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宏观市场】产能过剩:这次不一样

【宏观市场】产能过剩:这次不一样

公众号新闻
作者:蔡琦晟,郭于玮,鲁政委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4.3%的较低水平,与上一轮去产能之前的2015年基本相当。


与2016年末相比,当前汽车制造业、计算机电子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的产能利用率跌幅靠前。与过去相比,当前的产能过剩有两个不同的特征:一是当前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并非是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需要淘汰的行业,而是以计算机电子、汽车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二是产能过剩与高投资并存。对于这一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虽然当前的主导行业整体出现了产能过剩,但行业内部的“新势力”正在崛起,下一轮朱格拉周期可能体现为同一行业内不同细分领域的兴衰变化。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3%,较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与上一轮去产能之前的2015年基本相当。产能利用率的下降表明我们已经行至朱格拉周期的下行阶段,产能过剩将成为我国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轮产能过剩具有怎样的特征?同以往周期中的产能过剩有何不同?本文将聚焦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周期位置以及未来可能的周期运行方向进行分析。


一、本轮产能过剩有何不同

1.1 我国正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

我们在2021年发布的报告《一文读懂朱格拉周期》中对我国的朱格拉周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当朱格拉周期进入晚期,经济中由于产能过度扩张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这一阶段往往伴随企业投资收缩、出清过剩产能,导致企业产能利用率和库存同比出现下滑。

当前我们可能面临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挑战。产能利用率方面,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3%,较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在上一轮周期的末段,即2015年9月,我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水平为74.0%。当前产能利用率水平已经接近前一轮朱格拉周期中产能过剩时的水平。工业品价格方面,过剩产能往往会压低工业品价格,PPI同比自2022年9月以来持续负增长。


1.2 周期更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每一轮周期末段,产能过剩会迫使落后企业收缩规模或退出市场,进而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为新一轮的投资扩张提供增长空间。朱格拉周期更迭的过程,也是主导行业变迁的过程。因此,每一轮朱格拉下行期都见证着传统行业的出清重生和新兴行业的萌芽壮大。我们将每一轮朱格拉周期中,投资占全部采矿业和制造业行业投资比例超过5%的行业作为对应朱格拉周期的主导工业行业。最近三轮朱格拉周期的主导行业经历了从采矿业、黑色金属冶炼、化工和非金属矿物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采矿业、化工、非金属矿物,再到计算机电子、汽车制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物的变化。在这一轮朱格拉周期的下行期,哪些行业可能面临挑战?


以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标准,我国在2016这轮朱格拉周期中的主导行业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非金属矿物制品和计算机电子,而上述主导行业在当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从当前和2016年第四季度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变化来看,汽车制造业是产能利用率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的投资占比和产能利用率下滑都显现出汽车制造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的汽车制造业处于产能去化的过程中。此外,计算机电子、非金属矿物制品的产能利用率跌幅靠前。其他主导产业方面,电气机械、化工、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并不明显,但也都处在低于80%的水平。


1.3 当前产能过剩有何不同

与过去朱格拉周期中的产能过剩相比,本轮产能过剩有两项不同之处:一是当前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并非是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需要淘汰的行业,而是以计算机电子、汽车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二是产能过剩与高投资并存。在先前周期末段的产能出清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往往伴随着该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譬如,黑色金属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在2008年便经历了快速下跌,采矿业的投资增速在2016年左右也呈现出显著的负增长。但本轮周期的主导工业行业则在出现产能过剩的同时,其投资增速并未显著下降。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22以来逐步上行,2022年累计增长12.6%,2023年第一季度累计增长19%。计算机电子行业的固定投资增速虽较2021年高位有所下滑,但2023年第一季度仍保持14.5%的增速水平。对于这一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虽然当前的主导行业整体出现了产能过剩,但行业内部的“新势力”正在崛起,下一轮朱格拉周期可能体现为同一行业内不同细分领域的兴衰变化。


