)。如果“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一条村帮忙”(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创造和累积财富需要的就是整个社会的配合(It takes a society to create and accumulate wealth)。
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是最有钱的人也负债累累(in debt)——欠别人和前人的债、受社会的恩惠。越成功的人欠社会越多,他们取之于社会的东西(what they take from society)比常人多,所以应该以更大的力度“用之于社会”(give back to society)。当富人为社会的共同利益(the common good)掏腰包,他会被称为慈善家或善人,其实他只是欠债还钱而已。自2019年与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离婚后,麦肯齐・斯科特(MacKenzie Scott)两年来已捐出近百亿美元作慈善用途,但世上至今还没有一座建筑物以她为名。斯科特说,她希望后世会记得她是一个写小说的人。这才是真正明白财富的意义。
说到有钱人的好榜样和学习对象,不得不提伯格鲁恩(Nicolas Berggruen)。在法国出生、拥有德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伯格鲁恩有钱,但未至于富可敌国。他居无定所,长期住在酒店,因此有“亿万富翁流浪汉”(homeless billionaire)之称。
上世纪80年代,他通过购买房地产和投资对冲基金致富,然后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不下于金钱,于是以私人上课的方式跟几个U.C.L.A.的教授读哲学和政治理论。之后不久,他成立智库伯格鲁恩学院(Berggruen Institute),集合西方社会的知名学者和文化大腕,声称要为“好点子充电”(empower ideas)。学院目前有全职员工三十人及四十名院士(fellows),在洛杉矶、北京和威尼斯设有办公室。它还出版一份定期刊物名为《Noema》(希腊文,意思是“认真思考”)。这本刊物是季刊,水平不低,每期就政治、文化、科技和气候转变等议题都有高见和新观点,但只接受订阅。
学院每年拨出100万美元,赠予有杰出贡献的哲学家或文化人。这个伯格鲁恩哲学及文化奖(Berggruen Prize for Philosophy and Culture)的去年得主是以著作《动物解放》和论文《饥荒、富裕和道德》而闻名的澳洲哲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简言之,伯格鲁恩是罕有动物——一个重视知识、思辩与认真思考的有钱人。哲学家伯克(Edmund Burke)说,出钱相助是富人向天才致敬的方式(Patronage is the tribute which opulence owes to genius)。伯克的天才论在今天已经过时,倒不如说出钱相助使知识更普及,是富人对社会的责任(Patronag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pulence owes to societ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