从整体产能过剩的汽车制造和计算机电子产业来看,其产业内部不同部门的重要性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汽车制造业方面,虽然传统燃油车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但是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的重要增长点。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0年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2022年较2020年销量增长了419%,和传统汽油汽车之间的销量差距也在显著缩小。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的主要增长动能,汽车行业也相应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扩产投资,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较2020年增长了385%,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从6%迅速增长至27%。

计算机电子行业方面,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是我国传统的优势行业。而近年来,电子元器件制造在产业内的比重正逐渐提高。若以投入产出表中的固定资本形成额来衡量计算机电子行业内部的投资结构,2017至2020电子元器件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固定资本形成额取得了最高的增长幅度,增速达到138.2%。以电子元件、手机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件三类主要出口产品的出口额来分别代表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和计算机三个行业的销售状况,可以发现电子元器件已成为三类产品中出口份额最高的产品类别,且其出口份额仍在不断扩大,2023年4月达到了46.6%。

通过上述对当前主导工业行业的产能情况和投资结构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当前周期更替下的投资结构特征做出一个判断:相较于先前朱格拉周期更替时发生的产业间结构变化,当前产能出清下的投资转换将更多地体现在产业内部。


二、站在周期的分岔口

如果产能过剩的压力已经出现,我们何时能够完成产能优化的过程,进而开启新一轮朱格拉周期?从5000户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工业企业库存同比等指标来看,2016年第二季度起,我国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朱格拉周期。1个朱格拉周期通常会包括2-3个库存周期。2016年以来我国经历了接近两轮库存周期:一是2016年至2019年11月间的库存周期;二是2020年4月以来的库存周期(2019年底,我国本将步入新一轮被动去库存,但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库存出现了快速的积累,因此本文不考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之间的数据情况)。

虽然2023年3月以来工企营收增速有所回升,但我们尚不能断言主动去库已经结束:一是疫情导致2022年同期基数偏低,是近期工企营收同比回升的重要原因;二是5-6月PPI同比降幅可能较4月进一步走阔,工业营收仍然承压。

由此来看,我国当前正位于周期运行的分叉路口,我们可能面临两种不同的情境:一是我们正处于朱格拉周期的第二个库存周期尾段,即将进入本轮朱格拉周期中的第三轮库存周期,类似2012年10月至2016年1月的情况;二是当前的朱格拉周期已进入尾声,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和库存周期将同步开启,类似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的情况。如果进入第一种情境,那么新一轮库存周期的力度可能相对较弱,对应经济弱复苏的格局;如果进入第二种情境,则新一轮库存周期的力度会更强。在本轮库存周期结束后,我国是否会开启新一轮的朱格拉周期?本文接下来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近40年的朱格拉周期的开启都伴随着重大政策的推动。譬如,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为我国融入全球市场、扩大外部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2008年底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转化。因此,每一轮朱格拉周期的开启往往伴随着刺激政策、重大产业政策或是需求市场的扩张,这些因素都对企业投资的新一轮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政策环境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以稳定经济增长为主,推出大规模突破性政策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同时,当前海外经济面临一定的衰退压力,我国的外需市场也将面临不确定性。


前文中我们提出当前产能出清下的投资转换将更多地体现在产业内部,但当前发生在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转换尚不足以支持一轮新朱格拉周期的开启。

新能源车方面,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蓬勃发展,但未来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风险。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将为3661万辆[1]。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2019-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分别为2.5%、4.2%、8.3%。而根据Clean Technica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4%[2]。我们将近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进行线性外推,可以推算得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约为29%。若我们假设2025年全球汽车销量能够恢复到疫情前的9100万辆水平,按新能源汽车29%的渗透率计算,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2639万辆,届时我国3661万辆的新能源车产能仍将显著大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此外,我国动力电池的生产也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主要动力电池企业大幅提升了2025年产能规划目标,届时产能将达到3130GWh。而按照2021年我国单车平均带电量47.1KWh计算,2025年2572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带来的动力电池需求量约为1211GWh,占我国动力电池产能的38.7%。


电子元器件方面,受全球电子产业链终端消费需求下滑的影响,电子元器件行业也面临着投资动能不足的局面。自2021年以来,全球消费电子景气程度逐渐下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连续负增长。消费电子领域的低迷也拖累半导体销售增速逐步下滑,在2022年后同样陷入负增长。此外,在美国科技遏制的背景下,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也面临着压力。需求不振叠加产业链风险,我国自2022年以来的集成电路产量和销量都呈现出下行趋势。同时,我国计算机电子行业的利润也出现显著下滑,2023年1-4月累计增速录得-53.2%。在全球电子信息行业需求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前景下,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的利润状况较难在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而企业利润是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支撑,我国计算机电子行业固定投资增速也随利润下滑而放缓。2023年前1-4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4.2%,较去年同期降低了7.9个百分点。


综上,当前尚不具备开启新一轮朱格拉周期的条件,未来可能步入本轮朱格拉周期的第三轮库存周期。

三、当前周期运行趋势下有何应对之策

为了减轻朱格拉周期下行过程中制造业投资放缓的压力,为新一轮朱格拉周期打好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数字化和绿色化将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虽然新一轮技术革命当前尚未达到创造效应充分释放的阶段(杨丹辉,2022),但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大国竞争格局已经显现。未来产业具有高度科技密集型的特征,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投入。我国当前应当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围绕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两条主线,建立起新型的产业竞争优势,为未来开启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高质量开放道路,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在中美关系日趋复杂、欧美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我国对传统欧美市场的出口逐渐放缓。同时,我国同东盟、阿拉伯国家等“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日益加深。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长至13.83万亿元,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5%提升至32.9%[3]。2023年前4月,虽然我国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增速保持低位,对东盟的出口增速也有所下滑,但对俄罗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出口增速分别达到了67.2%、24%和26.9%。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为我国外贸增速保持韧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能够减轻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拓宽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规模,更为充分地利用全球市场消化国内产能。另一方面,出口市场多元化还能够令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深度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实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持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着力打造产业链自主可控。虽然当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面临需求疲软的局面,但在国家安全的战略目标推动下,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将为相关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集成电路为例,我国集成电路贸易常年处于较高的贸易逆差状况,2022年逆差达到2616亿美元,表明我国集成电路行业虽然具有庞大的需求,但自给能力则相对不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空间将十分广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是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高端产业链国产化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不断涌现,电子信息产业也将在未来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科技的研发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是令我国不受他国科技掣肘的前提,也是保持我国长期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需要对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创新以及先进生产设备、关键零配件和关键材料等方面开展持续的研发投入,这也是未来我国投资的主线。若我国能够实现高科技水平自立自强,便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进而开启新的一轮景气周期。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把握低碳转型机遇。当前,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共识,以能源转型、节能减排为基础的产业链绿色化是全球产业发展的一条清晰的主线。绿色转型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对我国经济转型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蕴藏了巨大的投资前景。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到2025年将达到20%左右,2030年达到25%左右,2060年提升至80%以上。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17.5%,完成能源结构转型要求仍面临较大压力。为实现我国低碳转型的目标,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升级和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共同推进,而这一过程将带来大量设备迭代、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在当前全球低碳转型的趋势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及应用具有突出的优势。我国应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确立我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体系中的领先地位,令产业绿色化成为未来我国新型比较优势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赵昌文,许召元,袁东,廖博,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1-10。
2、杨丹辉,未来产业发展与政策体系构建,经济纵横,2022第11期,33-44。

注:
[1] 资料来源:产能:3661万辆,销量:53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新浪财经[EB/OL], 2021/08/24[2023/05/23],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1-08-24/doc-ikqcfncc4786983.shtml#:~:text=%E2%80%9C%E5%8D%81%E5%9B%9B%E4%BA%94%E2%80%9D%E6%96%B0%E8%83%BD%E6%BA%90%E6%B1%BD%E8%BD%A6%E4%BA%A7%E4%B8%9A%E6%95%B4%E4%BD%93%E9%9D%A2%E4%B8%B4%E4%BA%A7%E8%83%BD%E8%BF%87%E5%89%A9,%E7%BB%93%E5%90%88%E5%90%84%E7%9C%81%E5%B8%82%E2%80%9C%E5%8D%81%E5%9B%9B%E4%BA%94%E2%80%9D%E8%A7%84%E5%88%92%E3%80%81%E5%9C%A8%E5%BB%BA%E9%A1%B9%E7%9B%AE%E5%8F%8A%E8%BD%A6%E4%BC%81%E4%BA%A7%E8%83%BD%E8%AE%A1%E5%88%92%EF%BC%8C%E5%AF%B9%E2%80%9C%E5%8D%81%E5%9B%9B%E4%BA%94%E2%80%9D%E6%88%91%E5%9B%BD%E6%96%B0%E8%83%BD%E6%BA%90%E6%B1%BD%E8%BD%A6%E4%BA%A7%E8%83%BD%E8%BF%9B%E8%A1%8C%E6%B5%8B%E7%AE%97%E7%9A%84%E7%BB%93%E6%9E%9C%E8%A1%A8%E6%98%8E%EF%BC%8C%E5%88%B02025%E5%B9%B4%EF%BC%8C%E6%88%91%E5%9B%BD%E6%96%B0%E8%83%BD%E6%BA%90%E6%B1%BD%E8%BD%A6%E6%80%BB%E4%BA%A7%E8%83%BD%E9%A2%84%E8%AE%A1%E5%8F%AF%E8%BE%BE3661%E4%B8%87%E8%BE%86%E3%80%82
[2]2022全球新能源汽车首破1000万辆 渗透率提升至14%,第一电动网[EB/OL],2021/02/09[2023/05/23],https://k.sina.cn/article_1237074602_49bc42aa02002h2f1.html?from=auto&subch=oauto&ab=qiche&_rewriteTime=1683182032250

[3]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证券时报[EB/OL],2023/01/14[2023/06/01],https://www.sohu.com/a/629530050_115433。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宏观市场】既乐观,又客观—解读政治局会议【宏观市场】政策预期的校准期—6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7月政策前瞻【宏观市场】三重底——7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8月政策前瞻【宏观市场】如何看待高货币、低通胀—评2023年3月金融数据【宏观市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比较的视角【宏观市场】宏观一周:生产持稳,需求分化【宏观市场】一季度可转债基金表现亮眼,二季度纯债基金有望占优—债券基金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点评【宏观市场】砥砺与自强:正在经历的结构变化—2023年中宏观经济展望【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建材价格下跌道人笔记(四十四)秀美山川感召唤,重拾步履奋前行【宏观市场】物价有望第二季度见底—宏观经济季度展望【宏观市场】宏观一周:端午旅游收入恢复程度不及五一【宏观市场】CPI或没看上去那么弱—评2023年4月物价数据【宏观市场】乍暖,还寒—评2023年4月PMI数据【宏观市场】宏观经济如何影响利率:逻辑的演变【宏观市场】宏观一周:粗钢产量居2018年以来同期高位【宏观市场】聚焦政策预期—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外需走弱【宏观市场】保持量和价的合理适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写公还是写私【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房地产交易继续走弱【宏观市场】居民消费需求释放进行时—评2023年4月金融数据【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商品房销售环比走弱【宏观市场】分化的信号—4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5月政策前瞻【宏观市场】等风来—5月宏观经济指标预测与6月政策前瞻道人笔记(四十三)感天地大美,喜万物并生【宏观市场】“熨平”的增长—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增长的接力—评2023年3月增长数据【宏观市场】税收改善印证经济复苏—评2023年3月财政数据【宏观市场】渐行,渐暖—评2023年3月进、出口数据You Say - Lauren Daigle北回归线【宏观市场】复苏的两个量价分歧—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楼市降温而出行升温【宏观市场】宏观一周:商品房销售出现走弱迹象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